由來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字學家在江圩鎮一帶發現了一種神奇的婦女文字,稱之女書。其字元結構、讀音方面等諸方面都很獨特,這在目前世界尚屬唯一發現。
考古學家、文字學家研究,從女書獨特的字元看,有一系列鳥體或鳥體部分構成的,表明文字構成中的鳥圖騰文化遺蹟;還有一系列字元是勾勒水稻不同生長階段、稻作農業工具和稻米食品組合物的形象構成的。據《辭源》載,“
神農氏,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丹雀即朱鳥,“九穗禾”即水稻。1995年湖南考古所在道縣玉蟾岩一帶發掘了12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穀,恰好說明了神農生活在永州道縣玉蟾岩一帶,同時,也充分證明了女書的字元保留著明顯的玉蟾岩神農氏族的鳥
圖騰崇拜和原始稻文化遺蹟,從而推論,女書是原始母系社會的文化,是世界文字最早起源的形態之一,堪稱世界文化的瑰寶。
當時的女性通過女書作
媒介,反映自己的喜怒哀樂。女書體現中國勞動婦女的智慧,是中國女性優秀文化的代表。
為保存這上古時代的文化“活化石”,江永縣在該地建立了上江圩女書園,建築面積達2000平方米,仿明清式建築,體現了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園內有前廳後院,前廳供遊人休閒,後院設女書學堂、綜合廳、女紅廳、女書書畫作品展廳、女書工藝品展銷廳。
特色
女書園通過文字、圖片、實物、音像等形式,展示了女書原件文獻及女書研究成果,並從女書的來源和傳承方式到女書流傳區的
民俗民風、女書與
婦女的關係,從女書藝術到女書書畫,從對女書的搶救、保護和女書的發展前景等方面,較為全面地介紹和藝術地再現了女書厚重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人文魅力。在女書園,遊客不僅能觀賞女書,參與學習女書文字,還能欣賞到精彩的民族歌舞表演。在展銷廳,你還能買到綴滿女書書法的精美工藝品和女性飾物。
2002年,江永女書已被國家檔案局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現海內外學者和遊客紛紛前來考察旅遊。
文化村
桐口村
(江永女書文化村之一),一代才女、傑出的江永女書傳人義年華的故居。村境依山傍水,座北朝南,青磚黛瓦,錯落有致。以盧姓為主,盤、劉、周、賀雜處其中。現約150戶,600餘人。 唐代從山東曲阜遷來,已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縣內黃甲嶺、迥龍圩、允山、夏層鋪等鄉鎮盧姓均發跡於此。
1、傑出的江永女書傳人義年華:她出生在
棠下村,4歲死了父母,跟爺爺、叔叔生活。叔父是秀才,嬸嬸會江永女書。義年華婚前心靈手巧,讀書識字,讀寫江永女書、紡紗織布,刺繡縫衣,無所不能。18歲出嫁到桐口村。丈夫盧全,生育了二個女兒。29歲時丈夫去世,改嫁到白馬村,沒有生育。後嫁的丈夫又死去。1983年回桐口村跟隨大女盧艷玉過晚年。她曾結拜了七姊妹,都能讀、寫、唱江永女書。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起,她接待了眾多採訪江永女書的國內外專家、學者。義年華不僅江永女書作品很多,而且江永女書文章寫得漂亮,為專家、學者提供了大量的江永女書原作。她在桐口村還辦過江永女書學堂,有十餘位少女就讀,為江永女書傳承作出了很大的貢獻。1990年去世,享年84歲。在義年華的影響下,桐口村的婦女們對江永女書已經有了較多的了解。
2、盧氏古門樓:驅車至桐口村腳下,步行上坡百十步,就是古老的盧氏門樓。其整體設計獨具匠心:
門樓坪180m2,卵石鋪成,古代為祭祀時樂師舞蹈之用。照牆是風水牆,照牆左邊是盤王廟,三十年前已改成村國小。
從門樓入大廳為三進式。屋架上鸞鳳浮雕栩栩如生。過道上方為八卦形寶頂。圓頂上是八卦圖,周邊是彩繪。大廳是村人聚會聚餐辦喜事的公房。木架上有精美的雕刻。
從過道兩側進入村人住宅。
3、盧氏
宗祠,又名“鳴鳳祠”。始建於北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重修於明正德丁卯(1507)年,距今495年。嘉慶十八年(1813)又重修。寬約10米,深約16米,位於村子中間。大門上方刻書“鳴鳳祠”三字,木架支撐的屋檐用曲木斗拱成“米”字形,支撐角度朝上,儼然古典廳堂。整個大廳的木雕以“鳳”“雀”為主,也有龍、猴、花草等圖案。據村民介紹村上出過一名探花、六名進士。至今住“盧氏門中歷代先祖
考妣之神位”的匾額上方,還懸掛著“德劭名儒”、“敦義世家”、“篤義世家”、“隆養目癢”四塊匾額,嘉慶十八年重修的“鄉進士”匾掛在天井外側上方。大門寬2米,高2.2米,為兩合木門。門兩側有大石鼓一對,上馬石兩個,顯得威嚴壯觀。
4、鳴鳳閣:位於桐口村南,瀟水左岸,高十二米,三層,呈八角形,每角邊長6米,周長48米,象徵四季發財。正門上書寫“鳴鳳閣”三字。此閣始建於明正德丁卯年。建閣之說有兩個:一說因舊時與北鄰的道縣桐溪尾爭山林而械鬥不休,建閣以供瞭望。此說不可輕信。現在,兩村人民已增強了團結,怨結已經消失。二說是文昌興學,祈盼人才輩出。
鳴鳳閣檐下有溝,流水來自桐口源,終年不涸,注入瀟江。鳴鳳閣與青山綠水、屋舍田園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山水畫。
5、古民居群落:村內有數十座民居,均在二、三百年以上。其中不少已用於作牛欄、豬舍、柴屋,然其內古文化色彩依然保存如舊。今門牌107號(盧貞全)、74號、75號(盧光進)等住房尤其典雅古樸。室內窗格窗花都有鳳、盤瓠、孔雀、喜雀、葫蘆等浮雕,門前兩側的石墩也是鳳、盤瓠浮雕,鐫刻工藝極佳。
桐口村以崇拜鳳鳥為榮,村內鳴鳳閣、鳴鳳祠、鳳鳥浮雕等崇鳥文化的濃厚意識,這是鳥圖騰崇拜的完美典型。從這裡分居立宅的龍洋村盧姓現在有鵝王廟,也是桐口村鳥崇拜的傳承。
千家峒古本書上記載“十二姓瑤人在羅平廟裡聚會,聖會廟裡打契約,把一根牛角鋸成十二節……”中的“羅平廟”就是鳥崇拜。“羅平”是指“羅平鳥”,“羅平鳥”是百越民族最崇拜的鳥。“羅”就鳥,“平”是神聖。“羅”與“儺”同音,“儺”是崇拜鳥雀的“儺”人。千家峒內有鳥山、白鵝山、允山鎮的井邊、田家、松柏瑤族鄉的松柏、錦堂等村,民國以前都是儺戲流行地,都是受百越民族“駱越”或叫“雒越”影響的結果。桐口村又有盤王廟。總之,桐口村的鳳鳥崇拜、儺崇拜、盤瓠崇拜、葫蘆崇拜都很典型,是江永縣保留百越文化最集中、百越文化與瑤文化互相交織、相生共存的典型村莊。江永女書作品中亦有“朱鳥節”的唱詞:“親娘留女過朱鳥”、“他家亦有朱鳥節,不比在家做女時”,(張衡《思玄賦》:“緬朱鳥以承旗”,李賢註:“朱鳥,鳳也”)。在桐口進行江永女書文化研究,必然意外地兼收並得百越文化和瑤文化的薰陶和享受,也更能激發您考察觀光的濃厚興趣。
普美
(江永女書文化村之一),一個美麗的水上
綠洲,不足一平方公里,呈倒葫蘆形,鑲嵌在瀟水下游。說來也怪,上游是“易漲易消”的水,故名瀟水(消水)。到普美村,水勢陡然平靜下來,河水青藍,水平如鏡,清澈見底,探則有數米之深。到此地瀟水分成兩支,把普美村團團圍定,而後,到一處山腳兩水又匯合,水面平靜而寬闊,好像普美洲子這個倒葫蘆把地下一股碩大的水源從葫蘆口倒出,水便突然大了許多一樣。再往下行數百米便是道縣地界了因而,這裡又叫浦尾,意即瀟浦之尾。
說來也巧,這個綠洲呈倒
葫蘆形,而綠洲上的村民也姓胡。胡姓是古老的姓氏,同何姓一樣是四千年前隨舜帝南巡到達蒼梧的。戰國末期歸附於楚,曾出過美人胡姬,嫁給楚共王為妾。後來胡姓的一支融入了瑤族,成為千家峒十二姓之一。長期以來,這裡農漁並重,農作、水產豐盛,漢文化閉塞,因此女人讀唱江永女書曾是一種時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了一位窮苦男青年胡天善,當了永明縣人民委員會第一屆第六任縣長(1954年),後任縣級領導長達四十餘年直到退休。
現在普美自然村有40來戶,200來人,是自然形成的江永女書文化村。是傑出的江永女書傳人
高銀仙、
唐寶珍的故居。高銀仙去逝時已是89歲高齡。與她同期的普美村的婦女們,大多數受過高銀仙的薰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高銀仙者對江永女書都有所得。村上40戶人家,能讀寫吟唱江永女書的就有近40人。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有讀江永女書的人。用江永女書織錦則更為普遍。高銀仙的家庭,是江永女書世家。高銀仙的兒媳、孫兒、孫媳、孫女共6人都會讀寫唱用江永女書,孫女胡美月繼承了祖母的美德,是江永女書傳人中的佼佼者。2002年2月,普美村集體決定,把村裡的祠堂改為江永女書學堂。胡美月如今是江永女書學堂的老師,永州市人大代表。高銀仙的孫兒胡強志、孫媳義運娟、孫女胡艷鳳都會江永女書。胡強志是受宮哲兵、謝志民等教授的啟發,先後兩次到武漢幫助整理祖母的資料學會讀唱江永女書的。在胡美月的江永女書學堂里,共招收了20多們青少年女性學江永女書,通過半年“雙休日”的教學,她們都學有長進。普美村的江永女書工藝品做得非常精美,有生活用品,也有裝飾美化環境的工藝精品,都是老一輩的江永女書傳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江永女書文化在普美村已發揚光大,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