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火炬接力

奧林匹克火炬接力

奧林匹克火炬接力(Olympic Torch relay)奧運會的前奏,是古代奧運會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之間強有力的連線,是僅次於奧運會本身的最重要的傳播工具。火炬接力在100多天的傳遞活動中,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傳遞友誼與和平的信息,點燃人們對奧運會的激情。奧林匹克火炬接力是奧運會主辦國組委會提升公眾對奧運會認知度和創造宣傳點的最有力的傳播活動。火炬接力使主辦國人民有機會全面感受奧運會的力量,也為舉辦國家和城市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林匹克火炬接力
  • 外文名:Olympic Torch relay
  • 代表奧運會的前奏
  • 屬性:傳播工具
  • 意義:傳播奧林匹克精神
  • 起源於:希臘
起源及歷史,傳統和禮儀,主題介紹,四要素,聖火,火炬,火炬手,傳遞路線,接力圖形,火炬樣式,歷屆資料,

起源及歷史

火,在人類的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掌握好對火的使用,是人類歷史上取得的重要進步。在世界眾多民族的信仰之中,都有關於對火崇拜的內容。
古希臘人為例,他們認為火在世界上的出現,源自普羅米修斯的神話。
火的起源使之成為神聖的元素。希臘人在主神廟前燃燒著永不熄滅的聖火。火種採集的方式是聖火純潔性的重要保證。聖火是通過一個叫“skaphia ”的半圓形凹面鏡,將陽光集中採集而成的。(凹面鏡也在今天被用於奧林匹克聖火的採集。)
在奧林匹亞採集的聖火
在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地——奧林匹亞,聖火一直在赫斯提女神(希臘神話中的女灶神)祭壇前的城市公共會堂中靜靜地燃燒。這裡的聖火同樣是通過使用凹面鏡匯聚陽光採集而成,它還被作為火種去點燃其他神聖場所的聖火。
奧林匹克火炬接力
古希臘人也會在宙斯和赫拉神廟前舉行聖火採集儀式,以顯示對神的敬意,並在儀式上向諸神獻上祭品。今天,當年的神廟已經不復存在,但是現代奧運會火炬接力的取火儀式,依然按照古代的傳統予以延續。
古代的奧運火炬接力
在雅典,古希臘人會組織手持火炬的跑步比賽,以表示對特定神靈的尊敬,其中就包括普羅米修斯。這種比賽被視為是對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火種,同時向人類傳授智慧和知識的紀念。運動員手持火炬參加比賽,第一個到達神廟的選手,將獲得點燃祭壇聖火的榮譽。
神聖休戰的訊息傳遞
古代的泛希臘奧運會,從來沒有組織過火炬接力或手持火炬賽跑。但是在正式比賽開始之前,頭戴橄欖枝環的傳令兵在各城邦之間奔走相告,運動會正式開始的準確時間。他們邀請各城邦的公民前往奧林匹亞,並宣布“神聖休戰”的開始。“神聖休戰”是指各城邦有義務在運動會舉辦期間暫停一切戰爭,這樣可以使各地的運動員和觀眾安全、準時抵達奧林匹亞。
今天的聖火和火炬接力
在現代奧運會中,奧林匹克聖火是人類價值的重要象徵,也是人類與火息息相關的重要表現。正如當年宣布“神聖休戰”的傳令兵,今天的火炬手,手持奧運會火炬,傳遞奧林匹克聖火,鼓勵全世界為了奧運會放下武器。選擇奧林匹亞作為奧運會火炬接力取火儀式的舉辦地,象徵著古代奧運會和現代奧運會之間緊密連線,並強調兩者共有的深遠意義。
聖火被再次帶入奧林匹克運動是在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上。當時只是點燃了主體育場的火炬塔,沒有舉行火炬接力活動。
1936年柏林夏季奧運會,第一次舉行了現代奧運會火炬接力活動。柏林奧組委的秘書長、歷史學教授卡爾·戴姆建議,把火炬接力作為古代奧運會與現代奧運會的連線,把火炬接力再度帶入奧林匹克運動。聖火在希臘的奧林匹亞點燃,先在希臘境內傳遞,之後傳遞至德國的柏林,點燃主火炬塔成為1936年奧運會開幕儀式的一大亮點。
奧林匹克火炬接力
選擇奧林匹亞作為奧運會火炬接力取火儀式的舉辦地,象徵著奧林匹克的偉大傳統和古代奧運會和現代奧運會之間緊密連線和奧運聖火的純潔。到目前為止,一共舉辦了16屆夏季奧運會火炬接力活動。

傳統和禮儀

只能有“一個聖火、一條傳遞路線、一個傳遞活動”是奧林匹克火炬接力的重要禮儀和特徵。它體現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與古代奧運會之間的關係,從而顯示奧運會具有歷史傳統和精神內涵;強調了奧林匹克聖火的唯一性,體現火炬接力的莊嚴和神聖感,並在宣傳上創造萬眾追隨聖火的足跡來到奧運會開幕式主會場的情感效果。這是奧林匹克火炬接力不同於其他火炬接力的獨特之處。這一規定由國際奧委會和希臘政府以協約形式確定下來,成為奧運會火炬接力的傳統。

主題介紹

奧林匹克火炬接力是奧運會的前奏,是古代奧運會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之間強有力的連線,是僅次於奧運會本身的最重要的傳播工具。在100多天的傳遞活動中,主題強烈而鮮明的火炬接力活動不僅能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傳遞友誼與和平的信息,更能點燃人們對奧運會的激情。
以和平為主題
1948年倫敦奧運會是二戰結束後的第一次奧運會,火炬接力以和平為主題,傳播奧林匹克和平的理念。希臘軍人科普爾·迪米特里斯作為本屆奧運會的第一名火炬手在傳遞火炬之前脫下軍裝。火炬接力選擇了途經國家之間的邊境線,人們在火炬接力期間慶祝和平的到來。
以新大陸為主題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火炬接力使奧林匹克聖火首次抵達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這一理念體現了地中海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的連線,以及古希臘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的交融。因此,奧運會選擇偉大的航海家的後裔成為最後一名火炬手。
以東方文化為主題
1988年漢城奧運會火炬接力體現了韓國的傳統文化。傳遞路線是一個連線韓國東西部之間的“Z”形路線,體現了道家思想陰陽兩極的平衡統一。
以澳大利亞文化為主題
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火炬接力有兩個目標,一是與大洋洲國家分享奧運聖火,二是宣傳澳大利亞文化和傳統,為此聖火到訪了全部13個大洋洲國家,火炬接力的起點安排在澳大利亞內陸中心澳大利亞原著民的聖地、著名景點艾爾斯岩。
以奧運回家為主題
2004年雅典奧運會以奧運回家為主題,慶祝奧林匹克百年後重新在希臘舉辦。為此雅典火炬接力前往百年來所有舉辦過奧運會的國家和城市(計27個國家34個城市),並將聖火帶到非洲和南美洲,成為奧運史上第一個傳遍五大洲的火炬接力。

四要素

聖火、火炬、火炬手和傳遞路線是構成火炬接力活動的基本要素,是火炬接力活動的中心和焦點,火炬接力的運行以此為核心展開。

聖火

奧林匹克聖火是經國際奧委會授權在希臘奧林匹亞點燃的火焰。奧林匹克聖火來自太陽神阿波羅的賜予。奧林匹克聖火是奧林匹克精神的最高象徵,代表希望和夢想,光明與歡樂,友誼、和平、平等以及奧林匹克精神所倡導的堅韌不拔、奮鬥為樂的價值理念。
聖火通常於奧運會開幕前幾個月在奧運會的發源地-希臘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前點燃。聖火採集方式遵循古希臘的傳統,由首席女祭司在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前朗誦致太陽神的頌詞,然後通過將太陽光集中在凹面鏡的中央,產生高溫引燃聖火。這是採集奧林匹克聖火的唯一方式。聖火點燃後,火種置於一個古老的火盆中由首席女祭司帶到古代奧運會場內的祭壇,點燃第一名火炬手手中的火炬,隨後開始它前往奧運會主辦城市的行程。
為保持奧運聖火的純潔性,在整個火炬接力中只能使用從奧林匹克採集來的聖火進行傳遞,聖火不能與具有任何象徵意義的火焰混合,也不能將聖火分開同時進行一個以上的傳遞活動。

火炬

奧林匹克火炬是經國際奧委會批准的、用於奧林匹克聖火燃燒的、可手持的火炬。
火炬是奧林匹克聖火的載體,每屆奧運會都會誕生一支符合高科技要求的新火炬,並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遺產。火炬應保證聖火在接力期間持續燃燒,並能在各種惡劣的天氣條件下使用(例如:大風,雨雪和高溫天氣),以及適用於特殊的傳遞方式。隨著科技的發展,火炬的重量更輕、燃燒系統更方便完善。通常是將燃氣罐置於火炬內部,保證燃燒時間在15到20分鐘。
北京奧組委將在2006年底完成火炬設計並提交國際奧委會審核批准。火炬的設計將充分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和本屆奧運會火炬接力“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的主題,體現中國文化特色。

火炬手

火炬手是傳遞聖火、傳遞奧林匹克理想的使者。基於奧林匹克平等、反對任何歧視的原則,國際奧委會規定世界上每位任何有能力手持火炬跑完400米的公民都有機會成為火炬手。
成為火炬手是一種榮耀。他們將以自己人生故事為聖火增輝,並以高舉聖火的形象激勵和鼓舞世界。往屆奧運會的火炬手包括了各行各業的人士,殘疾人同樣有成為火炬手的權利,他們可以坐在輪椅上或以他們特有的方式傳遞。火炬手由火炬傳遞車隊和護跑手陪同前進。最後一位火炬手的身份通常在最後一刻才公布。當他/她進入奧運會主會場並點燃主火炬塔後,當屆奧運會正式拉開帷幕。
只有火炬手有資格穿著火炬手制服。火炬手也有權通過購買或組委會贈送的方式擁有自己傳遞的那支火炬。
北京奧組委負責確定火炬手人數和火炬手選拔的標準,確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奧委會以及國際奧委會、贊助商等火炬手名額的分配比例,對火炬手名單進行資格審查並提交國際奧委會批准。

傳遞路線

傳遞路線是火炬接力活動的基礎。在總體傳遞規模確定之後,首先要確定具體的傳遞地點,然後通過路線編制將所有的傳遞地點連線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傳遞路線。火炬接力路線選擇不是在奧林匹亞和主辦城市之間畫一條直線那般簡單,歷屆奧運會火炬接力路線的設計都努力嘗試最大限度的體現本屆奧運會的特色和舉辦理念,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和展示舉辦國的形象。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傳遞路線將是一條展示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壯麗秀美的自然風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生機勃勃的建設成就以及13億人民精神面貌的路線。
奧林匹克聖火的基本傳遞形式是通過火炬手們手手相傳的接力方式被傳遞至當屆奧運會主會場。每天的傳遞活動通常持續6至10小時,傳遞長度40至50公里,按照每個火炬手傳遞400米,大約有120名火炬手參與傳遞。每天的第一支火炬由存放在特製火種燈中的取自奧林匹亞的聖火點燃。每位火炬手手持火炬跑完一個接力段後用自己手中的火炬點燃下一位火炬手手中的火炬直至到達傳遞終點的慶典現場。
按照奧林匹克禮儀,每天傳遞終點的慶祝活動簡單隆重,通常為1小時,由點燃慶典會場聖火台的火炬手及當日接力主辦城市和奧組委代表講話,播放火炬接力宣傳片以及展示當地文化特色的文藝表演組成。在傳遞活動結束後,聖火火種被保存在火種燈里,直到第二天火炬接力再次開始時用其重新點燃第一支火炬。
為了保證聖火的尊嚴和火炬接力的純潔性,火炬接力進行期間要保持聖火持續燃燒。聖火火種要妥善保護,一旦火炬熄滅,必須仍用聖火火種引燃火炬。
聖火進入主體育場是奧運會開幕式最為精彩的時刻之一。最後一位火炬手通常是本屆奧運會主辦國的公民,一般是體育界名人或者是一位代表著未來、象徵著希望的年輕人。最後一名火炬手通常手持火炬繞場一周,用奧林匹克聖火點燃主火炬塔。主火炬塔點燃的瞬間是世界矚目的時刻,點燃方式也應出其不意地給全世界帶來驚喜。
聖火點燃標誌著奧運會在一片祥和的氣氛中正式開始。聖火在奧運會期間一直燃燒著,直到在閉幕式上徐徐熄滅。
火炬手選拔標準:1、熱愛祖國,熱愛奧林匹克運動;2、實踐北京奧運會舉辦理念,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貢獻;3、在本行業、本地區做出突出成績,或自身經歷對他人有教育和激勵意義;4、熱心志願服務,品德高尚、樂於奉獻;5、為推動奧林匹克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或在奧運會歷史上取得過優異成績。
境外火炬手標準:1、擁護奧林匹克精神、熱愛奧林匹克運動;2、支持北京2008年奧運會;3、在本行業、本地區做

接力圖形

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圖形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重要的形象景觀元素之一。它與火炬接力標誌、火炬接力色彩、火炬接力字型、火炬接力口號等一起構成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形象景觀基礎。這些元素將套用於火炬接力景觀設計,包括火炬接力服裝、火炬接力車隊、火炬接力宣傳品以及火炬接力途經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城市景觀設計。創造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獨特的視覺形象,傳播中國文化和火炬接力主題,營造火炬接力運行環境和途經城市的歡慶氣氛,烘托奧林匹克聖火純潔與神聖,激勵火炬手、護跑手,提升人們對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的體驗。同時,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的記錄與傳播提供視覺背景,將火炬接力精彩的畫面傳播到世界各地。
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圖形設計理念
鳳為百鳥之王,五行屬火,是火之精靈,向上飛升的鳳凰,儀態萬方,氣宇軒昂,是火之圖騰。傳說“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鳳也是人類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徵。自古以來,“鳳”與“龍”一樣,是中國人民寄寓祝福和希望的傳統圖騰。鳳在中華文明史中留有深深的印記,它所代表的祥瑞與希望,始終伴隨著人民的日常生活。
視覺創意理念:熱情、活力、文化、慶典。遵循本屆奧運會人文奧運的理念,展現中國人民歡迎世界、祝福世界的熱情,體現奧林匹克運動的活力與激情,並以現代的手法表現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特色。根據這一設計理念,我們的最終目標是以奧林匹克基本價值觀為主導,以主辦國和主辦城市文化特色為視覺設計的基石,以創新的精神建構具有中國人文色彩、獨特而又充滿活力的奧運會核心圖形。
火炬接力圖形是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核心圖形的基礎上加上中國傳統的鳳紋圖案。火炬接力圖形將祥雲紋與鳳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虛實相間,亦真亦幻。以現代設計手法表達出中國傳統藝術所特有的剛柔相濟、含蓄優雅、超凡脫俗的偉大境界。有鳳來儀,祥雲繚繞,火之鳳將祥瑞和平的希望帶到全球各地,這就是火炬接力圖形的核心內涵。

火炬樣式

奧林匹克火炬是經國際奧委會批准的、用於奧林匹克聖火燃燒的、可手持的火炬。奧林匹克火炬是奧林匹克聖火的載體。從1936年的第11屆奧運會開始,每屆奧運會都誕生一支體現主辦國家文化特色並符合高科技要求的火炬並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遺產。
北京奧運會火炬長72厘米,重985克,燃燒時間15分鐘,在零風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強光和日光情況下均可識別和拍攝。在工藝方面使用錐體曲面異型一次成型技術和鋁材腐蝕、著色技術。燃料為丙烷,符合環保要求。火炬外形製作材料為可回收的環保材料。
北京奧運會火炬藝術和技術特色
北京奧運會火炬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雲”圖案。祥雲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火炬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捲軸。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人類文明隨著紙的出現得以傳播。源於漢代的漆紅色在火炬上的運用使之明顯區別於往屆奧運會火炬設計,紅銀對比的色彩產生醒目的視覺效果,有利於各種形式的媒體傳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勻分割,祥雲圖案和立體浮雕式的工藝設計使整個火炬高雅華麗、內涵厚重。
北京奧運會火炬在燃燒穩定性與外界環境適應性方面達到了新的技術高度,能在每小時65公里的強風和每小時50毫米的大雨情況下保持燃燒。在工藝上採用輕薄高品質鋁合金和中空塑件設計,十分輕盈。下半部噴塗高觸感塑膠漆,手感舒適不易滑落。北京奧運會火炬是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產物,擁有完全的智慧財產權。
北京奧運會火炬使用燃料為丙烷,這是一種價格低廉的常用燃料。
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研發過程
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研究規劃工作從2005年8月開始。結合北京奧運會舉辦理念,通過對往屆奧運會火炬設計經驗的分析,確定了火炬設計理念、設計要求和創作方式。根據火炬工業設計的特點,為使設計方案達到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經北京奧組委辦公會批准,確定了火炬設計方案以藝術造型為主導,燃燒技術與工業設計同時徵集、公開徵集和定向委託創作相結合的創作方式。
2005年12月6日,北京奧組委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出公開徵集火炬設計的邀請。截至2006年2月28日,北京奧組委共收到海內外設計機構和設計師提交的應徵參賽作品847件,其中有效應徵作品388件。
經過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徵集活動初評評審委員會對應徵作品初評和複評,按照評審程式的規定,選出3件作品提交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審議。2006年6月至8月,根據選擇最好藝術設計和技術設計方案的原則,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審議確定由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創新設計中心設計的火炬外形《祥雲》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藝術設計方案,由航天科工集團設計研發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技術方案,並確定由航天科工集團在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協助下完成火炬外形與燃燒系統結合的火炬樣品製作工作,形成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的完整設計,並於2007年1月經國際奧委會批准。

歷屆資料

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36年柏林,德國
1936年7月20日,柏林奧運會聖火在奧林匹亞點燃,希臘人康斯但丁成為現代奧林匹克火炬接力歷史上的第一位火炬手。此後,火炬接力成為每屆奧運會的一部分,成為奧運會的一個傳統。
火炬接力活動歷時13天,穿過希臘、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抵達德國柏林。3187公里的接力活動全部通過火炬手跑步傳遞完成。1931年1500米運動項目的世界冠軍弗里茨?希爾根被選為最後一名火炬手。1936年8月1日,他高舉著火炬跑進主體育場點燃主火炬塔。
第14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48年倫敦,英國
1948年倫敦奧運會火炬接力活動開始於7月17日,歷時13天,途經希臘、義大利、瑞士、法國、盧森堡、比利時和英國。
為了體現當屆奧運會火炬接力和平的主題,在從奧林匹亞到倫敦的接力過程中,舉行了很多體現和平象徵意義的活動。如第一位火炬手季米特洛在接過火炬之前脫下軍裝,放下武器,換上運動服開始傳遞聖火等。
第15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52年赫爾辛基,芬蘭
1952年6月25日,芬蘭奧運會聖火在奧林匹亞點燃,並第一次使用飛機將火種從雅典空運到丹麥。從丹麥經瑞典到達芬蘭的路程採用了跑步、騎馬、腳踏車和獨木舟等傳遞方式。火炬接力歷時25天,由3372名火炬手完成傳遞活動。
第16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56年墨爾本,澳大利亞
墨爾本奧運會聖火於1956年11月2日在奧林匹亞點燃,由350名火炬手從奧林匹亞傳遞到雅典。沿途設計了一些有特色的活動。如在雅典的衛城兩名戰士身著戰裝在傳遞路線上擋住火炬手的路,只有當火炬手說“聖火是我從奧林匹亞帶來的”才允許通過。
聖火火種被存放在兩個火種燈里飛往澳大利亞。中途在加爾各答、曼谷、新加坡和雅加達舉行了慶典儀式。墨爾本奧運會火炬接力是當時奧運史上行程最長的火炬接力活動。總距離約20470公里(包括航空距離),實際傳遞距離4912公里,火炬手數量3608名。最後一名火炬手是世界青年田徑冠軍羅恩?克拉克。這是第一次在南半球舉行的奧運會火炬接力。
由於1956年奧運會的馬術比賽在斯德哥爾摩舉行,因此還舉行了從奧林匹亞至斯德哥爾摩的火炬接力。途經丹麥抵達瑞典,共有330名火炬手參與傳遞活動,其中約有160名騎手。
第1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60年羅馬,義大利
1960年羅馬奧運會聖火於8月12日在奧林匹亞點燃。聖火從奧林匹亞傳遞到雅典再到齊娥港口,乘船運至義大利的錫拉庫扎市,再由火炬手跑步完成到羅馬的傳遞。
第1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64年東京,日本
1964年8月21日,東京奧運會聖火在奧林匹亞點燃。火種通過飛機運載前往日本,途中經停伊斯坦堡、黎巴嫩、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香港和台灣,並舉行了展示活動。
第1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68年墨西哥城,墨西哥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火炬接力的主題是“新大陸”。為此聖火由希臘的驅逐艦“納瓦里農”號運送到哥倫布的誕生地義大利熱那亞市。
聖火穿越大西洋,沿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路線航行。在維拉庫茲,由17名火炬手在海中接力將火炬傳到岸上。2778名火炬手參與了傳遞活動。西班牙航海家的後裔恩里克塔?巴西里歐成為奧運史上第一位點燃主火炬塔的女火炬手。
第2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72年慕尼黑,德國
1972年7月28日,慕尼黑奧運會聖火在奧林匹亞點燃。聖火穿越7個國家抵達慕尼黑,沿途受到熱烈歡迎。當聖火進入奧地利時,一架直升機向火炬接力的路上撒放鮮花。貫穿5532公里的接力活動使用了腳踏車、機車、馬等傳遞方式,並第一次有殘疾人使用輪椅進行傳遞。
第2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76年蒙特婁,加拿大
蒙特婁奧運會聖火於7月13日在奧林匹亞點燃,由希臘火炬手傳給加拿大火炬手後,通過感測器將聖火的熱能轉換成電波並經衛星傳至加拿大,然後使用雷射在蒙特婁點燃火炬。火炬接力只進行了5天,1214名火炬手參加了傳遞活動。為了表示對奧運聖火發源地的崇敬,使用了橄欖油作為火炬的燃料,並第一次由一對男女手舉火炬跑入奧運會場共同點燃火炬塔。
第22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80年莫斯科,蘇聯
莫斯科奧運會聖火於1980年6月19日在奧林匹亞點燃。傳遞活動歷時31天,行程4915公里,途經了4個國家。
第2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84年洛杉機,美國
1984年奧運會聖火於5月7日在奧林匹亞點燃,由於雅典抵制洛杉磯奧運會火炬接力商業化的做法,沒有舉行雅典境內的傳遞活動,聖火火種由直升機運到雅典後直接飛往美國紐約。
5月8日在紐約舉行歡迎聖火抵達美國的儀式後開始傳遞活動。火炬接力歷時83天,穿越33個州,到達美國41個城市,由3636名火炬手完成傳遞。這一屆奧運會的火炬手是第一次採用公開選拔的辦法產生的。
第24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88年漢城,韓國
漢城奧運會聖火於8月23日在奧林匹亞點燃。完成雅典火炬接力後,聖火用飛機從希臘運送到韓國南端的濟州島,然後用船運到釜山。火炬接力歷時26天,前往全國所有地區。傳遞方式包括跑步、騎馬、船、腳踏車、飛機和機車。火炬接力里程全長15250公里,有1469名火炬手參與了傳遞。
第25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92年巴塞隆納,西班牙
巴塞隆納奧運會聖火於1992年6月19日在奧林匹亞點燃。火炬接力歷時51天,全長6307公里,途經652個城鎮,包括所有自治區首府和奧運會的分賽場。
第26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96年亞特蘭大,美國
亞特蘭大奧運會火炬接力歷時92天,這是奧運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火炬接力活動。聖火到達了美國重要的城市並途經許多村鎮。火炬手選拔以“社區英雄”為主題,通過公開選拔產生。13267名火炬手參與了傳遞。
第2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2000年澳大利亞,悉尼
2000年悉尼奧運會在希臘舉行聖火交接儀式後,途經11個大洋洲國家抵達澳大利亞。13300名火炬手將聖火傳遍澳大利亞。
點燃開幕式主會場火炬塔的火炬手凱茜?弗里曼是澳大利亞原著民運動員,曾在1996年奧運會上獲得獎牌,並在隨後舉行的悉尼奧運會上獲得女子200米金牌。為了反映火炬設計的元素—火、水、土,組委會在奧運會開幕式上設計了弗里曼浮出水面的效果,並在水中點燃了主火炬塔。
悉尼奧運會火炬接力被國際奧委會評價為最成功的一次。由於良好的宣傳工作和對商業化的控制,創造了火炬接力神聖、美好的形象。沿途公眾對於奧運會火炬接力的熱情不斷高漲,待聖火抵達悉尼之際,上百萬的悉尼市民走上街頭,歡迎聖火的到來。火炬接力空前的調動了澳大利亞人民的自豪感。
第2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2004年希臘,雅典
根據本屆奧運會“奧運回家”的主題,雅典奧運會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在五大洲進行的傳遞,前往所有舉辦過奧運會和即將舉辦奧運會的城市,以感謝這些城市對奧林匹克運動做出的貢獻,並將奧林匹克聖火第一次帶到非洲和南美洲。途經國家包括澳大利亞、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埃及、南非、巴西、墨西哥、美國、加拿大、比利時、荷蘭、瑞士、法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德國、瑞典、芬蘭、俄羅斯、烏克蘭、土耳其、保加利亞、賽普勒斯、希臘,總距離7.8萬公里,歷時78天,傳遞火炬手12102名。最後一名火炬手是希臘籍帆船運動員尼科拉奧斯?卡拉馬納基斯。
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2008年北京,中國
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將以“和諧之旅”為主題,以“點燃激情 傳遞夢想”為口號,前往五大洲(國家、地區)的21個城市,並在境內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傳遞,還將抵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傳遞時間為130天,傳遞總里程約13.7萬公里。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將是奧運史上傳遞路線最長、傳遞範圍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火炬接力,將在奧林匹克運動史上譜寫輝煌的篇章。第一名火炬手是奧運飛人劉翔。
往屆奧運會 傳遞距離 途經國家和地區 傳遞天數 火炬手總數
1936柏林奧運會 3,187公里 7 13天 3,331名
1948倫敦奧運會 3,365公里 7 13天 1,416名
1952赫爾辛基奧運會 7,870公里 4 25 3,372名
1956墨爾本奧運會 20,470公里 2 21天 3,608名
1960羅馬奧運會 2,750公里 2 14天 1,529名
1964東京奧運會 26,065公里 12 51天 5,244名
1968墨西哥城奧運會 13,620公里 5 51天 2,778名
1972慕尼黑奧運會 5,532公里 7 30天 6,000名
1976蒙特婁奧運會 775公里 2 5天 1,214名
1980莫斯科奧運會 4,915公里 4 31天 5,000名
1984洛杉磯奧運會 15,000公里 2 83天 3,636名
1988漢城奧運會 15,250公里 3 26天 1,469名
1992巴塞隆納奧運會 6,307公里 2 51天 10,448名
1996亞特蘭大奧運會 27,890公里 2 92天 13,267名
2000悉尼奧運會 27,000公里 13 127天 13,300名
2004雅典奧運會 78,000公里 27 78天 12,102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