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棋處處與2008年奧運會有關:棋盤和棋子採用中國傳統建築——天壇祈年殿外型,具有民族特徵;共同區為五環相連外形,這是一個無障礙運行區域,體現了奧運會無國界的理念。奧林匹克文化節,奧林匹克棋在北京奧組委信息中心等單位組織的《我為奧運添財富》活動中,被選為贈送2008奧運會國際官員百件候選產品之一,並被選為首都博物館長期收藏物品。已經申請了專利保護的奧林匹克棋,終於在首都博物館與世人見面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林匹克棋
- 內容:一種新的能夠體現奧運文化
- 研製成功時間:2003
- 研製人:李眾、王振岐、王麗娜等
發明過程,特點,作用,創新意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研製小組,
發明過程
奧林匹克棋與奧運會有著不解的淵源。早在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受阻的時候,李眾、王振岐、王麗娜等人就下定決心,要為我國的體育運動事業做些事情,為奧運會能夠在中國舉辦貢獻力量。從那時起,他們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琢磨一種新的、最能夠體現奧運文化和中國悠久歷史的中國人自己的遊藝棋。此後,他們逐漸結識了在北京工作的盧曉娟、邢治安、劉帥等人,他們克服交通、通信、經費、材料等一個又一個困難,不懈地努力和探索著
2001年7月13日,他們終於等到了那值得紀念的一天,北京贏得了第29屆夏季奧運會的舉辦權。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們將已經接近尾聲的遊藝棋創製,轉變到集紀念、遊藝、文化宣傳、促進家庭和諧等功能於一體的奧林匹克棋上來。經過2年多的時間,在克服了太多困難後,此棋終於在2003年研製成功!但遺憾的是由於經費和一些其他原因,此棋一直未能公諸於眾
特點
一、棋盤高和寬均為13層(頂端不標出13,而是用金色標記),寓意2001年7月13日我國獲得奧運舉辦權;以天壇祈年殿外形濃縮輪廓,既古樸典雅,又美觀大方,最能體現主辦城市北京的形象;而無障礙區域採用奧運五環圖案,象徵著2008年奧運會是在中國北京舉辦,體現著靜態與動態的結合,古老與現代的結合,文化與體育的結合。整個棋盤分紅、綠兩色,因紅、綠分別為暖、冷色調,故也有代表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之意,更有代表殘疾人奧運會和健全人奧運會之意。棋盤頂層為金色,寓意棋子運行到了最高境界獲得了金牌。①②③④犯規區分紅、綠兩色,當與之相異顏色棋子經過時罰分,其寓意為對犯規行為(包括使用興奮劑)的懲罰。
每方棋子6枚數正好與排球運動員人數相同,而運行方式則為跳棋和飛行棋的方式,同時還有類似中國象棋中間界河和“馬、象”等的斜線運行方式,
二、記分卡共設29枚,寓意我國承辦的是第29屆奧運會;總積分為112分,寓意為1896年在雅典舉辦的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到2008年整整112年,同時也是紀念北京通過投票取得奧運會舉辦資格的大會是第112次國際奧委會全會;積分卡分配方式為3、5、7、9分的各4枚,1分的12枚,4分的1枚,從中體現了4或者4的倍數,寓意奧林匹克運動會每4年舉行一次;積分規則吸收了保齡球的積分特點累加順序進格的獎勵分數。積分卡有29×2=58枚共116面,也可以民族傳統手工藝製作圖案於其上,例如,印製吉祥物,本屆主題口號等加以宣傳,同時還可開發成撲克牌。
三、棋盤、棋子、積分卡可根據實際情況製作成為各種檔次、規格的產品,適合各種人群消費。精品者以玉、金、絲、檀、樟為之,普通的以樺木、塑膠、可回收可再生紙為材料,其上可利用內繪、景泰藍等傳統工藝,繪製圖案。值得注意的是,當全部比賽結束時,棋子底部還可刻繪本屆會上第一個奪金者(男女各一),最後一個奪金者(男女各一)以及有突破國家零紀錄者(數量因事而異)頭像或經典照片,進一步追加本棋的收藏價值。
作用
創新意識
經濟效益
由於該產品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和首都博物館長期珍藏榮譽,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價值,在推廣過程中也會產生可觀的廣告效益;具備了成為特許產品資格的奧林匹克棋,製作成本低,僅在專賣店的銷售就將會投資商帶來可觀效益。如能作為在奧運期間向國際友人贈送的100件精品,更有其巨大的影響力和紀念意義。
奧運會結束後,刻繪了獲獎者圖像的棋子則產生新的紀念和銷售價值。因此,奧林匹克棋很可能在更長的時間內(到下一屆奧運會舉辦時)掀起購買、收藏新高潮,為我國奧組委繼續贏利。
隨棋盤、棋子、積分卡內容不同,而出現接連不斷的銷售高潮,此棋利潤可想而知。當本屆奧運會結束時,因傳播已廣,故賽事結束而此棋正興(還可能成為民間體育活動),奧運會離開中國,而其文化火種卻長存華夏大地,此為以往各屆賽會從未有之盛況。
社會效益
本棋首先是具有強烈的宣傳奧運文化,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功能:
1、在弘揚奧運文化功能方面。未目前各自為政的地方政府宣傳奧運文化提供了可操作性很強的宣傳載體,此功能同樣適用今後別國奧運文化宣傳。
2、採用寓教於樂的奧運文化宣傳方式,民眾喜聞樂見,父母與子女同玩,有消減過度電子遊戲作用,更有益智、保護視力等作用以及填平代溝,建設和諧家庭的作用。3、利用多種傳統工藝手段,結合現代技術,激活民企,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功能。
研製小組
李眾 王振岐 王麗娜 劉帥 盧曉娟 邢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