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
於1904年9月29日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他排行第五,是家中老么。 奧斯特洛夫斯基一家為生計所累,所有孩子自幼便挑起了養家的重擔。但非常難得的是,儘管一貧如洗,但所有孩子都學會了讀書習字,並念完了國小。 未來的作家在孩提時代便體現出了極強的求知慾和極高的稟賦,他非常痴迷文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期間,奧斯特洛夫斯基積極參加了地下革命。 1920年,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利沃夫戰役中受了重傷。傷愈後,他在基輔鐵路工地工作。在此期間,他得了傷寒。此外,他還感染了骨結核,病情迅速惡化。 1927年初,22歲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完全癱瘓,臥病在床。他的雙目開始失明。正是在這一人生的艱難時刻,他決意通過文學作品,來展現自己所處時代的面貌和個人的生活體驗。他最初創作了小說的前幾章節,但手稿卻在郵寄過程中不慎遺失。自那時起,作家便開始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創作。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是個奇蹟:儘管飽受病痛折磨,但他10年來從未向死神低頭。在體能嚴重哀竭的情況下,他執意要將這部描寫自己這代人命運的小說留傳後世。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是本自傳體小說,從中可以讀到有關作者生活的大量真實片段。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朋友對他的文學創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幫助他謄寫一頁頁書稿。1931年10月,小說的第一部封筆,並於1932年付梓。第二部於1933年5月殺青,1934年出版。 奧斯特洛夫斯基剛剛開始小說創作時,並未配備助手。他的妻子賴莎·波爾菲里葉夫娜·奧斯特洛夫斯卡婭早出晚歸,忙於工作。儘管疼痛難忍、軀體幾乎不能動彈,但奧斯特洛夫斯基還是藉助刻字板,獨立完成了小說的開篇。1931年初,他的母親與妹妹前往莫斯科與他團聚,他才改為口述著書。每天,他需要克服常人難以想見的困難。他不僅需要記住作品的總體脈絡,將構思形象化、細節化,還不能遺忘所寫的句子及所用的詞語。他通常在深夜裡文思泉湧,成功的人物形象和優美的文字噴薄而出,為了抓住轉瞬即逝的靈感,他只能整宿不眠,反覆吟詠腦海中的珍貴片段。小說中的每個句子都經過了他的精心錘鍊。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早在1934年,該書就被翻譯成烏克蘭語、波蘭語、摩爾多瓦語和楚瓦什語。讀者的來信如雪片般紛至沓來。 一些文學評論家,尤其是現今的評論家,一直置疑奧斯特洛夫斯基小說的藝術價值。爭鳴當然是允許的。但不容置疑的是,這部作品曾幫助世界不少國家的眾多讀者度過了乍看上去似乎無法逾越的難關,它令眾多瀕於絕望的人獲得了重生。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這才是小說的真正價值所在。而奧斯特洛夫斯基與病魔搏鬥所體現出的勇敢精神,已成為全人類頑強抗爭的寶 榜樣。 ———————————— 俄國劇作家。一生為俄國舞台提供了近50部劇本,創造了幾百個人物形象,為俄國戲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生平 1823年4月12日出生在莫斯科小奧爾頓卡街(現改名為奧斯特洛夫斯基街)。父親是法官,退休後,從事商業活動,家中來往的大多是商人。1840年奧斯特洛夫斯基入莫斯科大學攻法律,1843年肄業,1843~1851年先後在“良心法院”和商務法院任書記官。在法院 工作期間他開始寫作。1847年發表劇本《破產者》的片斷,引起文壇注意。全劇寫成後,用《自家人好算帳》的劇名於1850年正式發表在《莫斯科人》雜誌上,受到進步文壇的讚美,但警察廳卻禁止上演,到1861年才得以公演。從此以後,奧斯特洛夫斯基幾乎每年都有一部或幾部作品問世。 奧斯特洛夫斯基除了進行創作外,還翻譯過不少外國劇本,其中有莎士比亞,W.、戈齊,C.、哥爾多尼,C.、塞萬提斯‧薩維德拉,M.de等人的作品。他還是一位積極的社會活動家。1865年,他發起成立了莫斯科演員聯社。1870年,由他倡議組織了俄國劇作家協會。經他和魯賓斯坦多方努力,於同年創辦了演員訓練班,培養了薩陀夫斯基、薩陀夫斯卡雅、馬克歇耶夫等一群傑出的表演藝術家。在他的倡議下還創辦了模範人民劇院。 1886年1月,奧斯特洛夫斯基被任命為莫斯科各皇家劇院的藝術總管理人。但還未能充分展開他對於劇院制度的改革和戲劇藝術的提高,便於6月14日在謝雷科沃(現為柯斯特羅姆州奧斯特洛夫斯基區)逝世。 創作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創作年代,正逢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時期。他的作品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社會變化。他自己曾說,他是遵循果戈理, . .的創作道路的。他堅持揭露社會的不良風氣,用諷刺的筆觸來描繪當時社會的眾生相。於是初露頭角的商人階層的粗暴和幼稚,新興資產階級和蛻化中的農奴主、地主的虛偽奸詐、殘酷無情,貴族和官僚的愚昧、墮落等等,都成為他劇中人物的特點。
早期的作品:
如等,在思想上帶有美化俄國宗法制的傾向。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涅克拉索夫對這些作品提出過批評。隨著19世紀50、60年代俄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他的創作進入新的階段。從1856年起,幾乎所有的新作都發表在涅克拉索夫和謝德林主編的《現代人》雜誌上。這時期的作品,包括著名的《大雷雨》,具有較明顯的暴露社會和暗示革命的傾向,因而受到反動勢力的圍攻。奧斯特洛夫斯基不得不暫時放下迫切的社會題材,轉而寫作歷史劇。從19世紀60年代末起,又重新面對現實,並出現了創作的高潮。從1868年一直到80年代初,他的作品大都在涅克拉索夫和謝德林主編的《祖國紀事》雜誌上發表。包括諷刺喜劇《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在內的一系列劇本,對農奴制殘餘中蛻化出來的新型實業家和歐化商人進行了嘲諷。稍後的詩劇《雪女》(1873),表達了作者的理想和對人生意義的探索。《沒有陪嫁的女人》等幾個劇本描繪了才能卓越的俄羅斯婦女在當時虛偽、自私的社會中備受摧殘的悲劇命運。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全部劇作,按其內容的性質和人物所屬的階層,大體可以分5大類。
描寫商人生活的劇本:
《全家福》(1847)、《自家人好算帳》(1850)、《非己之長,勿充內行》(1853)、《貧非罪》(1854)、《他人飲酒自己醉》(1856)、《節日好夢飯前應驗》(1857)、《大雷雨》(1860)、《一知己勝兩新交》(1860)、《莫管閒事》(1861)、《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1861)、《孰能無過,孰能免禍》(1863)、《艱苦的日子》(1863)、《小丑》(1864)、《熾熱的心》(1869)、《人無千日好》(1871)、《真理固好,幸福更佳》(1877)、《最後的犧牲》(1878)、《心非鐵石》(1880)等。這些劇本最重要的一點是作者用否定的態度描繪了商人。
關於人民生活的劇本:
《切勿隨心所欲》(1834)、《鬧市》(1865)等。在這些劇本中,作者描寫的是從農民轉變為小商人、小市民的一些人。他們保持著民間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劇本有些類似民間文學作品,具有民歌風味,曾被改編為歌劇。 描寫小官吏生活的劇本:
描寫小官吏生活的劇本:
《窮新娘》(1852)、《肥缺》(1857)、《深淵》(1866)、《貧人暴富》(1872)、《富新娘》(1876)等。 表現所謂“社會頭面人物”的劇本:《意外事》(1851)、《女弟子》(1851)、《性格不合》(1858)、《智者千慮必有一失》(1868)、《來得容易去得快》(1870)、《森林》(1871)、《血 飯》(1874)、《狼與羊》(1875)、《沒有陪嫁的女人》(1879)、《名伶與捧角》(1882)、《美男子》(1883)、《無辜的罪人》(1884)、《世外事》(1885)等。這些劇本揭露了貴族地主和社會名流們的醜惡靈魂。 歷史劇:
歷史劇:
《柯茲瑪‧扎哈羅維奇‧米寧蘇霍魯克》(1862)、《僭主德米特里與瓦西利‧隋斯基》(1866)、《土辛諾》(1867)等。奧斯特洛夫斯基寫歷史劇是逃避現實,抵禦迫害,但主題是積極的,具有愛國主義精神。 此外,還有與索洛維約夫合寫的《別魯根的婚事》(1878)、《蠻女人》(1880)、《有光無熱》(1881),與聶維仁合寫的《妄想》(1881)。 戲劇觀點和寫作方法 奧斯特洛夫斯基認為“劇本應該是為全體人民而寫的”。戲劇比其它一切文學作品更接近廣大人民。舞台上演出的戲,要寫得強而有力,要有巨大的戲劇性和熱烈的真誠的感情,要有生動而有力的人物。在所有俄國古典作家中,他的劇本占演出劇目的絕大多數。奧斯特洛夫斯基認為,寫人民的生活,為人民寫作,絲毫不會降低戲劇文學的價值,相反,“它可以增加它的力量,使它不致庸俗和墮落;只有那真正為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作品,才能永垂不朽。這樣的作品,遲早總會被別的民族,而最後被全世界所理解和欣賞”。 奧斯特洛夫斯基每寫一部劇本,都要對他所描寫的事物作深刻的觀察和周密的思考,並蒐集充分的資料。他寫劇本之前,不僅開列劇中人物名單,而且還開列誰適合扮演什麼角色的名單。他所寫的人物的性格的慣用的語言都有活的模特。在寫作過程中,也常常更換扮演者,使之更相適合,從而使特定的演員最能發揮他們的藝術才能。奧斯特洛夫斯基塑造了一大批各種類型的婦女形象,使女演員們能發揮各自的特點並取得成功,使她們擁有自己的劇目,因此許多女演員特別愛戴這位劇作家。 奧斯特洛夫斯基重視台詞的表現力。他的劇本對白清晰動聽,語言優美。他能掌握舞台上的位置和調度,能恰到好處地安排演員上下場,這就使他的劇本演出具有很高的戲劇性。 奧斯特洛夫斯基常把西歐名家的劇中人寫進自己的劇作,使之更易於為俄國演員和觀眾所接受。例如,把莫里哀《吝嗇鬼》(一譯《慳吝人》)中的守財奴阿巴貢寫進他的《貧人暴富》;把小仲馬《私生子》中的女裁縫的兒子寫進《無辜的罪人》,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排戲過程中,他經常聽取演員的意見,修改自己的劇本。《大雷雨》中卡傑林娜關於自己少年生活的獨白,就是根據第一個扮演卡傑林娜的女演員柯西茨卡雅的自述補寫進去的。 評論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創作在俄羅斯文學和戲劇中具有珍貴的美學價值。俄國的重要評論家和作家,如杜勃羅留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岡察洛夫、普列漢諾夫、盧納察爾斯基等,都從不同的角度給予奧斯特洛夫斯基以高度的評價。杜勃羅留波夫認為奧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位熟悉俄國生活的人,是人類心理的天才描繪者,性格描寫的巨匠。他說,奧斯特洛夫斯基能抓著生活的實質、時代的脈搏。他把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大雷雨》之前的許多劇本中所描繪的俄國生活,稱作黑暗王國的形形色色。把論述這一問題的文章題名為《黑暗王國》,這是俄國社會史和文學史上的重要文獻。《大雷雨》一出現,杜勃羅留波夫就立即寫出一篇新的文獻性論文《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他認為《大雷雨》女主人公卡傑林娜在宗教迷信、封建勢力、愚昧習俗等層層壓迫之下,勇敢地發出了自己的抗議。她的投河自盡,標誌著在俄國革命日益成熟的形勢下,一個善良、美好的女子終於忍無可忍,跨出空谷足音的一步,這是革命巨浪即將到來的先聲。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劇作曾在俄國舞台上廣泛上演,造就了一批優秀的俄國演員。莫斯科小劇院曾以演出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戲而聞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1926年導演他的《火熱的心》,梅耶荷德,在1924年導演他的《森林》,都成了重大的戲劇事件。直到20世紀80年代,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些名劇還是蘇聯劇院的保留劇目。奧斯特洛夫斯基劇作最早介紹到中國的是《大雷雨》。1921年出版了耿濟之翻譯的《雷雨》,1937年改名《大雷雨》,在上海演出。到80年代中,在中國已有20多家劇院、劇團和戲劇院校演出此劇。除《大雷雨》之外,1922年出版了鄭振鐸譯的 《貧非罪》和柯一岑譯的 《罪與愁》(即《孰能無過,孰能免禍》)。《罪與愁》曾由錢穎和張庚改編為《愛與恨》於1936年在上海演出。《沒有陪嫁的女人》(冰夷譯)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林陵譯)於抗戰勝利後相繼在上海出版。後者於1962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還有些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劇本,或改編為中國形式的戲(如陳白塵根據《沒有陪嫁的女人》改編的《懸崖之戀》,又名《賣油郎》),或搬上銀幕(如《無辜的罪人》改編為電影《母與子》),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