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德河—尼斯河線

奧德河—尼斯河線

奧德河—尼斯河線(英語∶Oder-Neisse line)德國波蘭現在的邊界線。邊界線主要包含奧德河尼斯河流域,但又包括了奧德河西岸的波蘭城市什切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德河—尼斯河線
  • 外文名:Oder-Neisse line
  • 定義:德國與波蘭的邊界
  • 德語:Oder-Neiße-Grenze
界線的歷史,劃定,人口遷移,糾紛,波蘭領土的重劃,波蘭劃界,領土劃分,決定邊界的始末,美國意見,英國意見,蘇聯意見,協調意見,德國對界線的確認,

界線的歷史

劃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波蘭接壤德國的邊界根據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而被訂立—它主要按照大波蘭的歷史邊界;原本的省份分界。但是,波美拉尼亞東部、上西里西亞與馬祖爾亞就被分割。郊區的斯拉夫人被安置在德國;市區的德國人卻被分到波蘭。波蘭西部邊界,更是歐洲數一數二長的邊界,並留下但澤自由市東普魯士兩塊外飛地。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盟軍根據蘇聯的領土要求,將德波邊界西移至今天的奧德河—尼斯河界線—德國失去絕大部分的西里西亞、大部分波美拉尼亞,包括什切青、布蘭登堡東部及小部分薩克森,失地全歸波蘭。

人口遷移

而且,波蘭也得到但澤(改名為格但斯克)及東普魯士南部,包括馬祖爾亞與瓦爾米亞。蘇軍其後進行大規模人口轉移,幾乎把所有德國居民驅逐,安排流落到德國的波蘭人返回新占領土定居;此外,由於蘇聯兼併了波蘭東部大片土地,同樣被驅逐的波蘭人就取代德國人,成為新領地的主人。在史達林實現領土擴張之下,被迫離開家鄉的不僅僅是波蘭人與德國人。

糾紛

戰時邊界更改頻繁。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令德國的邊界超越1918年的版圖;配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史達林根據寇松線吞併波蘭東部,而他的行動在雅爾達會議得到英美承認;1944年,波蘭人發動華沙起義,反抗德軍侵略而失敗。德軍破壞華沙,並驅逐八十萬波蘭人。波蘭與德國邊界被專制決定,加上以上問題,令兩國人民難以接受事實、深感憤恨。從人道角度而言,不少波蘭人覺得由於波蘭受盡蹂躪,又要割讓領土給蘇聯,得到德國領土就算是一種補償;但亦有人認為,蘇軍驅逐德國人時,引致不少死傷,不免過於專橫、有欠公允。

波蘭領土的重劃

波蘭劃界

美英與蘇聯在德國投降前不久,就在雅爾達會議確立了最終的波蘭版圖。最初,疆界還未被確定時,美英基本上接受以奧德河作為波蘭的西邊界線,也贊成以人口轉移解決領土紛爭。不過,尼斯河兩岸的分配,以及波美拉尼亞地區傳統的海港—斯德丁/什切青歸於德國或波蘭,就成為主要問題。西方盟國認為應該以東尼斯河為界,但史達林拒絕讓步,主張以西尼斯河為德波兩國邊界。德國原本可以保留什切青;而一如波蘭政府的要求,波蘭可得到東普魯士全境,連同哥尼斯堡
但最後,史達林堅持由蘇聯占領哥尼斯堡,用作暖水軍港;而波蘭就應該獲得什切青。流亡中的波蘭政府“人微言輕”,只好言聽計從,但就堅決要保留她的歷史名城利沃夫。同樣地,蘇聯拒絕,只願意把包括布雷斯勞(德語:Breslau,今弗羅茨瓦夫)的下西里西亞交給波蘭。巧合地,利沃夫的波蘭人後來大多移居到弗羅茨瓦夫和格但斯克。

領土劃分

波茨坦會議上,美國、英國與蘇聯確立將德國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的領土交予波蘭。然後,和約將會簽訂,是否接受決定及會否改變邊界的問題,也會一一解決。為了防止德國借著種族問題挑起紛爭,所有居住在新舊波蘭領土的德國人都會被驅逐。雖然波蘭失去寇松線以東十八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但得到約十一萬平方公里、資源豐富、發展較好的德國領土。蘇聯就得到東普魯士北部——此地今屬俄羅斯。
盟國和蘇聯提出以奧德河—尼斯河為德國與波蘭的邊界,其中一個原因是:它是兩國之間最短的可能邊界,僅僅是472公里長,由今捷克東北部沿著奧德河直至波羅的海南岸,可以防止未來德國的侵略。其實,最終定下來的界線並未算是最大的改動。曾經有人建議把德國人從12世紀開始的東部遷徙時奪取的所有斯拉夫人聚居地全數歸於波蘭。如此,波蘭的西部界線可能伸延到近柏林的地區,以包括現在德國的斯拉夫裔少數民族索布人

決定邊界的始末

美國意見

1943年末的德黑蘭會議上,史達林最先提出要把波蘭邊界西移;美國卻對此毫無興趣。英國外長安東尼·艾登在日記寫道∶“現下的困難,是美國人很怕處理這種事。羅斯福的顧問哈里·勞埃德·霍普金斯覺得這是兵行險著。但我告訴他,考慮到俄軍駐在波蘭,如果我們搞不好這件事,這兩國的關係很可能會變差,而選舉又快到了。” 雅爾達會議上,盟國再度討論波蘭問題。羅斯福總統表示,如果史達林能寬厚對待波蘭的東部領土,他就可以對國民“有所交待”。

英國意見

邱吉爾也認為蘇聯如能作此讓步,會顯出她的寬宏。他為流亡中的波蘭政府發表聲明,堅決要戰後的波蘭獨立而自由。而史達林就指出,流亡政府的總統Stanisław Mikołajczyk知道波蘭會得到什切青和尼斯河東岸,深感欣喜。邱吉爾反對,表示“如要波蘭鵝吃那么多德國食物(領土),一定消化不下。如果過百萬德國人被驅逐,而且有很多人是在紅軍來臨之前逃走,那英國市民一定吃 。”結果,波蘭的西部界線留待波茨坦會議才決定。

蘇聯意見

在波茨坦,史達林聲稱他的主張正確,基於波蘭政府的要求,以及沒有任何德國人仍在界線之東。杜魯門總統的美軍參謀長會議議長William D. Leahy悄悄對杜魯門說∶“紅軍說不定把他們都殺光了!”之後,蘇聯又承認的確還有最少一百萬德國人仍在該地。

協調意見

1945年7月24日,幾名波蘭領導人出席會議,支持“奧德河—西尼斯河界線” (亦即實際上的奧德河—尼斯河線);要求得到什切青作為對東歐的出口港。尼斯河與奧德河是當地的水源,而前者是後者的支流。如果其他人能控制二河,將可以封鎖奧德河。
1945年7月25日,杜魯門與邱吉爾都反對波蘭擁有占領區—這會令她成為英、美、法、蘇四國以外,第五個占領德國的國家。他們也反對驅逐德國人的決定。史達林則回應說,德國在數百年來殺害大量波蘭人,波蘭占領德國只是報仇而已。
但是,在1945年7月29日,新任美國國務卿詹姆斯·伯恩斯向蘇聯表示美國願意讓步,讓波蘭占領奧德河與尼斯河以東領土,並不把該地作為蘇聯占領區,用以調整蘇聯對西部占領區所要求的賠款。如果德國保得住尼斯河東岸,她將有大約一半的西里西亞。雖然波蘭向美國表示她會接受這項提議,但蘇聯又宣稱波蘭不接受。
翌日,國務卿向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表示美國不情願地接受尼斯河西岸線。於是,英國的立場動搖。縱然英國外長Ernest Bevin反對提議,英國也惟有同意。會議結束時,邱吉爾因為選舉落敗而沒有在場。後來,他聲言絕不會接受尼斯河西岸線。在他著名的鐵幕演說中,他宣言:“在蘇聯的操控和煽動之下,波蘭政府錯誤地大肆侵入德國領土。現在大量德國人被驅逐,簡直是前所未見。”

德國對界線的確認

1950年,東德與波蘭政府簽署茲格熱萊茨條約(茲格熱萊茨乃今波蘭下西里西亞省城市,詳見格爾利茨),確認奧德河—尼斯河線,把它稱為“和平友好的界線”。1989年,兩國確認海上邊界。 1952年,史達林以確認界線為條件,容許德國再度統一,但西德首相康拉德·阿登納因數個理由而拒絕。總共有一千二百萬德國人因界線訂立而被驅逐,大部分人都去了西德。
所以,對他們來說,確認邊界是絕不能接受的。其實,基於哈爾斯坦主義,西德不承認共產波蘭與被蘇聯控制的東德。西德首相維利·勃蘭特主張東方政治,令西德的態度漸漸改變。1970年,西德與蘇聯和波蘭分別簽署莫斯科條約及華沙條約,承認奧德河—尼斯河線是波蘭的實際邊界。以後,被驅逐的德國東部居民就可以探訪失地。
1990年11月14日,兩德統一聯邦德國與波蘭簽署二加四條約(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確立邊界。在之前,德國修改憲法,把關於德國統一、可用來討回東方失地的西德憲法第二十三條廢除。當時的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最初拒絕承認德國與波蘭之邊界。結果,其他國家付出不少外交上的努力,才令德國同意最後的解決方案。如今仍有大約十五萬德國人住在波蘭—大部分在奧波萊省,其他人就在西里西亞與馬祖爾亞等地。一百五十萬波蘭人就在德國,他們是新移民或是世代居住在德國。有些波蘭移民可能根本是德國人,只是在後期才由前德國領地移居過來而已。
1991年6月17日兩國簽署一條“友好鄰國條約”,確保兩國人民在雙方的領土內,擁有基本政治與文化的權利。它在1992年1月16日與1990年的條約同時生效。但是,很多少數族裔的文化、政治的權利,仍未得到兩國承認。其中,不少奧波萊省的德裔居民得到德國護照,在近十年來可以在西歐的歐盟成員國自由工作,但仍然表示在當時受到歧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