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庫涅夫文化

奧庫涅夫文化

奧庫涅夫文化,是南西伯利亞青銅時代的文化。分布於蘇聯葉尼塞河中游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年代為公元前第 2千年的上半葉。晚於阿凡納謝沃文化,早於安德羅諾沃文化。20世紀60年代,根據蘇聯考古學家C.A.捷普勞霍夫於1928年在奧庫涅夫村附近發掘的墓地而定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庫涅夫文化
  • 外文名:Okunieff culture
  • 時期:公元前2千年的上半葉
  • 地點:米努辛斯克盆地
  • 文化特點:以畜牧為主
  • 文化遺蹟:墓地等
文化遺蹟,器皿,墓地,種族,手工,藝術,墓葬,研究狀況,

文化遺蹟

器皿

奧庫涅夫文化Okunev Culture,該文化經濟以畜牧為基礎,發現綿羊距骨和刻在墓穴石板上的牛圖。漁獵起輔助作用,出土有骨制魚鏢、紅銅魚鉤、結網用的匕首形骨器以及鳥骨製品和石鏃等。金屬加工在經濟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紅銅或青銅器物相當常見,有鍛制的魚鉤、刀、錐、針筒、鬢環及鑄造的紅銅斧。石器則有斧、杵、臼等。陶器多平底,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大小不一的桶形器,紋飾較簡單,有押捺的窩紋、杉針紋、縱列篦紋等;另一類是罐形器,紋飾多樣,有棋盤紋、波浪紋、弦紋等。此外,還有香爐形器、多棱形器和圈足器。藝術品有石、骨雕刻的人像、鳥獸等,一般是寫實的圓雕和線刻。

墓地

墓地多靠近河流。墳墓表面有石構方形圍垣,高度一般為30~50厘米,面積最大者達400平方米。垣內西或西南部有石板墓穴,一般一個或數個,有的多達23個。每個墓穴埋葬死者1~3人,常見男女或婦幼合葬,葬式仰身屈膝,頭多向西,頭下一般墊以石“枕”,腳下墓底略傾斜。人骨有身首分離現象。各墓隨葬品不多,沒有明顯的財產分化跡象,一般隨葬陶罐和生產工具,女性骨架近旁則發現有青銅或骨制的針筒及骨針、紅銅絲鬢環。

種族

奧庫涅夫文化居民的種族屬性比較複雜,但多數地區則是原始歐羅巴人種的基礎上混合有稀少的蒙古人種因素,例如俄羅斯著名考古學家B B 沃爾科夫在其享譽世界的考古學名著《蒙古鹿石》一書中指出:“采斯特式庫爾乾出土的人頭顱,是蒙古人種成分稀少的歐羅巴式人種。它們全都接近出自南西伯利亞卡拉蘇克和奧庫涅夫文化墓葬中的頭顱”(《蒙古鹿石》第4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同樣的論據也見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中亞文明史》第二卷本,原文是:“石棺墓中所發現的顱骨屬於歐羅巴型,稍雜少許蒙古種成分,這類顱骨和見於南西伯利亞之卡拉蘇克,奧庫涅夫墓葬與圖瓦的類似遺址,以及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之塞克-烏孫墓中的頭骨十分相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亞文明史》第一卷,第358頁,作者:A 阿斯卡洛夫;N 賽爾歐嘉夫,北京,對外翻譯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相關的國外文獻也不可勝數,只是對於奧庫涅夫主體歐羅巴成分的來源尚有爭議,有的認為來自阿凡那羨沃文化,有的認為來自安德羅諾沃,也有的認為奧庫涅夫人的陶器和墓外立石,更可能與銅石並用時代廣布於東西歐洲的巨石文化有關聯。根據文化因素的類比,有人推測他們來自北方森林地帶。但這個問題以及年代問題,都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手工

發現的器具有骨器銅器石器陶器等。紅銅青銅器物相當多見,有鑄造的銅斧、鍛造的魚鉤、銅錐、鬢環等;石器有石斧、石杵、石臼等;陶器多為平底,主要有桶形器和罐形器,前者大小不一,紋飾簡單,有窩紋、杉針紋、縱列篦紋等,後者紋飾複雜多樣,有波浪紋、棋盤紋、弦紋等,也發現了香爐形、圈足和多棱形器。

藝術

考古學家發現了骨、石雕刻的人像、鳥獸等。

墓葬

發現的墓葬多靠近河流,地面有高30至50厘米的方形石圍,最大者占地400平方米。單個墓穴埋葬1至3人不等,男女或婦幼合葬常見,葬式為仰身屈膝,頭大多向西,並墊有石枕,腳下的墓底略有傾斜。墓穴的隨葬品不多,尚無明顯的貧富分化,隨葬品一般為生產工具和陶罐等,女性骨骼發現有骨針、紅銅絲製鬢環等。

研究狀況

該文化是由前蘇聯考古學家捷普勞霍夫於1928年哈卡斯共和國的奧庫涅夫村附近發現的。從出土的綿羊距骨,墓穴石板上的牛圖刻畫以及骨制魚鏢、紅銅魚鉤、結網用匕首形骨器、石鏃等來看,奧庫涅夫文化以畜牧經濟為基礎,以為輔助。根據對遺骨的分析,該文化的居民可能屬蒙古人種。此問題還有待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