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爾·費多羅維奇·奧多耶夫斯基(1803—1869),俄國古老的公爵家族中最後一位公爵(留里克王朝的直系後裔)。19世紀俄國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哲學家、音樂評論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慈善事業家。曾擔任俄國皇家公共圖書館(現為國立薩爾蒂科夫—謝德林圖書館)館長助理、魯緬采夫博物館館長、魯緬采夫圖書館(現為俄羅斯國立圖書館)首任館長、莫斯科參政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多耶夫斯基
- 外文名:Владимир Фёдорович Одоевский
- 國籍:俄國
- 出生日期:1803
- 逝世日期:1869
簡介,經歷,
簡介
俄國多才與藝人——奧多耶夫斯基
李聲權
奧多耶夫斯基生於莫斯科,獨生子。他出生時已經家道中落。父親費多爾·謝爾蓋耶維奇·奧多耶夫斯基年輕時當過兵,轉業後從事文職工作(五等文官),後來任國家紙幣銀行莫斯科分行行長。母親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夫娜(娘家姓不詳)是一平民百姓,出嫁前為農奴。他五歲喪父,母親改嫁,被送到父親的親戚家裡撫養。談及自己的童年時,他回憶說:“我從來沒有嘗到過家庭幸福的甜頭。”
經歷
1816年,他進入莫斯科大學附屬貴族寄宿中學(大學預科)念書。他非常喜歡這所學校,一來社會上的文化名流彼·維亞澤姆斯基、彼·恰達耶夫、尼·穆拉維耶夫、尼·屠格涅夫等人在此就讀過,二來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學喜歡的課程——哲學和文學。在學生時代,莫斯科大學的教授——謝林學派哲學家伊萬·達維多夫和米哈伊爾·巴甫洛夫對他影響很大。1823年,奧多耶夫斯基獲得金質獎章畢業。
在校期間,奧多耶夫斯基對德國哲學,尤其是謝林哲學頗有興趣。他是俄國第一個斯拉夫派哲學先驅。1823年,他和朋友德米特里·韋聶維季諾夫把俄國年輕的哲學家和文學家、康德和謝林的崇拜者團結攏來,成立了俄國第一個哲學小組——哲學協會,並擔任會長。該協會宗旨是研究古希臘、羅馬哲學家和德國哲學家,創立有特色的俄國哲學。與主張用革命手段推翻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十二月黨人不同的是,奧多耶夫斯基領導下的哲學協會把啟蒙運動和社會文化逐漸變革視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十二月黨人起義遭到血腥鎮壓,奧多耶夫斯基非常同情他們,曾向遭到監禁和流放的十二月黨人伸出過援手。1826年,奧多耶夫斯基來到彼得堡,先後在內務部書刊檢查委員會、人民教育部等機關供職。
奧多耶夫斯基的文學活動始於莫斯科大學貴族寄宿中學。他譯過法國作家拉布呂耶爾的作品片段,刊登在校辦雜誌《卡利俄珀》上。1824—1825年,奧多耶夫斯基和丘赫爾別凱創辦叢刊《謨涅摩敘涅》,該刊在俄國哲學浪漫主義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1826年,奧多耶夫斯基在彼得堡和宮廷女官奧利加·蘭斯卡婭結婚。之後,他很快進入了上流社會,躋身彼得堡文壇。他經常和妻子在家裡舉辦文學沙龍,當時的著名作家和音樂家:茹科夫斯基、維亞澤姆斯基、普希金、克雷洛夫、果戈理、萊蒙托夫、弗·李斯特、格林卡等人是他們家的座上客。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1830—1840年是奧多耶夫斯基文藝創作的鼎盛時期,發表了許多反映俄羅斯婦女地位的作品,如《公爵小姐米米》(1834)、《公爵小姐濟濟》(1839)。奧多耶夫斯基是公認的幻想浪漫小說大師,1840年發表了烏托邦小說《4338年》,以非凡的想像力預見到科學技術的未來:人們將開發月球,乘坐可控制的電氣球遨遊太空,在人造太陽下栽培莊稼。哲學小說《俄羅斯之夜》(1844)乃是關於事物與人之本性、民族與文明之命運的多年研究、觀察和思考的總結,可以說是19世紀30年代俄國哲學浪漫主義的傑作。
奧多耶夫斯基在俄國的大作家當中,第一個拿起筆專門為兒童寫童話,在當時來說是一大新聞,非常難能可貴的。他在《鼻煙壺裡的小城》、《嚴寒老人》和《伊利涅伊爺爺的童話》作品裡發展了童話這個體裁。他儘量想讓孩子們喜歡他的童話,迷上他的童話,並且始終本著這一願望來構思自己的童話。他的《鼻煙壺裡的小城》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作品中最優秀的童話之一,可與安徒生的童話媲美,成了俄羅斯少年兒童必讀的課外書。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十分推崇之,說它“有一種詩的魅力”。在這篇童話里,奧多耶夫斯基運用童話形式作為傳授知識的載體,饒有趣味地、深入淺出地向兒童講解科學知識,使深奧、枯燥的科學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從而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誠如我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書評人徐魯先生在讀後感里所言:“有不少知識性童話,往往會因為要講解和傳播‘知識’而忽視了作為童話本身的特點,甚至削弱和傷及了文采。但這篇作品卻保持住了作為童話文本自身的完美與完整,而且文采斐然。”
奧多耶夫斯基是俄國第一批音樂理論家之一、俄國古典音樂學的創始人之一、俄國第一個職業音樂評論家、第一個俄國音樂史家、俄羅斯音樂協會和莫斯科音樂學院的籌建人之一。他研究了俄國教會音樂理論和歷史、民間歌曲與古俄羅斯教會音樂,撰寫了彼得堡音樂生活編年史。他關心俄國歌曲的蒐集、研究和保存工作,蒐集了許多古老的教會音樂的樂譜手稿,保存下來了一些古代俄羅斯歌曲的歌詞。他論述了俄國音樂的特點,發表了不少音樂方面的論文:《俄國歌劇還是義大利歌劇?》、《關於古代俄國聖歌問題》、《理察·華格納和他的音樂》等,出版了《音樂常識(供非音樂人用)》等著作。
奧多耶夫斯基從小喜愛音樂,用他的話說,“從我記事起,我已經識譜了。”他對作曲格外著迷,特別崇拜大作曲家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孟德爾頌。他向俄國的聽眾介紹外國音樂家巴赫和貝多芬、柏遼茲和華格納,宣傳本國作曲家格林卡、阿利亞比耶夫、巴拉基列夫、阿·謝羅夫等人的作品,撰文評介莫扎特、貝多芬、柏遼茲、華格納的音樂創作。此外,他對許多自己喜歡的樂器也十分在行,潛心研究過管風琴的最佳結構問題;自己還發明了一種管風琴,為了紀念巴赫,取名為“塞巴斯蒂安”,後來他將其贈送給了莫斯科音樂學院。
19世紀40年代後期,奧多耶夫斯基很少寫文藝作品了,已將注意力轉向教育、文化和科學普及工作。他是俄國第一批兒童保育院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並親自起草《兒童保育院章程》;積極發展農村國民教育,改進學校教學工作;編寫通俗易懂的各個學科的教科書(著有《給教師的建議》、《初級科學教學指南》等書)。他是當時唯一的向民眾宣傳科學的人,為兒童和農民編寫科普讀物,和阿·扎布洛茨基—傑夏托夫斯基創辦《農村讀物》叢刊,刊載各種知識門類的文章,在人民中間大力普及科學知識。他長期(15年)擔任圖書館館長,為俄國圖書館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去世後,他的大部分私人藏書、個人檔案、手稿、珍貴圖書和樂譜被他工作過的兩家圖書館珍藏。後來,他的遺孀將樂譜和音樂書籍轉送莫斯科音樂學院圖書館,其中一部分藏於格林卡音樂文化博物館。
奧多耶夫斯基認為幫助別人是每個人首要的和神聖的職責。他說:“善良人的一生就是為他人做善事。”他樂善好施,慷慨大方,將許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社會活動和慈善事業上。他成立了“訪貧協會”,幫助過數以萬計的人;在彼得堡創辦馬克西米里安醫院,給窮人提供廉價和免費的住房,建學校、孤兒院和兒童收容所,以及為婦女修女紅作坊。他真正“忘我地”幫助孤兒、殘疾人、不幸的人和所有需要幫助的人。例如,他特地去莫斯科大學了解大學生的困難,得知誰還沒有繳學費,便自己悄悄密密地代繳了。
奧多耶夫斯基多才與藝,知識淵博。他不僅對人文科學造詣頗深,對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和數學,也興趣濃厚,故而朋友們給他取了個外號——“浮士德”。奧多耶夫斯基為自己的國家服務了近半個世紀。他一生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孜孜不倦地學習進取;他一生淡泊名利,生活儉樸,忠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勤勤懇懇,嘔心瀝血,直至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一生探索真理,憎恨謊言,因為他說過藝術、科學和生活中的謊言永遠是他的敵人;他一生遇到過不少憂傷和失望,然而這些並沒有熄滅他對工作的激情,停止他對真理和美的追求,消除他對科學與藝術的酷愛。他把一生無私地奉獻給了親愛的祖國和他的人民。
1869年2月27日,奧多耶夫斯基走完人生之旅,在平靜與安詳中辭別了人世。遵照他的遺囑,沒有舉行任何隆重的儀式,其遺體安葬在莫斯科頓河修道院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