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特點
埃索里亞尼曾說自己的電影是抽象的喜劇,這無疑是對他那反傳統的風格,曖昧的幽默和含混的主題的絕妙描述。這位特立獨行的電影人蔑視精心編織的緊湊情節和喋喋不休的台詞,他總是將自己的電影構造成一系列互有關聯的藤蔓,既缺乏說明而又吝嗇台詞,只是用乾淨的畫面構築出一個荒唐疏離的幻夢世界。他喜歡讓業餘演員和完全沒有表演經驗的人出演角色,因為他不想讓觀眾在片中認出熟悉的臉。
迴避傳統的電影製作,他說自己追求的是“純粹的電影”。他的拍片速度不快,而且總是會為找到下一部電影的投資而大費周章,但是他拒絕因此而去拍攝迎合大眾口味的電影,埃索里亞尼的電影風格太過內斂純粹,為人也太過沉默倔強,既不像阿布拉澤那般會利用
民族元素和
政治暗喻來獲得關注,更沒有帕拉讓諾夫為美瘋魔的狂野不羈,就連想將之包裝成“文藝商品”都難上加難。
客觀說來他確實缺乏天才如塔科夫斯基者般的傲人天賦。但他擁有的則是深厚的美學素養,細膩的觀察力以及對個人理念的固執追求。
定居巴黎之後,奧塔·埃索里亞尼的思想溶入太多太深的法國文化,在1982年《田園牧歌》終於得以上映的時候埃索里亞尼已經離開
蘇聯來到了巴黎,並立刻就去拜訪他一直很敬重的法國喜劇導演
雅克·塔蒂(jacquestati),聲稱塔蒂的長鏡頭和冷幽默對他的影響很大,這在他06年的最新喜劇作品《秋天花園》中展現得最為明顯。在《
秋天的花園》中更是把法國文化加以升華,使其成為一部地地道道的法國喜劇。
佳片賞析
從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很多電影導演不再只關注
蘇聯社會的大方面而是轉向地方題材,其作品更多牽涉到他們家鄉的
民族主義自覺而不只是跟隨共產主義路線。1975年的《
田園牧歌》就是這一趨勢的產物,是當時
蘇聯的最高傑作。即使如此,
蘇聯當局將這部作品擱置了好幾年,直到1982年也只獲準在喬治亞及少數地區小範圍放映。
這是個關於一群來自一個弦樂四重奏小組,受到過良好訓練的音樂家在喬治亞的一個小村進行排練的故事。雖然他們偶爾會有爭吵,但是最後四人逐漸都被鄉村的生活和當地的文化所深深吸引了,本片細膩瑣碎而詩意盎然,看似結構鬆散實際關聯緊密。
《強盜第七章》 Brigands,Chapter.Ⅶ 1996
埃索里亞尼最為著名的電影。
由若干小故事組成,電影的時空跳躍很大。這一瘋狂而諷刺的歷史題材作品幽默地描繪了
歐洲幾個時代的歷史圖景。電影使用同樣的演員飾演不同時期相似的人物。它是對Iosseliani的同胞們的弱點所做的有趣的探究。它告訴人們,無論服裝和政體怎樣變化,人類的欲望和貪婪都不會改變。
《星期一早晨》 Monday Morning 2002 沒有音樂和刻意抖包袱的小玩笑。悲涼的幽默來自對日常生活的減縮。人們寂寞、渴望一個新的生活,但實際上沒有任何替代的可能。電影沒有前後的因果線索,只是對平常的庸俗生活的荒謬和無趣作了白描。
埃索里亞尼說過:“對我而言,最好的電影,真正的電影是那種無需翻譯的電影。” 整部影片對白很少,卻因為時間和敘事的真實感而足夠了。風格上依靠人物的動作和影象來表現幽默的喜劇氣氛,對白少得如同默片。
個人經歷
生平
十幾歲時在笫比利斯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尤其專注於作曲,指揮和
鋼琴演奏方面。
1953年他為了在大學學習版畫藝術而前往
莫斯科,來到之後又決定主修數學。
1955年退學,轉而進入
莫斯科著名的國家電影學院VGIK(GerasimovInstituteofCinematography)。
1958年,埃索里亞尼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電影,一部名為《akvarel》的短片,在尚為學生身份的時候,他就回到喬治亞並以助理導演的身份進入了喬治亞電影公司(gruziafilmstudios),然後很快就升為導演。
1961年埃索里亞尼從VGIK畢業,同年在老家笫比利斯的一棟古老建築里拍攝完成了名為《
四月》april的五十分鐘長片。講述關於一對住在破舊公寓裡的年輕夫妻,他們之間的愛強烈到讓沒有水電的日子也甘甜如蜜。但是當他們有能力購買更多的家具和飾物的時候,卻開始爭鬥以至於發展到了分手。《四月》被
蘇聯當局以過度形式主義的理由禁映了,因為這是一部完全沒有對白的試驗電影,直到1973年才幾經刪減後勉強放行。
失望並憤怒於自己處女作的被禁,自尊心強烈的埃索里亞尼竟然選擇離開電影這一悠閒的文藝行當轉而去當體力工人。他在捕漁船上當過水手,還在喬治亞魯斯塔維市的鑄造廠熔爐車間當工人,被噪音圍繞,但“保持著思想的自由”。
1966年才正式回到電影界。兩年後拍攝了自己第一部得到公映的故事片《落葉》,奠定了他個人和喬治亞電影的國際聲譽,影片《落葉》一方面是純粹喬治亞式的。影片用紀實鏡頭表現了提比里西的日常生活,開始時,它用一系列幾乎是夢境般的、音樂結構的畫面表現了在田野里收穫葡萄的情景。另一方面,伊奧謝里阿尼諷刺了
蘇聯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儘管本片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並被當作寬鬆文化政策的成果之一,但是由於
蘇聯當局的阻擾,伊索塞里尼之後的作品還是極為稀少。
1975年埃索里亞尼導演了他在
蘇聯時期的最高傑作《田園牧歌》。直到1982年也只獲準在喬治亞及少數地區小範圍放映。1982年獲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FIPRESCIPrize)。
80年代初,為了擺脫
蘇聯電影工業令人窒息的保守和
政治化的煩擾,兩位導演從蘇聯來到
歐洲,他們是
塔科夫斯基和埃索里亞尼。初到法國時,埃索里亞尼和
雷內·克萊爾(RenéClair)和
雅克·塔蒂(JacquesTati)成為他的朋友,給他很多幫助,他的電影也受二者些影響。
背景
他進入學院的時機非常恰當,1953年隨著
史達林的去世,
蘇聯的
政治和文化氣候開始寬鬆,後世稱之為“解凍”。蘇共中央為此做出了增加電影生產的指示,從1919年起
蘇聯的電影業就一直是國有並為國家所控制,從製片到發行都由1922年成立的Goskino(中央國家攝影-電影總公司)一手掌控,這也就意味著從電影題材到拍攝方式,從導演任命到影片上映都是黨辦機關說了算(當年
塔科夫斯基《潛行者》的拍攝就在這上面惹了大麻煩),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蘇共的這一指示實際上就意味著要培養更多的電影導演。】
埃索里亞尼入讀VGIK的時間和安德列·康查洛夫斯基(andreikonchalovsky)以及瓦西里·舒克辛(vasilyshukshin)和塔科夫斯基等人相近,結果最後這批人不是流亡就是早死。塔科夫斯基師從米·羅姆(mikhailromm),埃索里亞尼則拜在導演亞歷山大·杜輔仁科(alexanderdovzhenko)門下。杜輔仁科自己是
烏克蘭人,拍攝的電影很多都有烏克蘭文化背景,被認為是俄羅斯第一位地域性導演。他的作品雖然不多,但是部部地位崇高分量十足,而且他在很多電影小組從事幕後工作。埃索里亞尼的喬治亞背景顯然和他非常合拍,有趣的是,導演的帕拉讓諾夫也是受其指導,甚至在入讀電影學院之前也和埃索里亞尼一樣在笫比利斯音樂學院學習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