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香墓

奢香墓

奢香墓,在大方縣城北0.5公里處雨龍山下烏龍坡頭的洗馬塘畔。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奢香病逝,年僅35歲。明王朝遺使到水西奢香故里,參加祭奠葬禮,加謚奢香為“大明順德夫人”,並賜以朝衣錦帛。墓葬按正三品的規矩結合彝俗的墓建風格營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奢香墓
  • 年代:明
  • 民族:彝族
  • 出生日期:1358年
  • 逝世日期:1396年
  • 面積:2萬平方米
陵墓位置,傳統文化,陵墓風格,精神象徵,重點文物,墓主傳記,

陵墓位置

奢香墓址,原是彝族先哲建立羅甸王國城堡所在地。據《西南彝志.六祖起源》記載,貴州水西彝族默部始祖德施氏第二十五世孫妥阿哲,於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在楚敖山與諸葛孔明結盟,助孔明南片有功,受冊封為羅甸王,令其治理慕胯(今大方)。於是建都在此,營建城堡。國號彝稱“慕俄格”,漢稱“羅甸”。水西彝族以“龍”、“虎”作為自己的圖騰,並視為祖先加以崇拜,自稱“諾蘇”或“尼署”,意為“龍虎之邦”、“虎族之地”,漢稱“盧鹿部族”、“羅甸”亦同為此意。據此可稱這裡為虎遺憾龍蟠的形勝之地。

傳統文化

陵墓風格

奢香陵墓九層台,人龍文虎彝象開。墓葬坐北向南,左面有條“青龍”,乃是“萬山環地拱,一嶺向天撐”的雲龍山登高放眼,層巒疊嶂,雲霧繚繞,偉岸如海,會使人頓生胸襟宏闊,意興高遠的情懷;右邊有條“活龍”,則是已經通車,川流不息的黔西北第一條高等級公路,由大方縣城抵四川的納溪,直接與長江水運相連的大納公路。前有浪風台“馳逐於其南”,後有將軍山,“坐鎮於其北”。在四周山高林秀的風景映襯之中,更顯示出奢香墓的建構布局,氣勢恢宏,肅穆莊重,巋然巨製。環圍墓表的板柱、瓦筒、瓦當和護欄、華表等的浮雕、雕刻精細,刀法古樸,造型生動,智利健有力,全是形態各異的生龍活虎之象,鮮明地體現了彝族獨特的傳統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精神象徵

崇龍尚虎的圖騰崇拜,是彝族先民的精神文化象徵。也是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紐帶,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水西連華夏,一脈本相承。奢香墓作為民族團結、彝漢相融的歷史見證,弘揚傳統,激勵後人的煌煌勝跡,不僅是促進民族團結,進啎愛國方義和歷史叭物主義教育生動的教科書,而且了是國內外人士到大方縣旅遊觀光、訪古覽勝、參觀瞻仰的別具一格的人文景觀。

重點文物

奢香翹楚水西,奄奄聲華夏,彪炳千秋,是我國歷史上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建立了豐功偉績的巾幗英雄。奢香逝世600年來,其墓葬是幾經滄桑陵谷改,一抔黃士嗟猶大;行人人憑弔荒煙籠,欲識原告文掃蒼苔。清康煕三年(公元1664年)。平西王吳三桂率兵“剿水西”時,毀於兵燹。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奢香後裔安淦辛以奢香代夫襲職,開通九驛,“勛垂竹帛,在國為功臣;守勵冰霜,於家為節婦”為由,稟文大定府請予修葺“順德夫人祠墓”。當時大定府即予立案,批文曰:“順德夫人以篤忠貞,志堅金石;名垂竹帛,望重華夷路通九驛,鑿山著磐石之功;坐鎮百蠻,賜姓奠苞桑葉之固。實千古偉人,幸一抔沿在,宜加獎藉,以勵精誠。”後由大定知府王緒昆、黔西知州吳嵩梁於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主持將墓修復為圍石封土,另立面碑和墓誌碑,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標於墓側臥路旁。發國以來,由於未加管理,日久年湮,瀕於毀廢。1960年,人民政府貫徹發展政策對奢香的歷史功績認真作出評價和肯定,對奢香墓進行了初步維修,並列為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到了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國家興旺、巾幗建功,盛世弘揚。1985年起,中央和省、地縣各級政府撥款修葺奢香墓。1988年元月,經國務院批准,奢香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葺後的奢香墓,在規模和結構上恢復了原貌。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墓葬圍石封土,高4.5米,直徑6米,圓圍18. 84米;採用須彌座式,分9盤圍石安砌,每盤用36塊精料白石,為9的4倍;第六圓圍是9板9柱高浮雕,柱上是虎頭紋構成的圖案花紋,板上為9龍9虎變形圖;第九圓圍為瓦筒,72瓦當虎面浮雕組成。墓前依地形築砌兩道堡坎勞動力石平台,各高1.5米;第一平台長46.8米,中為9米寬的9級踏雲夢山,踏垛左右為120X60厘米欄板立柱浮雕各3塊,平台左右為36塊120X80厘米白石雙面虎頭紋圖案的浮雕欄板,和38根120X30厘米白石虎頭圓雕的立柱鑲嵌而成;第二平台長23.4米,中仍為9級踏垛,左右各安欄板3塊,立柱3根,左右平台仍鑲嵌欄板18板塊,立柱20根。第一平台中軸線上立墓碑1塊,高3.6米,寬1.45米,碑面刻彝、漢文合璧的“明順德夫人攝貴州宣慰使奢香墓”各14字,背面刻奢香夫人贊》五言詩,共248字。第一平台前,左右為石獅1對,各高2.6米;平台前的神道寬7米,長70米,立有華表1對,全高6.4米,華表下各為120X80厘米的白石浮雕護礎立柱欄板16塊16柱,華表上為雲鶴高浮雕,頂為坐獸。墓地四周為仿古馬前漢牆圈圍環護,內有水池亭榭,石欄小橋,花樹草坪,構成可供游息欣賞的幽雅環境。

墓主傳記

大明順德夫人-奢香夫人傳
奢香,彝名舍茲,生於元順帝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系(四川藺州)宣撫使、彝族恆部扯勒君長奢氏之女。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年方十四,嫁與貴州彝族默部水西(今大方)君長、貴州宣慰使靄翠為妻。其夫靄翠,彝名隴贊阿期,系貴州彝族默部德施氏勿阿納四十六世孫,元末襲任順元宣撫使,八番順元宣慰使加雲南行省左丞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後,在金陵(今南京)建立明王朝中央政權,於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撤銷原元建制,設貴州宣撫司。靄翠與水東的宋蒙古歹、普定的女總管適爾等先後率部歸附明王朝。朱元璋皆"予以原官世襲","賦稅聽其輸納"。以靄翠為貴州宣撫使;宋蒙古歹為宣撫同知,並賜名曰"欽"。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鑒於靄翠統轄的水西領地較廣,是控制川滇黔邊境的戰略要地,民族眾多,具有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兵力強大,行動統一,其對西南政局的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於是下詔,"升貴州宣撫司為宣慰司,以靄翠為宣慰使,宋欽為宣慰同知,令靄翠位各宣慰之上,設治所於貴州城內(今貴陽)"。奢香自幼聰明能幹,好學深思,婚後成為靄翠的內助,經常輔佐丈夫處理宣慰司的許多政事。在與丈夫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奢香逐步增長了攝政理事的政治才能,以賢能聞名水西各部,受到族人愛戴、尊稱為苴慕,即君長之意。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水東的宋欽死去,由其妻劉淑貞代襲宣慰同知一職。同年,靄翠病逝。由於子尚年幼,不能承襲父職,奢香毅然克忍居孀撫孤之痛,代襲貴州省宣慰使職。
奢香夫人奢香夫人
奢香襲職攝政後,正值明王朝揭開消滅故元梁王政權,統一雲南之戰的帷幕。盤踞在雲南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梁王巴匝刺瓦爾密以昆明為其統治中心,在明王朝建立後,仍奉元朝正朔,服從退據蒙古沙漠的元朝殘餘勢力的命令。土酋段氏控制著大理一帶,雖然直屬北元政府管轄,但處於半獨立狀態。
洪武十四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命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率師30萬人,從四川湖南兵分兩路,經貴州南征雲南。盤踞在雲南的元蒙割據勢力視雲、貴、川三省交界處的黔西北為軍事重地,暗中與這一帶的土酋相勾結,企圖屯兵固守,阻止明軍征討。奢香審時度勢,以國家統一為重,堅持不捲入使西南分裂割據的旋渦,積極讓明軍在水西境內安營紮寨,主動貢馬、獻糧、通道,支持明軍經貴州進伐雲南。再是憑藉水西與西南彝族各部的宗族姻親關係,親自出訪烏撒(今威寧)、芒部(今雲南鎮雄)等地,向諸土酋宣以大義,曉以利害,進行勸說開導,從而使割據勢力失去支持。明軍順利進入雲南,一舉消滅元守軍,梁王自縊而死;再又揮師攻克大理,土酋段氏就擒,從此結束雲南割據勢力的統治,使明王朝實現了對西南邊陲的統一,奢香為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王朝派駐貴州的封疆大吏--都指揮使馬曄,執大漢族主義偏見,視奢香為"鬼方蠻女",對其攝貴州宣慰使職政績卓著,忌恨不滿;好事貪功,企圖以打擊彝族各部頭領為突破口,一舉消滅貴州少數民族地方勢力,"代以流官"、"郡縣其地",達到邀功朝廷,專橫貴州的目的。因水西奢香力量最強,就把矛頭對準奢香。為此馬曄作了充分的武裝準備,等待機會。是時,有人污衊奢香,馬曄即藉機將奢香抓到貴陽,用彝族最忌諱的侮辱人格的手段"叱壯士裸香衣而笞其背"。以為如此激怒奢香,擴大事態、就可趁機出兵,大動干戈。奢香無辜受到辱撻,極為忿怒,折斷所佩革帶。與宣慰同知劉淑貞"走訴京師",朱元璋下定決心召回馬曄,定以"開邊釁,擅辱命婦"之罪,將其下獄。然後賞賜奢香金銀和絲織品等物"遣之歸","命所過有司,皆陳兵耀之"。臨行,馬皇后又在御花園設宴款待奢香,鄭重餞別,奢香在同馬曄的較量中,"居然巾幗丈夫雄",終於兵不血刃,洗雪撻辱,金殿勝訴,揚眉吐氣。她的勝利,客觀上起到了反對分裂,消弭戰亂,維護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進步作用。
奢香回到貴州後,一面宣揚朝廷的威德,使"諸羅大感服",人心安定;一面履行諾言,刊山通道。在洪荒草昧,"羊腸險惡無人通",雪棧雲林,"落落千秋無通款"的貴州高原,奢香親率各部,組織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披荊斬枳剪蒿萊","鑿山刊木穿蒙茸",開闢出以偏橋(今施秉縣境)為中心的兩條驛道:一條向西經水東(今貴陽東北)過烏撒(今威寧)達烏蒙(今雲南昭通);一條向北經草塘(今修文縣內)、陸廣(今修文六廣)、谷里(今黔西谷里)、水西(今黔西城關)、奢香(今大方大渡河橋西北)、閣鴉(今大方響水小閣鴉)、歸化(今大方雙山歸化)、畢節(今畢節二鋪)等九驛(龍場驛為首,故稱"龍場九驛"),歲貢馬匹和廩積。
"鬼國山河改,皇華驛路存";"九驛郵初置,三巴路已通"。奢香主持開闢的驛道,成為縱橫貴州以達雲南、四川、湖南邊境的交通要道,改變了貴州險阻閉塞"夜郎自大"的狀況,溝通了邊疆與中原內地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繫,增進了漢民族與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促進了貴州的經濟開發和社會進步。"龍場九驛"成為奢香為國為民建樹煌煌業績中的一座豐碑。明王朝亦把奢香當作巾幗功臣。明太祖朱元璋曾這樣稱道:"奢香歸附,勝得十萬雄兵!"  "九驛路開山失險","自是大道通而西南益辟"。從此之後,奢香多次到金陵,通過朝覲、稟呈政務、輸賦、進貢地方物產和馬匹等活動,使貴州和明王朝中央政權的關係更加密切起來。"每歲貢獻不絕。報施之隆亦非他土司所敢望"。通過廣泛地接觸漢族地區文化。奢香開闊了眼界,深感貴州遠在邊陲,貧困落後,決心"躬親倡文明"。奢香攝職期間,多方接識中原內地的才人學士,聘迎漢儒到貴州興辦宣慰司學,傳播漢文化;招來能工巧匠,傳授先進的耕織技術,開置農田,發展生產;倡導彝漢融和,安居樂業。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奢香將長大成人的獨子阿期隴的派到金陵,請入京師太學讀書,明太祖朱元璋特下詔"諭國子監官,善為訓教,庶不負遠人慕學之心"。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阿期隴的學成而歸,朱元璋賜與三品朝服並襲衣、金帶等,並欽賜姓"安",漢名亦叫安的。同年十月,奢香派遣子媳奢助及把事頭目允則隴,帶上被朱元璋賜名曰"飛越峰"的水西名馬60匹入朝獻恩。經過奢香的勤政治理,苦心經營,使莽莽黔山彝嶺的水西地區,社會安定,民族和睦相處,經濟發展,文明氣象日昌。
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年僅35歲的奢香不幸病逝。明太祖朱元璋特派使臣到水西,參加奢香的葬禮,加謚奢香為"大明順德夫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