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貞,又名劉贖珠,明初布依族女政治家,明太祖朱元璋曾誥封劉淑貞為“明德夫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劉淑貞
- 別稱:劉贖珠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布依族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 性別:女
人物生平,人物貢獻,
人物生平
在貴州歷史上,早期最有影響的傑出女性之一,當屬明初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和布依族女政治家劉淑貞。她們在明初設立貴州省前,都同為執政宣慰使。奢香執掌水西,劉淑貞統領水東(今貴陽烏當、開陽一帶),兩人同心協力,智略兼備,治理貴州功德卓著。明太祖朱元璋曾分別誥封奢香為“順德夫人”,劉淑貞為“明德夫人”。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設貴州衛於貴州城(今貴陽),封疆大吏馬曄任都指揮使。馬曄倚仗自身是皇親權貴,執大漢族偏見,視奢香為“鬼方蠻女”,企圖以打擊彝族各部落頭領為突破口,一舉消滅貴州少數民族地方勢力。奢香遭人污衊,馬曄即藉機將奢香抓到貴陽,用彝族最忌諱的侮辱人格的手段,“叱壯士裸香衣而笞其背”。奢香受到辱撻,極為憤怒,欲率水西四十八目起兵反明。此事很快在黔西北、滇東北彝區傳開,彝族各目頭領率兵於香軍門示威,“願死力助香反”,一場影響雲、貴、川三省的民族反抗戰爭一觸即發。
劉淑貞得知此事後,迅即趕到奢香部落,她勸奢香不要急於魯莽起事,並決定親自上京覲見朱元璋,囑奢香“如天子不聽,再反不遲”。隨即赴京朝見明太祖朱元璋。據實陳述貴州時局現狀,將馬曄弄權誤國、擾亂民安、辱撻奢香、彝民欲反等列舉,懇請懲治馬曄。朱元璋對馬曄放棄朝廷安撫之策推行暴政激變的行為非常氣憤。命劉淑貞速返貴州召奢香入京。
返回貴州,劉淑貞力助奢香,齊心協力開道築路,劈山架橋。劉淑貞負責主持修建龍場——扎佐——養牛圈(今開陽縣雙流鎮下堯)——楊黃寨(今開陽縣城)——馬場——則溪(今開陽縣宅吉鄉)——王四草塘(今甕安東北)——容山(今湄潭縣),與元代入川大道的“黔蜀周道”相接。
人物貢獻
出奇計穩定貴州政局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王朝設貴州衛於貴州城?今貴陽?,封疆大吏馬曄?曄亦作煜、燁?任都指揮使。馬曄執大漢族偏見,企圖一舉消滅貴州少數民族地方勢力,以達到“代以流官”、“郡縣其地”、邀功朝廷、專橫貴州的目的。馬曄為達目的,作了充分的武裝準備,企圖先滅水西而統貴州,並製造事端以戰制勝。
劉淑貞得知馬曄裸撻奢香之事後,迅即趕到水西奢香部落,將馬曄之計識破並與奢香共謀良策。憑著自己的政治遠見,劉淑貞勸奢香不要急於魯莽起事,並決意親自上京城覲見朱元璋,囑奢香“如天子不聽,再反不遲”,要“忍辱負重,顧全大局”。隨即,劉淑貞“卷裙走馬七千里”,親自奔赴京城,入朝見到明太祖朱元璋及馬皇后?馬曄的姑姑?。據實陳述貴州時局現狀,將馬曄弄權誤國、擾亂民安、辱撻奢香、彝民欲反等列舉無遺。並直言,貴州各部歸附明朝,心悅臣服太祖開明,貢馬已有七、八年,民安邦興,今馬曄無故挑起事端,貴州若一旦發生戰亂,陛下豈不認為我和奢香不稱職﹖為撫民興邦,維護彝漢民族團結,懇請懲治馬曄。朱元璋被劉淑貞的拳拳之心所感動,對馬曄放棄朝廷安撫之策推行暴政激變的行為非常氣憤,命她速返貴州召奢香入京。領皇旨返回貴州,劉淑貞即將進京情況與奢香商議,經精心策劃,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劉淑貞又隨奢香上南京覲見朱元璋,表明“願效力開西鄙,世世保境,以乞除此害”。朱元璋欣然允諾,如若奢香,劉淑貞能開道通四川,馬曄可除。奢香按劉淑貞此前所分析的“……今四川道梗,我能助上開思南、鎮遠、隴聳、羊腸諸道,以達邛蜀,上方倚我之不暇,何惜此?指馬曄?區區啟邊釁者”,即向朱元璋表明決心:願為陛下開山修路,以使世世代代通驛傳。
致力開拓“黔蜀周道”
劉淑貞自與奢香進京獲封賞返回貴州,便力助奢香,齊心協力開道築路,劈山架橋,揭開了貴州明初最有影響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為貴州與內地和鄰省的經貿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劉淑貞與奢香是於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開始對龍場九驛進行分工修建的。劉淑貞負責主持修建龍場——扎佐——養牛圈?今開陽縣雙流鎮下堯?——楊黃寨(今開陽縣城)——馬場——則溪(今開陽縣宅吉鄉)——王四渡——草塘(今甕安東北)——容山(今湄潭縣),與元代入川大道的“黔蜀周道”相接。這條道路的修建難度極大,又對貴州和貴陽開闢與相鄰省區的貿易交往貢獻最大。
在開陽縣的部分“黔蜀周道”遺址中,尚有三處明代的古渡口,四座明清時期的石拱橋和幾段明清古驛道。仍存的遺址中,明初開渡的王四渡位於開陽縣與甕安縣交界的烏江中游,山勢險峻、水流湍急,開闢之艱辛不難想像。正是由於劉淑貞和奢香協辦共圖興邦,歷經數年,並延續後代接力,才使得明初貴州的官驛大道得以開通,橫貫黔北,聯絡了湖南、四川、雲南等省,改變了貴州“羊腸險惡無人通,落落千秋無通款”以及“夜郎自大”的險阻閉塞狀況,溝通了邊疆與中原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繫,增進了漢民族與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為貴州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開創性的巨大貢獻。
重教化興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