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記東平王蒼

《奏記東平王蒼》是東漢班固創作的一篇散文。班固於永平元年(58年),給東平王劉蒼所上的舉薦書,班固在書中推薦了多名人才,大多被劉蒼採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奏記東平王蒼
  • 創作年代:東漢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班固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奏記東平王蒼
將軍以周、召之德,立乎本朝,承休明之策,建威靈之號,昔在周公,今也將軍,《詩》《書》所載,未有三此者也。傳曰:「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固幸得生於清明之世,豫在視聽之末,私以螻蟻,竊觀國政,誠美將軍擁千載(《藝文類聚》作「膺千年」),之任,躡先聖之蹤,體弘懿之姿,據高明之勢,博貫庶事,服膺《六藝》,白黑簡心,求善無厭,採擇狂夫之言,不逆負薪之議。竊見幕府新開,廣延群俊,四方之士,顛倒衣裳。將軍宜詳唐、殷之舉,察伊、皋之薦,令遠近無偏,幽隱必達,期於總覽賢才,收集明智,為國得人,以寧本朝。則將軍養志和神,優遊廟堂,光名宣於當世,遺烈著於無窮。竊見故司空掾桓梁,宿儒盛名,冠德州里,七十從心,行不逾矩,蓋清廟之光輝,當世之俊彥也。京兆祭酒晉馮,結髮修身,白首無違,好古樂道,玄默自守,古人之美行,時俗所莫及。扶風掾李育,經明行著,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階。京兆、扶風二郡更請,徒以家貧,數辭病去。溫故知新,論議通明,廉清修,行能純備,雖前世名儒,國家所器,韋、平、孔、翟,無以加焉。宜令考績,以參萬事。京兆督郵郭基,孝行著於州里,經學稱於師門,政務之績,有絕異之效。如得及明時,秉事下僚,進有羽翮奮翔之用,退有杞梁一介之死。涼州從事王雍,躬卞嚴之節,文之以術藝,涼州冠蓋,未有宜先雍者也。古者周公一舉則三方怨,曰「奚為而後己」。宜及府開,以慰遠方。弘農功曹史殷肅(《後漢書》注引《固集》作「段肅」),達學洽聞,才能絕倫,誦《詩》三百,奉使專對。此六子者,皆有殊行絕才,德隆當世,如蒙征納,以輔高明,此山樑之秋,夫子所為嘆也。昔卞和獻寶,以離斷趾,靈均納忠,終於沈身。而(《藝文類聚》作「已而」)和氏之璧,千載垂光,屈子之篇,萬世歸善(《藝文類聚》作「彌章」)。願將軍隆照微之明,信日昃之聽,少屈威神,咨嗟下問,令塵埃之中,永無荊山、汨羅之恨。(《後漢·班固傳》,又見《藝文類聚》五十八)

注釋譯文

從前的周公,現在的將軍,《詩》《書》所記載,沒有你們三人這樣的了。古書說‘: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班固幸而生在清明之世,參與視聽之末,憑著螻蟲豈的小,私觀國政之大,的確讚美將軍擁有千載之重任,步先聖之後塵,體弘美之資質,據高明之地位,廣采眾事,遵循六經,若白黑之別於目,求善永無止境,採擇狂夫的言語,不逆負薪的議論。我私下見到幕府新開,廣延英俊,四方之士,踴躍上前,不顧衣裳顛倒。將軍應該詳考唐、商的舉措,體察伊尹、皋陶之薦賢,使遠近沒有偏私,每個角落的人才都能知曉,目的在於總覽賢才,收集明智之士,替國家找到能人,使本朝得到安寧。那么將軍才會養志和神,優遊於廟堂之上,光名宣揚於當代,遺烈永垂於無窮的後世。
我見到故司空椽桓梁,早有宿儒的大名,品德冠於州里,七十歲從心所欲,行為不越規矩是清廟的光輝,當代的英才。京兆祭酒晉馮,年少時即修身,白了頭還不違初志,好古樂道,玄默自守,古人的美好品德,當代人沒有能趕上的。扶風椽李育,明經書,行為好,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屋土階。京兆、扶風兩郡都去邀請,因為家貧,幾次因病辭去。溫故知新,論議通明,廉清修..,行能純備,雖前世名儒,國家之所器重,韋、平、孔、翟,(韋賢、平當、孔光、翟方進),沒有再好的了。應叫人考核實績,來參與萬事。京兆督郵郭基,孝行州里聞名,經學被師門稱讚,政務的功績,有特別的功效。如果碰上明時,在下僚作事,進能像鴻鳥高飛,退能像杞梁那樣以身殉國。氵京州從事王雍,親身有卞嚴的節操,加上術藝文章,涼州的頭面人物,沒有在王雍之前的了。古時周公舉一方之才則其他三方埋怨,說‘怎么把我放在後邊呢’。應該及時打開府門,使遠方之人得到安慰。弘農功曹使殷肅,學問通達,見聞很廣,才能超人,誦《詩》三百篇,能接待外賓。
這六個人,都有特殊品行才幹,品德高於當世,如蒙接納,以輔佐高明,這正是山樑之秋,孔夫子所嘆息的呀!從前卞和獻寶,被截斷腳趾,屈原進獻忠言,終於沉於汩羅,可是和氏之璧,千載留下光彩,屈子的遺著,萬世稱讚。希將軍明察秋毫,廣伸視聽,少降身份,多聽下問,使塵埃之中,永遠沒有荊山、汩羅的遺恨。

創作背景

永平元年(58年),漢明帝任命東平王劉蒼驃騎將軍,準許他選用輔助官員四十人,班固認為這是一個出仕的好機會,為了積極舉薦人才,也為了顯示自己的見識和才能,上了這篇奏記。班固的自薦沒有獲得成功,但他舉薦人才的建議,卻大部分被劉蒼所採納。

作者簡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班彪長子。九歲能文。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後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學返回鄉里。為父守喪時期,在班彪續補《史記》之作《史記後傳》的基礎上開始編寫《漢書》,至建初年間基本完成。漢明帝時,曾任蘭台令史,與陳宗、尹敏、孟異共同撰成《世祖本紀》,升遷為郎,負責校定秘書。章帝時,以史官兼任記錄,奉命把討論結果整理成《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德論》。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將軍竇憲奉旨遠征匈奴,他參與謀議,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洛陽令藉機捕他入獄,後於永元四年(公元92年)死於獄中。他擅長作賦,撰有《兩都賦》、《幽通賦》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