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人民廣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夔州協台衙門,協台為府級武官,因練兵習武,占地面積略超府署,其建築物呈遞進式,前至西轅門照壁,後齊獅子包,附屬建築有箭道子(老城廣場籃球場處)、洗馬池(老城廣場游泳池右邊)、總爺府(老城總爺壩),協台衙門前,兩旁植千年古榕,有石獅、太平水池。協署的照壁豎於西轅門。民國二年(1913),府署、協台同時撤銷,並逐步拆毀協台衙門的建築成為空壩,其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常年雜草叢生,行人稀少。民國二十四以後,協台壩才逐漸成為公眾活動場所,學校舉辦運動會,政府召開公眾大會,搭台演戲,圍圈耍把戲,春節期間,打靶、套圈、打彩、擲骰子、賣糖人面人、以及看相、算命等等。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春節縣人民政府成立。80年代 ,農業局、林業局、教育局、文化館、體委、人大等單位,相繼在廣場周邊建房。體委建燈光球場、游泳池、操練房、旱冰場,使廣場面積減少至8千平方米。90年代,廣場成了退離休人員的唯一活動場所,而廣場主管部門為了增收,竟將廣場租賃。1998年重慶直轄區後,為了給廣大民眾提供一種娛樂休閒的公用場所,為了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一個美觀大方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廣場屹立在奉節縣城,成為奉節文化特色以及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對外體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奉節人民廣場
- 性質:人民廣場
- 時間:1938年
- 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
歷史沿革,發展現狀,
歷史沿革
清代,按照左文右武的封建正統思想,府署右側,建夔州協台衙門,協台為府級武官,相當於地區軍分區司令員,與府衙門並列,因練兵習武,占地面積略超府署,其建築物呈遞進式,前至西轅門照壁,後齊獅子包,附屬建築有箭道子(老城廣場籃球場處)、洗馬池(老城廣場游泳池右邊)、總爺府(老城總爺壩),協台衙門前,兩旁植千年古榕,有石獅、太平水池。協署的照壁豎於西轅門。民國二年(1913),府署、協台同時撤銷,並逐步拆毀協台衙門的建築成為空壩,其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常年雜草叢生,行人稀少。民國二十四以後,協台壩才逐漸成為公眾活動場所,學校舉辦運動會,政府召開公眾大會,搭台演戲,圍圈耍把戲,春節期間,打靶、套圈、打彩、擲骰子、賣糖人面人、以及看相、算命等等。
1938年左右,在協台壩建中山堂(老城農業局前),建“精神堡壘”(老城教育局處)。堡壘系磚砌的碑,高約15米,西方各寫:“國家至上,民族至上”、“軍事第一,勝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建碑時間“X年X月”。據說這是抗戰時期,各黨派聯合提出的團結抗日主張(口號)。
1939年,一部隊文工團來奉節慰問抗日負傷駐奉治療的傷兵(駐帝王宮及西坪水府廟),在協台搭台演戲,觀者近千人。演出中,因遮攔視線,兩個傷兵發生鬥毆,引起不同部署傷兵之間的械鬥,擁向街頭,打得頭破血流,觀者生畏,雙方均有死傷。是年農曆5月12日,日本飛機轟炸奉節縣,在協台壩投彈數枚,炸死過路者2人,中山堂一角被炸毀。
1949年10月10日(雙十國慶),國民黨剿匪中南區總司令孫元良部撤退到奉節,一日上午在協台壩召開大會,孫登台講話,大意是:要憑夔峽天險,固守奉節,要求城民支援錢物,抵抗共軍。年底,孫部潰退,奉節解放。
發展現狀
解放後協台壩改為人民廣場,活動頻繁,大型的民眾活動如運動會、公審公判、節日、遊藝等均在此舉辦。1949年12月19日,在協台壩召開慶祝解放的民眾大會,解放軍政委張海亭宣布成立奉節縣人民政府。
年土匪攻城,被擊斃20餘人在廣場示眾,匪首“麼師傅”的屍體掛在槐花樹上示眾。奉節中學學生在廣場演歌劇《白毛女》,是夜觀眾上千。演出中,場內擁擠嘲動,有人疑是土匪騷擾,越更擠鬧,軍警朝天鳴槍,民眾更為緊張,亂成一團,胡亂奔跑,擠傷若干人,收拾擠掉的鞋子一大籮。
1953年,利用中山堂辦幹部夜校,學員上百人。進入80年代 ,有農業局、林業局、教育局、文化館、體委、人大等單位,在廣場周邊建房。體委建燈光球場、游泳池、操練房、旱冰場,使廣場面積減少至8千平方米。
90年代,廣場成了退離休人員的唯一活動場所,而廣場主管部門為了增收,竟將球場租給商戶經營兒童遊樂車,在廣場辦展銷會。機車、腳踏車在廣場行駛、兜圈時發車禍,先後撞死原衛生局局長張作禮,原公安局局長楊富生。廣場活動空間越來越窄,市民抱怨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