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該詩是唐天寶十一年杜工部所作,是一首五言排律詩。【鶴注】此當是天寶十一載作。公獻三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
  • 創作年代:唐天寶十一年(752年)
  • 文學體裁:五言排律詩
  • 作者:杜工部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昭代將垂白,途窮乃叫閽。氣沖星象表,詞感帝王尊。
老書題目,春官驗討論。倚風鶂路,隨水到龍門。
竟與蛟螭雜,空聞燕雀喧。青冥猶契闊,陵厲不飛翻。
儒術誠難起,家聲庶已存。故山多藥物,勝概憶桃源。
欲整還鄉旆,長懷禁掖垣。謬稱三賦在,難述二公恩。

作品注釋

崔、於二學士,當是試文之官。公詩云:“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唐詩紀事》:崔國輔,吳郡人,初授許昌令,累遷集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唐書》:於休烈,開元初第進士,自秘書省正字,累遷集賢殿學士,轉比部員外郎。《唐六典》:開元十三年,召學士張說等,宴於集仙殿,改名集賢殿,修書所為集賢殿書院。五品以上為學士,六品以下為直學士。
昭代將垂白①,途窮乃叫閽②,氣沖星象表③,詞感帝王尊④。
(首敘獻賦之事。上二說得悲憫,下二說得豪邁。)
①洙曰:昭代猶言明時,指本朝也。《搜神記》:將辭昭代。《前漢·杜業傳》註:“垂白老,言白髮下垂也。”鮑照詩:“垂白對講書。”②阮籍哭窮途。《甘泉賦》:“選巫鹹兮叫帝閽。”③宋之問詩:“氣沖落日紅。”王融策文:“上葉星象,下符川岳。”④洙曰:公嘗有詩云“往年文彩動人主”,即所謂”詞感帝王尊”也。【錢箋】《唐六典》:延恩匭,凡懷才抱器希於聞達者投之。公獻《三大禮賦》,進《雕賦》、《封西嶽賦》,皆投延恩匭,故曰叫閽、曰詞感帝王也。
老書題目①,春官驗討論②。倚風鶂路③,隨水到龍門④。竟與蛟螭雜⑤,空聞燕雀喧⑥。青冥猶契闊⑦,凌厲不飛翻⑧。
(次言召試不遇。上四集賢應試,下四送隸有司。天老,謂宰相。春官,謂禮部。遺鷁路,期免退飛。到龍門,意在騰躍。蛟螭雜,龍門難上矣。燕雀喧,鷁路卻回矣。契闊不飛,無復飛騰之志也。)
①《帝王世紀》:黃帝風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謂之三公。張衡詩:“天老教軒皇。”《晉書·山濤傳》:甄拔人才,各為題目。《南史·杜之偉傳》:與學士劉陸等抄撰群書,各為題目。②《周禮》:大宗伯為春官。《杜臆》:驗討論,謂考驗其文詞所自出,故赴試者語必典雅,唐詩可為後世羽儀者以此。孔安國《書序》:“討論墳典。”隋煬帝《賜劉炫書》:“名理窮研核,英華恣討論。”③《左傳》:“六鶂退飛過宋都,風也。”昭明太子啟:“鷁路頹風。”④《三秦記》:龍門,在河東界,每暮春,有黃黑鯉魚自海及諸州爭來赴之,得上者便化為龍,否則曝腮點額而退。⑤《南都賦》:“憚虬龍兮怖蛟螭。”⑥《史記》:陳涉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何胥詩:“空餘燕雀喧。”⑦青冥,注見首卷。《詩》:“死生契闊。”注以為勞苦之意。今雲青冥契闊,乃闊絕之義。⑧陳琳書:“陵厲清浮,顧盼千里。”《抱朴子》:“徒聞振翅竦身,不能凌厲九霄。”王粲詩:“苟非鴻雕,孰能飛翻。”【朱注】公以詞賦為人主所知,再降恩澤,止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故有青冥契闊之嘆。
儒術誠難起①,家聲庶已存②。故山多藥物③,勝概憶桃源④。欲整還鄉旆,長懷禁掖垣⑤。謬稱三賦在⑥,難述二公恩⑦。
原注:甫獻《三大禮賦》出身,二公嘗謬稱述。末欲東還,而敘留贈之意。上四失意思歸,下四感別知己。此章四句起,下二段各八句。)
①《公孫弘傳》:弘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抱朴子》:“起家作台郎。”難起,謂不能奮起在位。家聲,謂詩名猶足紹祖也。②《任昉傳》:“四子並無術業,墜其家聲。”公系出襄陽,曾祖依藝始知洛之鞏縣,遂居於此,杜陵乃其宗族所在。夢弼泥鹿門採藥、武陵桃源,遂以故鄉為襄陽。但移鞏已經四世,襄陽無復田廬可依矣。當從朱注作洛陽故居。其曰憶桃源,欲如秦人之避世耳,不必親至桃源也。③應瑒詩:“日暮歸故山。”《抱朴子》:“仙人以藥物養身。”④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林盡水源,使得一山。舍舟從山口入,豁然開朗,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恰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方輿勝覽》:桃源,在鼎州縣南二十里,旁有秦人洞。唐朗州,即宋鼎州,今為常德府桃源縣。⑤《鸚鵡賦》:“眷西顧而長懷。”劉楨詩:“誰謂相雲遠,隔此西掖垣。”師氏曰:禁中有東西兩掖垣,乃禁牆也。⑥江總詩:“下筆成三賦。”⑦范弘之箋:“仰尊二公。”

作者簡介

杜甫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