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江州舟中七夕

《奉使江州舟中七夕》是南朝庾肩吾的詩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奉使江州舟中七夕》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 作者:庾肩吾
作品全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
天河來映水,織女欲攀舟。
漢使俱為客,星槎共逐流。
莫言相送浦,不及窗針樓。

作品賞析

牛郎織女古詩,大概起於漢朝。把它織入詩中,古詩十九首的“迢迢牽牛星”可能是最早的了。而後南朝文人秀士吟詠不絕,蔚然成風。庾肩吾這首看來,不全是風氣所扇,倒頗有些真實情感在其中。
作者外出公差,奉使江州,在旅程的船上遇到七夕佳節,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思家心境一起渡入詩中。起首二句各呈句內對,又復相對,雖無多用意,僅破題點明時間與地點,但鑄句還有特色。“早秋”說明是七月,“初弦”即上弦月,農曆每月初七、八,月上缺其半,稱之為上弦,故“初弦”猶言初七。這句實際上僅是重複了上句的“逢七夕”。這兩句是說,一年一度的七夕的天上牛女歡聚的好日子,世間的夫妻亦是團圓相逢。然而在這個歡聚融洽的節日夜晚,自己卻是身在旅途“九江逢七夕”,很有些遺憾的意味。
公事役使,泊舟江浦,夜空靜靜,兩岸漠漠,頗為枯寂。倒是夜江還有留人意處。“天河來映水”,這晚間江面景致,尚還可以排遣旅途寂悶。那橫貫的銀河,在七夕晚上似乎格外璀璨耀眼,靜靜地倒映於江面上,水中群星閃爍,歷歷可見。詩人不說織女星也可以在水中看得清楚真切,而說“織女欲攀舟”,生動雋永。夜風陣陣,微波蕩漾,江波映帶星影起伏晃動,一下一下撞擊泊船,水間的織女星一次又一次靠近船邊,因而泊舟者的視覺和心間就出現了“欲攀”的感覺。仿佛她要抓著船舷,欲上舟中,要與詩人相會。這兩句寫夜江實景,襯托出節日氣氛,其間亦滲入了詩人溫馨且撩動的情思。
漢使俱為客,星槎共逐流。”據《荊楚歲時記》雲,漢武帝令張騫窮河源,乘經月,至天河。這切合此二句,是說自己奉使江州,和傳說中的張騫一樣,都是被皇家所派遣,俱為出使身份,飄搖江上,宛如行舟天河。謂舟為“”(竹、木筏),也就是為了合典。夜江空闊,江面茫茫,又是節日之夜,自有異於常日之感。
“天河”兩句描摹夜景,寫來如畫,富有機趣心智;“漢使”二句用筆舉重若輕,借典言事,事中傳情。皆能以簡馭繁,將夜江的觀感、神話的傳說,奉命出使、節日的喜慶皆一一融入詩中,語言清淡而又及其自然,情致豐富而又意味昭晰。
古代七夕節,還有穿針乞巧的活動,相傳始於漢朝宮廷。此時宮女登開襟樓,穿七子針。到了南朝,齊武帝起層城關,七夕宮女登之穿針,稱穿針樓。大約梁代以後,這種婦女活動自宮廷波及民間,極為流行,於是七夕幾乎成了古代的“婦女節”,七夕穿針詩也隨之風靡一時,這從梁朝的七夕詩可見。這首詩的“穿針樓”,當非指宮樓,而是對民間乞巧活動的泛詠。末尾二句是說,此次奉命出使,終日舟楫奔波,連節日亦不能與家人相聚首,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但詩人恍覺有織女為伴,又飄飄然有乘上天之感,因此反而覺得旅途的“相送浦”倒能領略大自然所賜予的一件難得體味,心中的快意似乎要勝於與家人共守的穿針樓”了。因而思家之情就化得淡薄多了,內心寧靜而熨貼,富有“莫言”、“不及”之語。
此詩“星槎”句,一語雙挽,得意象先,神行語外,非區區模仿推敲之可得者。

作者簡介

庾肩吾(?- 551),字子慎,一作慎之。南陽新野(今屬河南省)人。世居江陵。初為晉安王國常侍,同劉孝威、徐攡諸人號稱“高齋學士”。歷仕太子中庶子、進度支尚書、江州剌史等職,封武康縣侯。工詩,其詩雕琢辭采,講究聲律。胡應麟稱其詩“風神秀相,洞合唐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