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粒子結構和性質的理論研究

奇異粒子結構和性質的理論研究

《奇異粒子結構和性質的理論研究》是依託天津大學,由柯紅衛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奇異粒子結構和性質的理論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柯紅衛
  • 依託單位:天津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多夸克態、混雜子、膠球是否存在,目前還存在爭論。最近觀測到的Z(4430)、Zb(10610)、Zb(10650)很難用正反夸克的結構來解釋,這可以認為這是對奇特態結構的實驗支持。有必要在理論上對奇特(exotic)粒子的譜性質(自旋,宇稱,質量等),它們的產生和衰變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通過將理論結果與數據比較得到對模型合理性的考驗或對模型參數空間的進一步限制。我們也探討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對相關過程可能的貢獻。眾所周知,對強子參與的過程,合理地計算強子躍遷矩陣元是理論預言是否可靠的關鍵。在本研究中,我們套用B-S 方程進行計算。我們也將拓展一些已被普遍接受的唯象模型,套用到涉及奇特態的物理過程。具體來說,我們將通過一些特別的過程來探索膠球和混雜態。目前BES,superB工廠和LHCb將提供大量的數據,使我們有機會在這領域做深入的探討,從而對奇特態的存在得到比較確切的結論。

結題摘要

在本項目中,我們利用Bethe-Salpeter方程研究了Bπ分子態及衰變,可以在實驗上測量,如果它存在,是一個確定的分子態;利用Born-Oppenheimer近似計算了D*和\bar D*, B*和\bar B*構成的分子態的能譜,也研究了由兩個diquark構成的四夸克態的能譜, 我們認為物理的Z b (10610) , Z b (10650) , Z c (3900) 等可能是分子態和四夸克態的混合;我們也考慮了五夸克態Pc(4380)和Pc(4450)的分子態解釋以及套用Fano-like干涉效應解釋Y(4008)、Y(4260) 、Y(4360)。我們推廣了光前模型套用於分子態Zc(3900)和Zc(4020)衰變到hcπ的研究,套用真空產生模型,計算了Y(4630)衰變到Λc \bar Λc的過程,利用末態相互作用的機制,我們考慮Y(4630)衰變到p\bar p、π-π+等稀有末態。利用已有的模型研究部分粒子為普通強子激發態的可能性。我們把D* (3000)和Ds(3040)粒子作為強子D和Ds的2P激發態,在光前模型下研究了它們在Bs衰變過程中的產生,我們假設了Ds*(2710)是2S 、1D及其混合的可能性,研究了它們衰變到 Ds的輻射衰變。把f0(980)看成介子的結構,我們研究了Bs 衰變到ηc和f0(980)。這樣研究結果發表後引起了理論和實驗同行的重視,對確認這些粒子的內部結構和性質有意義。 對於新物理可能的貢獻,我們研究了D0 到μ+μ-, e+e-過程中可能的Unparticle和Z’的貢獻,標準模型關於b\bar b的前後不對稱性的計算與LEP1實驗有偏離,我們在little higgs模型中進行了計算,可以限制little higgs模型的參數空間,我們也建議在D和Ds的半輕衰變中的新物理。這些研究不僅可以指導實驗上尋找新物理,也今後可以推廣到涉及奇異粒子的過程。強子物理或多或少都會涉及夸克的混合,我們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我們發現了夸克混合矩陣元之間存在的幾個近似關係,這些關係可以推廣到中微子混合,這可能與某種對稱性有關,我們做了相關的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