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翔舟

蔡翔舟

蔡翔舟,1973年6月出生,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所核物理研究室支部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翔舟
  • 出生日期:1973年6月
  • 主要成就:國外雜誌發表論文約25篇,國內雜誌發表約40篇
  • 學歷:研究生
  • 性別:男
  • 職稱: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科研工作經歷,個人主要學術成就,獲獎情況,

主要研究方向

以實驗核物理為主,依託國內外的大型核物理實驗裝置,在相對論重離子碰撞物堡灑連理、中能重離子反應機制和放射性核束物理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
(一)相對論重離子碰撞物理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形成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其主要內容之一是研究在相對論核-核碰撞中所產生的極端高溫、高能量密度的核物質的性質,尋找和探測新的核物質相夸克-膠子電漿(QGP)。美國BNL的RHIC對撞機的四個實驗組中,STAR探測器的鮮立坑辯明永妹特點是它具有大的接收度,能測量和識別在重離子對撞中產生的大部分粒子,並能同時測量單個事例的許多物理量。STAR實驗得到的測量結果使我們確信在RHIC上產生的物質行為與熱的強子氣體和冷的核物質態都有明顯的不同,值得進行詳細的研究。本質的問題是是否有新的物相在大體積內產生,這種物相是否是部分子層次上的,這還需要綜合多種物理量的測量結果才能回答。我們主要開展STAR探測器的實驗分析,包括大橫動量下奇異粒子的產額和橢圓流研究以及兩或三粒子關聯和馬赫角的形成,同時結合實驗結果進行一些相關的理論研究。
(二)放射性束物理研究是中低能核物理的前沿領域,利用具有高同位旋的放射性核束(RIB)來深入研究核的結構和反應。實驗表明,在極端同位旋條件下,核的基本結構發生了引人注目的改變,可以產生範圍很大的中子暈,突破了傳統核結構模型賴以建立的基礎。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至今暈核的許多基本性質仍然很不清楚。關鍵的科學問題包括:
(1)類似暈核特別是質子暈核的新現象或新例證的理論預言和實驗發現。
(2)適用於遠離β穩定線核的結構模型和反應機制的建立,這是基礎性的物理工作,需要系統性的實驗積累。我們利用國內外的實驗裝置,研究暈或皮等奇異核引起的反應、核內的簇團結構和超形變現象,研究新幻數出現與質子暈形成的內在關係;通過同位旋標度率的測量,研究在費米能區的多重碎裂中,動力學和統計發射的競爭機制;發展相關模型,研究核核心子-核子碰撞截面的介質效應、核的狀態方程EOS和核物質相變。

科研工作經歷

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上海市科技啟明星、基金委面上基金、上海市白玉蘭人才基金和中科院王寬誠科研基金各一項。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二項,基金委面上項目一項,作為主要參加者承擔國家科技部973項目、基金委重點和面上基金各一項。
主要從事相對論重離子碰撞中RHIC能量下奇異粒子的產生及其橢圓流研究等;上海雷射伽馬源的預製研究;利用蘭州國家重嘗閥店離子加速器的RIBLL以及日本理化所的RIPS中能放射性次級束線開展實驗,重點進行中能下豐質子核的產生和質子暈核結構研究、核物質狀態方程和對稱能係數的提取研究等。通過和合作人員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較好的研究成果,完成了Phi介子的產額和橢圓流研究、23Al和27P可能的質子暈結構研究、同位素分布實驗舟疊嬸轎截面測量、一系列中能奇異核反應截面測量和暈結構特性研究、奇異結構核的動量關聯函式HBT研究、利用BUU模型研究核反應總截面和碎裂反應截面、激發態暈結構的理論研究等。

個人主要學術成就

共在國外雜誌發表論文約25篇,國內雜誌發表約40篇,被他人套用150多次。從2002年起,成為美國Brookhaven國戀櫃戶勸家實驗室RHIC加速器的STAR國際合作組成員。從2007年起,成為義大利“無中微子雙Beta衰變”國際合作項目CUORE成員。擔任國際會議“19th超相對論核核碰撞”、“奇異夸克物質2008”和“6th中日核物理研討會”的組炒欠組委會成員。

獲獎情況

獲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2003)等榮譽。
獲得2008年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二)。

獲獎情況

獲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2003)等榮譽。
獲得2008年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