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原始瘤肋蟲

奇異原始瘤肋蟲是產於內蒙古自治區海渤灣老石旦的早奧陶世(O1)的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奇異原始瘤肋蟲
  • 外文名:Hammatocnemis primitivus extraneus Lu et Zhou, 1979
  • 形成時代:早奧陶世(O1)
  • 產地:海渤灣老石旦
特性描述,保存單位,

特性描述

頭部凸,半橢圓形,寬略大於長。頭鞍突起,前緣呈弧形前凸,頭鞍前部強烈向前擴張,兩側角之間的寬度(也即頭鞍最大寬度)為其基部寬的兩倍,側角之後具三對較淺的側頭鞍溝,它們的長度相近,並大致作等距離排列,前一對幾乎與背溝垂直,後兩對略平行,略向後內方斜伸;在保存較好的標本上,頭鞍前緣側部尚保存一對三角形頭鞍溝,向內後方斜伸;前頸環節寬度(橫向)略大於頭鞍前部的基部寬,中部略前拱,極狹(縱向),向兩側略變寬變凸,形成一對側葉。前頸環節之前由一橫頭鞍溝與頭鞍前部分隔,橫溝兩側深而寬,中部甚淺。頸環寬(縱向),呈透鏡狀,兩側端向前方轉折,中部寬度(縱向)為整個頭鞍長度的1/4。頸溝深而寬,中部前拱。背溝深而寬,略呈內凸的弧形。固定頰平凸,由前向後變寬。眼葉三角形,矗立,幾乎與固定頰垂直。後側翼狹(縱向)而寬(橫向),其前緣略對應於前環節前部或後一對橫頭鞍溝。後邊緣溝寬而深,後邊緣平緩突起,側角略加寬。面線前支由眼葉前端向前方收縮,與腹邊緣線平滑銜接;面線後支由眼葉後端略向側方平伸,抵側邊緣溝後,呈弧形急劇向後轉折,切過邊緣,止於頰角稍內側。活動頰具大而高凸的圓形眼睛,其位置對應於四對頭溝的範圍,約由三百餘眼粒組成。眼粒略突起,大致呈六角形,之間為交錯的弧形淺溝所隔。側邊緣寬度均勻,平緩突起。側邊緣溝較後邊緣溝為淺,前部與頭鞍腹邊緣相接。頭鞍腹邊緣板向前腹方傾斜,呈長方形,縱向較短,後緣中部及兩側角微微後凸,中部具平緩突起的倒梯形腹邊緣板,連線線向後內方斜伸,腹邊緣與頭鞍腹邊緣側部之間為一對淺而寬的拗溝。活動頰腹邊緣具一排三角形拗槽,共約11個,內側第一個拗槽特別寬大深陷,接近頰角的兩側拗槽很不明顯,表現為缺刻狀。胸部由十節組成。胸軸凸。軸環節中部寬,側部略狹(縱向)。肋節可分兩個部分:外部游離,內端粗壯,側部刺狀;內部與前後胸節關聯,內端具一排瘤皰,但不十分高凸,側端為一較狹(縱向)的馬鞍形脊狀突起聯接瘤皰和肋節外部。尾部短而寬,後部寬,前部狹(橫向),其長度為最大寬度的1/2。後緣平,但中部微拗。中軸平凸,倒錐形,由五節組成,但後一節甚不明顯,前緣寬度略相等於肋部最大寬度,軸環節狹(縱向),微前拱,軸環溝由前後深度及寬度均減弱。肋部具四對肋節,前三對清晰,後一對模糊,均向側後方強烈彎曲,末端伸出成尾刺,間肋溝由前向後變淺。背殼表面具密集的小瘤裝飾。頭部側邊緣具同心脊線裝飾。

保存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