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淵源,淵源一,淵源二,淵源三,淵源四,淵源五,淵源六,淵源七,淵源八,淵源九,得姓始祖,蒙古世系,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歷史名人,奇道顯,奇軾,奇景中,奇忠義,奇承業,奇英成,奇濟眾,奇志國,朝克圖,
姓氏淵源
淵源一
源於漢族。奇姓,據《鄭樵通志》記載,
春秋時期,魯國有王父字伯奇,其後以字為氏,為奇氏。奇姓望出河南,今開封府有此姓。
宋朝登科奇軾,代州人。
淵源二
源於鮮卑族。據《魏河南官氏志》記載奇斤氏改為奇氏。
淵源三
源於
蒙古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⑵.蒙古族博爾吉濟特氏,出自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世居東城(今黑龍江勃力)、阿爾達額爾蘇(今黑龍江勃力)、阿拉克(今遼寧新賓)等地。後
滿族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gi Hala。其分支阿拉克的奇特部族人多冠漢姓為奇氏、邊氏、季氏、李氏等。
⑶.蒙古族奇墨斯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mos Hala。後多冠漢姓為奇氏、莫氏等。
⑷.蒙古族奇爾果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後滿族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rgote Hala。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齊氏等。
⑸.蒙古族阿拉克奇特氏,亦稱阿喇克球氏。世居
察哈爾一帶(今河北張家口一帶),以部為氏。後滿族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akcou Hala。後多冠漢姓為奇氏。
⑹.蒙古族梅林奇德氏,亦稱瑪古特氏,世居土默特(今內蒙古
呼和浩特)。後滿族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gut Hala。後多冠漢姓為奇氏、梅氏等。
⑺.蒙古族墨爾奇特氏,亦稱穆奇德氏,源於
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滅里吉歹氏,後成為巴爾虎蒙古姓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cit Hala。後多冠漢姓為奇氏、穆氏、秦氏、孟氏等。
⑻.蒙古族奇壘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吉林西部一帶)、察哈爾等地(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lei Hala。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雷氏等。
⑼.蒙古族恰特氏,出自
元朝時期蒙古乞顏部怯特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yat Hala。所冠漢姓即為奇氏。
蒙古族奇氏族人的姓氏讀音皆作qí(ㄑㄧˊ)。
淵源四
源於滿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吉林通志》、《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的社會組織》、《滿漢名臣傳》等記載:
⑴.滿族亨奇勒氏,出自庫雅拉女真族,滿語為Hengcile Hala,漢義為“恭敬”,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
永吉)、庫雅拉(今以
圖們江為中心的
日本海沿海北至綏分河,南至朝鮮
鹹鏡道鏡城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奇氏、赫氏等。
⑵.滿族洪果奇氏,滿語為Honggoci Hala,世居長白山區。後多冠漢姓為奇氏、洪氏等。
⑶.滿族琿達奇氏,滿語為Hundaci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達氏等。
⑷.滿族尼奇哩氏,滿語為Nikiri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渾春(今吉林渾春)、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巴顏和羅(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奇氏、尼氏等。
⑸.滿族奇德哩氏,滿語為Cider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
葉赫河、
伊通河、
伊丹河、
東遼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齊氏、祁氏等。
⑹.滿族奇塔喇氏,亦稱奇特拉氏、祁他氏、喜塔喇氏,滿語為Citela 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
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海岸則自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烏蘇里江與松花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奇氏、祁氏、齊氏等。
⑺.滿族色木奇哩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族姓氏塞蒲里氏,以姓為氏,滿語為Semukiri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齊氏、穆氏等。
⑻.滿族卓奇氏,滿語為Joci Hala,世居界凡(今遼寧
撫順李家鄉界藩山)、黑龍江兩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奇氏、卓氏等。
⑼.滿族科奇哩氏,亦稱郭齊里氏,滿語為Gociri Hala,世居德爾吉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阿庫里河流域俄羅斯境內)。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齊氏等。
⑽.滿族鼐奇哩氏,亦稱鼐齊里氏,滿語為Naikiri Hala,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后冠有漢姓為奇氏,齊氏等。
⑾.滿族奇杜穆氏,滿語為Cidumu Hala,世居
烏蘇里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奇氏、穆氏、杜氏等。
⑿.滿族杜奇勒氏,滿語為Ducile Hala,該氏族人口不多,世居
愛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愛琿鎮),俄國人稱之為“杜奇爾”,後由於野蠻的哥薩克族人對其採取斬盡殺絕的政策,所剩人口非常稀少。後多冠漢姓為奇氏、杜氏、圖氏等。
⒀.滿族尼瑪奇氏,滿語為Nimaci Hala,漢義“山羊皮”,人口稀少,世居地待考。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顏氏、于氏等。
滿族奇氏族人的姓氏大多讀音作jī(ㄐㄧ),少部分人讀作qí(ㄑㄧˊ)。
淵源五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精奇哩氏,為達斡爾族著姓,世居精奇里烏喇(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噶哈里碧漢額里村(今吉林延吉朝陽川)、黑龍江沿岸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ngciri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達斡爾族、滿族精奇哩氏多冠漢姓為奇氏、金氏等。達斡爾族奇氏族人的姓氏讀音皆作qí(ㄑㄧˊ)。
淵源六
源於赫哲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大清實錄》、《吉林通志》記載:
⑴.赫哲族奇楞氏,亦稱奇勒里氏,出自古奇勒爾人姓氏,世居黑龍江流域。“奇勒爾”,就是女真族人對赫哲族人的稱謂。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leng Hala。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齊氏等。
⑵.赫哲族搬吉爾罕氏,亦稱奇勒爾氏,出自古奇勒爾人族稱,世居費雅喀(今黑龍江南岸下游)。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yingeri Hala,漢譯改作拜英格哩氏,或稱白亞格爾氏、白依爾氏。所冠有漢姓中有奇氏。
⑶.赫哲族恰喀拉氏,出自費雅喀奇勒爾部落,世居費雅喀(今烏蘇里江口以下黑龍江南岸下游)。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yakala Hala。所冠漢姓中有奇氏。
赫哲族奇氏族人的姓氏讀音皆作qí(ㄑㄧˊ)。
淵源七
源於金天氏,出自遠古
東夷部落首領
共工氏,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共工氏,姜姓部落首領,號“窮奇”、或稱“穹奇”。其實,“
窮奇”是傳說中的一種遠古神獸,“狀如牛有獨角、渾身鎧甲”,或就是今天的犀牛。傳說,姜姓部落首領共工氏,為遠古五帝之一、東夷部落聯盟首領少皡氏(少昊金天氏)的兒子,一說為炎帝神農氏部族之人,姜姓,是女媧氏、神農氏交替時代之人,也就是人類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發展至父系氏族社會過程中的著名人物。共工氏人面蛇身,滿頭紅髮,性情兇惡,因頭上有隻獨角,所以號“窮奇”,為西方水神。共工氏家族曾為治水世家,後來與顓頊帝爭奪天下君位而大戰一場,戰敗後逃往西方,怒觸不周山,天下傾斜破損,引發了大洪水,造成天下生靈塗炭。災難一直延續到女媧氏補天,繼而大禹治水,方逐漸結束了蠻荒的洪水時代。
漢朝史學大家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紀》中記載:“少皡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窮奇’。註:窮奇,即共工氏。”共工氏的女兒(一說兒子)叫“后土”,是農耕時代的開創者,為後世人人尊崇的著名社稷之神。在共工氏家族的後裔子孫中,很早即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窮奇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奇氏、窮氏、穹氏,世代相傳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姜姓奇氏族人皆尊奉共工氏為得姓始祖,姓氏讀音作jī(ㄐㄧ)。
淵源八
源於震蒙氏,出自遠古蜀山震蒙氏部落酋長之女奇相,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奇相,上古時期人們對江神的一種稱謂,這尊江神原來是蜀山震蒙氏部落酋長之女。傳說,遠古天地混沌,孕育了一顆玄靈寶珠,被混沌氏得到,用以開天闢地。這顆寶珠會自選賢德之主,得主能通天地冥界、知曉未來,因此最終被黃帝得到了,仗其靈氣統一了天下。關於奇相,在宋朝學者張唐英所撰《蜀壽杌》中記載得更清楚:“奇相江神,時大霖雨,禱於奇相之祠。唐英按右史,震蒙氏之女竊黃帝玄珠,沈江而死,化為此神,今江瀆廟是也。”在清朝文學家姚福均撰著的《鑄鼎余聞·軒轅黃帝傳》中也記載:“蒙氏女奇相,女竊其元珠,沈海去為神,上應鎮宿旁及牛宿。”奇相化為江神之後,其震蒙氏部落族人有崇而引以為姓氏者,稱奇相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奇氏、相氏等,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蜀地原始姓氏之一。
苗裔、彝裔、羌裔奇氏族人皆尊奉奇相為得姓始祖,姓氏讀音作qí(ㄑㄧˊ)。
淵源九
源於子姓,出自西周初期殷商貴族箕子,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在朝鮮民族中,有一支奇氏家族,人數相當龐大,主要分布在南北韓和東北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該支奇氏源出西周初期的殷商貴族箕子。箕子,是商王朝末代君王子辛受的兄弟。當時,子辛受執政暴虐,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天下謂之紂”,因此史稱其為殷紂王、或商紂王。漢朝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商王朝末期,箕子曾多次勸諫商紂王,紂王不但不聽,還在惱怒之下將箕子關押起來。在周武王姬發伐紂之後,釋放了箕子,並向其請教治國之道。箕子介紹了仁義治國的道理,周武王非常欽佩,聘請箕子擔任西周上大夫。但箕子不願為滅國之君服務,遂帶著商王朝的一些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武王的承認和賜封,爵位為侯爵,史稱“箕子朝鮮”,是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有國家政權的開始,亦稱“箕氏侯國”。“箕子朝鮮”國祚長達千年,在漢朝時期被故燕國姬姓遺民衛滿所滅。“箕氏侯國”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的朝鮮歷史上開始有所記載。
在箕子的後裔子孫中,分衍了一個鮮姓,之後有鮮仲氏,被封于于邑(今吉林昌邑區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北部),稱鮮于氏。在鮮于氏的後裔子孫中,再次分封至奇邑(,今朝鮮鹹鏡北道清津一帶,膬),由此誕生了一支奇氏,成為朝鮮民族的奇氏之始,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蒙古世系
淵源
明成化十五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的第十五世孫達延汗孛兒只斤·巴圖孟克再一次統一蒙古草原,設立六個萬戶;封其三子孛兒只斤·巴爾斯博羅特(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拉擔汗為其次子)執掌河套新秦中草原為鄂爾多斯萬戶(新秦中草原:今黃河幾字灣內蒙古鄂爾多斯)。清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鄂爾多斯萬戶傳至孛兒只斤·巴爾斯博羅特的第五世孫
孛兒只斤·
額璘臣時,其迫於北元蒙古末代呼圖克圖大汗
孛兒只斤·林丹巴圖爾的壓力率
鄂爾多斯部內附歸清。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廷將鄂爾多斯蒙古部分為鄂爾多斯左翼前、中、後和鄂爾多斯右翼前、中、後6個札薩克旗,置
伊克昭盟。敕封
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札薩克多羅郡王
孛兒只斤·
額璘臣從子孛兒只斤·色楞為伊克昭盟鄂爾多斯左翼前旗(今準格爾旗)札薩克,晉固山貝子爵。孛兒只斤·色楞取宗族姓氏全稱“奇渥溫·孛兒只斤”首音的諧音漢字“奇”為漢化姓氏,稱奇氏,形成了準格爾旗蒙古族奇氏一族。但其實在當時的鄂爾多斯蒙古地區黃金家族中,已經多有稱漢姓奇氏者了。
孛兒只斤·色楞:清順治六年~康熙十三年(公元1649~1676年)在位二十七年,扎薩克旗位下傳長子。
孛兒只斤·貢布喇什:清康熙十六年~二十三年(公元1677~1684年)在位七年,扎薩克旗位下傳長子。
孛兒只斤·根東什轄布:清康熙二十四~四十八年(公元1685~1709年)在位二十四年,扎薩克旗位下傳長子。
孛兒只斤·羅布德:清康熙五十年~乾隆五年(公元1710~1740年)在位三十年,扎薩克旗位下傳長子。
孛兒只斤·那木吉爾達木濟:清乾隆五~四十二年(公元1740~1777年)在位三十七年,扎薩克旗位下傳次子。
孛兒只斤·色旺喇什:清乾隆四十二年~嘉慶十七年(公元1777~1812年在位三十五年,兼任鄂爾多斯盟長,扎薩克旗位下傳兒子。
孛兒只斤·鄂爾德尼:清嘉慶十七年~道光六年(公元1812~1821年)在位九年,扎薩克旗位下傳兒子。
孛兒只斤·葵圪堵爾色楞:清道光六年~鹹豐二年(公元1821~1852年)在位三十九年,兼任鄂爾多斯盟長,扎薩克旗位下傳兒子。
孛兒只斤·扎那濟爾德:清鹹豐二年~光緒二年(公元1852~1876年)在位二十四年,兼任鄂爾多斯盟長,扎薩克旗位下傳兒子。
孛兒只斤·珊濟密德布:清光緒二十七年~民國五年(公元1901~1916年)在位十五年,扎薩克旗位下傳兒子。
孛兒只斤·阿拉騰瓦其爾:民國六~十四年(公元1917~1925年)在位八年,扎薩克旗位下傳兒子。
孛兒只斤·寶音巴德爾胡(奇福海):準格爾旗末代王爺,但因年幼未襲扎薩克王爺,僅為記名扎薩克王爺。
至此,蒙古準格爾旗扎薩克旗位共有十二代,歷祚二百五十五年。
阿拉騰瓦其爾的兒子孛兒只斤·寶音巴德爾胡因年幼,不到承襲扎薩克旗長之位的年齡,旗政實際上由東協理孛兒只斤·那森達賴來執掌。
在孛兒只斤·寶音巴德爾胡為記名扎薩克期間,由孛兒只斤·烏力吉巴雅爾(奇文英)護理扎薩克印務,東協理是孛兒只斤·烏拉巴雅爾,西協理是孛兒只斤·奇默特諾爾布,管旗章京是孛兒只斤·迭格什,東梅林是孛兒只斤·巴爾腦亥,西梅林是孛兒只斤·吉爾格拉扎布。
準格爾旗王府因記名扎薩克年歲幼小的緣故,特為旗王府專門設立了一個財政處,設處長一人,書記二人,白通達一人,處丁三十人。這是蒙古旗制中極其罕見的一種特殊財政機關。
遷徙分布
奇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淵源眾多,可人數卻少,在今
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五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一千三百八十位,多以蜀郡、遼東、太原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蜀 郡:戰國時期秦國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其時轄地在四川舊成都龍安潼川雅州四府、邛州及保寧府之劍閣以西皆其地,即古蜀國,治今之成都縣,自漢朝至隋朝皆因之,唐朝時期升為成都府。後治置蜀郡屬國都尉,三國時期蜀郡改為漢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縣。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古稱“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稱“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的涇洛之北,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北部地區,中心區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遺址一帶。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討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該地區。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姜姓奇氏族人的郡望和堂號之“太原”,指的是①。
堂號
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稱天府堂、成都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遼陽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稱固原堂。
家譜文獻
內蒙古奇氏宗譜,著者待考,
民國年間手謄油印本。現被收藏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檔案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蒙古文化研究所。
朝鮮鮮于氏奇氏譜諜,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市檔案局、朝鮮鹹鏡北道清津市奇氏宗祠、中國國家圖書館。註:該譜在抗美援朝期間有破損,1996年後南北韓奇氏族人有聯手增修。
歷史名人
奇道顯
漢族,北魏人,在《姓氏·急就篇》中有記載。
奇軾
漢族,代州人,宋朝進士。
奇景中
漢族,明洪武三十二年己卯舉人,任學正。(《零陵縣誌》)
奇忠義
(公元1927~今),蒙古族;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人。著名民族工作者。政協伊克昭盟委員會副主席、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常務理事,成吉思汗研究學會會長,系成吉思汗三十四代後裔。曾任郡王旗扎薩克、綏遠省參議員、綏遠省蒙旗編制委員會委員、綏遠蒙漢會委員、伊克昭盟保全公署少將參議,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國民黨綏蒙黨部特派員、全國手動亂委員喀委員。
1949年8月和平起義參加革命工作,任郡王旗旗長兼法院院長,伊克昭盟政府民政處長、副盟長,連任第一至九屆伊克昭盟政協委員,第一至六屆內蒙古人大代表,第六、七屆內蒙古人大常委,內蒙古政協第六、七屆副主席。
1979年任伊克昭盟政協副主席後,受命主編《伊克昭盟志》,約五百萬字,已正式出版;組織編纂《鄂爾多斯史志研究文稿》八冊、《鄂爾多斯通典》三冊、參與編審《蒙古族通史》五冊、自著《末代王爺》一冊,受內蒙古社聯的獎勵,伊克昭盟黨委、政府為修志工作記大功一次。他是一位簡樸務實、平易近人、勤奮好學、筆耕不輟、公而忘私,對伊克昭盟各族人民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突出貢獻的有影響的黨外人士。
奇承業
(公元1930~今),蒙古族;內蒙古杭錦旗人。著名民族工作者。內蒙古杭錦旗關心下一代委員會副主任,內蒙古杭錦旗政協原副主席。
1945年參加工作以來,為杭錦旗的和平解放和發展事業做出了貢獻。在任旗政協副主席時,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決擁護共產黨員的領導,按照政協章程中的有關規定,積極履行職能,使政協機關在制度化、規範化建設方面邁上了一個更新的台階。他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後,又擔任起旗關心下一代委員會副主任,他不辭辛勞,經常深入學校、工廠等企事業單位,為該旗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繼續做著應有的貢獻。
奇英成
(公元1942~今),蒙古族;內蒙古伊克昭盟人。著名民族工作者。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1964年10月參加工作,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國小位教,期間,多次被學校、回民區、呼和浩特市評為優秀教師,受到各種表彰,1980年被調到回民區教師進修學校擔任漢語教師,因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為呼和浩特市勞動模範,1983年又被調到區教研室工作。
1984年被調到回民區職工教育辦公室擔任副主任,1987年又被選為回民區政協副主席,並駐會主持工作,1993年又被調到回民區政府任副區長,主管商業經濟。
1994年在呼和浩特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呼和浩特市人大副主任,分管教科文衛委員會工作。
1998年1月在內蒙古政協第八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副主席,1998年3月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奇濟眾
(公元1944~今),蒙古族;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人。著名民族工作者。政協四號王旗委員會副主席。
1968年7月畢業於內蒙古蒙文專科學校,1968~1970年9月在四號王旗烏蘭花鄉勞動鍛鍊,1970年9月~1982年6月在四子王成民中任教。
1982年6月~1984年4月在四子王旗畜牧局工作,1984年4月~1997年12月先後任四子王旗人民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旗外爭辦主任、旗委統戰部部長。
1997年2月至今任政協四子王旗委員會副主席。
其論文《四子王旗民族雜居地區社會現狀及其對策》發表在1997年1月《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上。
奇志國
(公元1947~今),蒙古族;內蒙古準格爾旗人。著名基礎教育家。中學一級教師,內蒙古準格爾旗第五中學副校長。
1975年,他培訓的準一中女子籃球隊代表伊克昭盟隊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少年女子籃球賽獲第二名;1986年,他在準格爾旗民族中學所帶的兩個班為高級大中專院校輸送合格人才四十二名;1998年,他分管準五中體衛工作,該校被自治區教育廳評為區級體衛先進學校。
朝克圖
(公元1948~今),蒙古族;內蒙古達拉特旗人。著名翻譯。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人大常委會民族科教文衛委員會主任。他參加在庫布其沙漠腹部的賽馬索蘇木國小從事教育工作五年;後在旗委辦從事翻譯工作,任辦公室副主任,在杭錦旗統戰部任副部長九年,在機錦旗政府民委任主任兩年,為培養民族宗教後代,經北京雍和它推薦宗教人士五人。他已掌握家文書法的精要,為中國作家協會內蒙分會會員,其作品已被收入內蒙古書法協會出版的《當代書法家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