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夾紵胎
- 實質:以木或泥做成內胎
- 起初:初見於戰國
- 時代流行:兩漢中期以後逐漸流行
後世又稱“脫胎”。紵即麻布。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內胎,再以塗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層,乾實後,去掉內胎,最後在麻布殼上髹漆。這種輕巧的胎體初見於戰國,秦代尚不多見,兩漢中期以後逐漸流行,成為最普及的制胎方法。
後世又稱“脫胎”。紵即麻布。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內胎,再以塗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層,乾實後,去掉內胎,最後在麻布殼上髹漆。這種輕巧的胎體初見於戰國,秦代尚...
夾紵又稱夾紓、挾紵。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作為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後用漆把麻布貼在泥胎外面;待漆乾後,反覆再塗多次;最後把泥胎取空,因此...
彩繪出行圖夾紵胎漆奩,戰國晚期,湖北荊門包山出土。... 彩繪出行圖夾紵胎漆奩,戰國晚期,湖北荊門包山出土。中文名稱 彩繪出行圖夾紵胎漆奩 出土地點 湖北荊門包...
錐畫狩獵紋夾紵胎漆奩是馬王堆漢墓三號墓出土的文物。... 馬王堆三座漢墓出土漆奩胎體製作工藝的突出特點是多使用夾紵胎,且在漆器上多見戳記。這些戳記是在製造...
黑漆嵌螺鈿人物紋碗系夾紵胎,嵌銀里,小圈足。外壁採用螺甸、金銀鈿嵌的裝飾做法,在金銀薄片製成的兩圈菱形花瓣組成的幾何花紋中間,滿飾一幅仕女圖。螺片上均...
文物介紹徑14.3、高12厘米。此件漆奩為夾紵胎,以朱漆為里,內部口沿及內底面用墨繪出條帶形紋和雲紋。器表塗黑漆,朱漆繪圖案。蓋頂鑲柿蒂紋銀葉。蓋壁鑲...
七子奩出土時置於一長方形盒內,長方盒已朽。七子奩分別為圓盒兩件,長方盒兩件,方盒一件,橢圓盒一件,馬蹄盒一件。均為夾紵胎,頂飾銀柿蒂,外髤赭色漆,朱繪...
類別:漆器 尺寸:長33.3厘米,高2.3厘米 屬性:盥器 簡介:該匜近長方形,四角均呈圓形。有流,其側壁與匜身的側壁接角處轉折明顯,夾紵胎,略外傾。 ...
素漆耳杯 (2件) 西漢 ①高4.5、口長徑16.5、連耳寬12.1厘米 ②高4.3、口長徑16.3、連耳寬13厘米 1972年雲夢大墳頭l號墓出土 夾紵胎,依模具用漆灰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