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道若纇

夷道若纇,語出自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

簡介,作品出處,

簡介

全文為: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解釋
夷,即平坦。夷道,即平坦的大道,引申按客觀規律辦事。
若,好象。纇:疵也。若纇:好象崎嶇。
夷道若纇,行於大道,雖然結局能使事遂身安,但聖人卻自始至終都是謹小慎微,故而若似崎嶇。

作品出處

《夷道若纇》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