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氏

夷氏,中華民族姓氏之一。其淵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當今夷氏人為墨家學者夷之後人或古蜀王魚鳧後人。在中國各姓氏人口排名中,沒有進入前三百位,主要分布在浙閩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夷氏
  • 外文名:Yi's
  • 含義:中華民族姓氏之一
  • 分布地點:浙閩一帶
姓氏淵源,遷徙分布,夷姓名人,

姓氏淵源

夷姓來源有三:
1、出自戰國時期墨家學者夷之,夷之之後人遂以“夷”字為姓。
2、出自戰國時期越國古都·西施故里諸暨(今浙江諸暨市)。《辭源》記載美女西施姓夷名光。家譜江蘇寶應射陽刁夷村有,可能不全。
3、據明正德年間曾在夷氏頭號人物家中做西席的富順文人何鐘寫的《夷氏家祠記略》說,夷氏先祖為蜀王魚鳧支子,因為魚鳧王遇害而避居夷都河谷,隱姓埋名到北宋時期,才敢出頭。經過幾十代人苦心經營,又恢復老祖宗魚鳧王的幾分王者之風,居住在的城廓被稱為“夷都”,門前的河溝也叫了“夷都河”這么個名字。這個“都”字,都當都城講的。 到了北宋年間,這魚鳧支子的後人終於不想再默默無聞了。便用許許多多邊鄙之民用了成千上萬回的老辦法,寫了貢表,帶了貢品,跑到大宋京城去納貢稱臣,以期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認,能名正言順地稱王一方。 大宋政府授夷氏一個官兒:“進義校尉馬湖夷都七村都大使。”這裡“都”字,當最大、總的講,看他管的範圍只有“夷都七村”——夷都河谷的七個村莊,大概當得到如今的鄉、鎮長。那進義校尉為武職,就比個鄉、鎮要高出不少,大概是個縣團級。大宋政府還授予夷氏子孫一個叫“忄宗”的為“昭信校尉”,一個叫“悅”的為“忠翊校尉”。之後,夷氏家族就與大宋政府的關係密切起來了。魚鳧王的這一支後人,在這時還沒有固定的姓氏,在地方史志中,這一支的人,都只有名,而沒有姓,比如,叫“臘曲”,叫“悅”……直到明代洪武年間仍有叫“德珉”的,德珉之後,才有了正式的姓:夷。這是因為他們不是中原的華夏民族,而是邊地“夷”民,官方在他們名字前面加上個夷字,把他們和漢人區別開來,久而久之,這夷字就變成了他們的姓氏。這便是屏山“夷”姓的來歷。 屏山的夷姓人中,宋明兩代都出過有名的人物。這首屈一指的,便是“臘曲”。這臘曲為宋時人,大約生活在宋徽宗年間。據《屏山縣誌》記載和民間傳說,臘曲自小就表現得非同小可,文治武功,沒一樣不精通,時時處處都展示著他具有領導才幹,使得遠近的人都倚仗他。那時,北宋政權搖搖欲墜,四面八方都人心惶惶,真是天下大亂,有不規矩的人便想趁火打劫,亂中取利,相中了夷都河谷這富庶的地方,帶起人馬來占領,臘曲帶領鄉團,經幾番血戰,把來犯者打跑了,保護了一方平安。最後,臘曲還為保衛家鄉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人們對臘曲感恩戴德,寫聯名信給大宋朝庭,要給他建立紀念堂——祠。宋徽宗格外加恩,不但同意了立祠祭祀臘曲,還封臘曲為黑龍土主(或黑龍土祖)。黑龍土主祠,即現在中都鎮上的“大王廟”。
夷姓一支在以後的歷史上,和朝廷的關係顯然比悅氏密切得多,朝廷對他也更為關注。
明永樂年間,修紫禁城,其中一根大梁就出在馬湖府夷都河邊上的高現山。高現山現在稱為神木山,其位置正在夷都鎮東一里多,恰是夷氏住宅的背後坡上,這根大梁,從發現、申報到砍伐、運輸,沒一樣離得了夷姓承務郎。臘曲之後,魚鳧王這一支後人中有名人物都出在夷氏一支中。
夷太平,在沐川長官司承務郎職位上的時間是弘治九年至正德十二年,前後總計二十二年。據《屏山縣誌》記載,他為豪爽,不拘小節,但卻有很高的軍事指揮才能,正德年間,大明政府曾特簡徵召,叫他帶兵為朝廷效力。
夷靖,夷太平的兒子。這個人,比他父親更敢做敢為,他承襲世職之後,首先將自家住宅大大地翻新——幾乎重造。翻新擴建的夷氏住宅,也就是衙門。民間傳說它正門額掛的匾上寫的是“忠孝王府”,《屏山縣續志》上稱它為“皇城”,這皇城坐東向西,南北寬約二百米,東西長約七百米,可以想見其規模實在不少。可惜鹹豐二年中都河發水,河改道,一下子把皇城衝掉十分之九,僅剩後花園的一部份。
夷靖又出錢在夷都河谷修廟宇。據民間傳說有四十八座之多,據中都老人們掰著指頭算,卻有六十多座。你想,那時的夷都鎮,人口絕沒有今天中都鎮的人口多,規模也不見得就有今天大,卻有四五十座畫棟雕梁、飛檐翹角、流光溢彩的廟宇,晨鐘暮鼓伴著和尚尼姑的吟唱,清磬香菸繞著道士道姑的頌讚,那是一幅什麼樣的景象呀!這就難怪至到今天中都人說起昔日的輝煌,還掩飾不住發自內心的驕傲了。
與夷靖同時的,還有他的兩個弟弟,一個中過文舉,一個傳說中過武舉。夷靖的所有事業,都有這兩個弟弟的一份力量在裡頭。
萬曆十六年,那年所謂的夷氏三雄(馬湖)造大明政府的反,三雄曾派說客到夷都來,說得夷氏有點心動了,於是,夷氏私下加緊操練隊伍,打造兵器,待時而動。誰知說得鬧熱的夷氏三雄,搞的是個短命場合,頭年秋天起義,第二年春天就被剿滅了。
大明政府不但不治夷氏的罪,還做出對夷氏恩賞有加的姿態來——將夷都河改名為“中都河”,將夷都鎮改名為“中都鎮”,並賜夷氏中掌權的嫡系姓“夏”,那意思是說我朱家沒把你們當外人,看做是華夏中的一家,你千萬別生外心。其餘的夷姓居民當然還是姓夷,不準姓夏。

遷徙分布

當今夷氏人口主要分布在閩浙一帶、四川屏山縣、山東莒縣一帶。
四川:古時稱為巴蜀,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
在遠古時代,古蜀國帝王有五代:一是蠶叢,二是柏灌,三是魚鳧。前三代帝王各有數百年,後有帝王杜宇、開明,秦滅蜀,絕非通。魚鳧支子移居沐道,有名無姓。三佛祖臘曲、臘朴、庭應,宋封佛祖,漢封神。沐道,就是今日的屏山縣中都鎮。中都鎮以前叫夷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小皇城。夷都的由來是魚鳧支子養身生息之地,朝廷稱之為邊夷。在漢、唐、宋、元朝時期都以夷為姓,在明朝洪武四年,才賜姓悅姓。始祖悅德忠:武德將軍賜封沐川知洲府土司世襲至清朝悅紹裔,土司無人世襲廢除。有一部分夷氏因涼山三雄造反:夷、悅兩姓站在中間立場,一沒有幫朝廷,二沒有幫涼山三雄。朝廷非常賞識,把夷氏一部分隨明入夏,意思是我們沒有把你們當外人,是華夏一家人。夷氏一部分人就賜姓夏姓至今。
古蜀國魚鳧王是中國少數民族彝族的帝王,曾帶領彝族同胞耕種田地,保家衛國。在四川廣漢修皇城,建立古蜀國,就是近代發現的三星堆遺址,這是一個很古老而文明的古國。
南溪悅氏是清朝崇禎年從沐川移居南溪石鼓鄉悅家岩,後到南溪劉家鎮聯合村鹽進橋,又名悅家溝。如今悅氏人丁興望,分布在南溪鎮、裴石鄉、仙臨、金竹、黃沙、宜賓市宜賓順南、石鼓等地。南溪字輩是沐川土司悅世秀時期編制,字派是根據皇族貴族而編制,字派順序是“登朝光祖志,清正定家邦,忠義懷前聖,代樂壽榮昌“。
魚鳧王后裔悅氏家族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俱進,世世代代勤勤懇懇的耕耘,大多數人都生活在農村。這是很慶幸的,我們將傳頌老祖宗的歷史,弘揚祖宗精神,為子孫後代造福。

夷姓名人

春秋邾國有夷射姑,戰國有夷之,為墨家弟子。
齊國有夷逸,見《尸子》。漢有夷長公。
夷太平,明代沐川長官司承務郎。據《屏山縣誌》記載,他為人豪爽,不拘小節,但卻有很高的軍事指揮才能,正德年間,大明政府曾特簡徵召,叫他帶兵為朝廷效力。
夷靖,夷太平的兒子。比他父親更敢做敢為。與夷靖同時的,還有他的兩個弟弟,一個中過文舉,一個傳說中過武舉。夷靖的所有事業,都有這兩個弟弟的一份力量在裡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