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拼音:yí)是現代漢語次常用字,最早見於金文。從大從弓。本義為討平、平定。由討平、平定義引申為除去、誅滅等義,由剷平引申為平坦義,由平坦引申為平安、平和等義。又古代東方部族善於使用弓箭,也以“夷”代指東方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夷
- 拼音:yí
- 注音:ㄧˊ
- 五筆:GXWI
- 部首:一;大
- 平水韻:上平四支
- 總筆畫:6
- 鄭碼:GDYZ
- 統一碼:5937
- 倉頡:KN
- 字級:次常用字,一級字
- 筆順:一㇖一㇉丿㇏
- 四角:50802
- 異體:𡗝、𢓡、𢎯、𡰥
字源演變
詳細字義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名詞 | 我國古代東部民族名,後泛指東方各族。 | 《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 | 四夷 | |
古代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稱。 | 《玉篇·大部》:“夷,蠻夷也。” | 蠻夷 | ||
舊時往往用以稱外國或外國人。 | foreigner | 清張維屏《三元里》:“案夷相視忽變色:‘黑旗死仗難生還!’” | 夷情 | |
古代一種用於除草、平地的工具。 | 《管子·小匡》:“惡金以鑄斤斧鋤夷鋸劇,試諸木土。” | |||
古國名。在今山東省即墨市。 | 《左傳·隱公元年》:“紀人伐夷。” | |||
山名。 | 《水經注·江水》:“又東過夷陵縣南....應劭日:夷山在西北,蓋因山以名縣也。” | |||
経常。常法,常道。 | regular law | 《史記·宋微子世家》:“王極之傳言,是夷是訓,於帝其順。” | ||
山榆莢。古人用以製作凋味品,也稱“無夷”、“蕪荑”。 | 《爾雅·釋木》:“無姑其實夷。” | |||
古代道家的哲學概念。無色無形不可捉摸叫“夷”。 | 《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 |||
姓。 | 《通志·氏族略二》:“夷氏,邳姓,春秋夷詭諸之裔。杜預云:在陽城莊武縣所治。夷安縣是其地。子孫以國為氏。” | |||
形容詞 | 平;平坦。與險相對。 | flat | 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 化險為夷 |
蹲踞;傲慢。 | arrogant | 《荀子·脩身》:"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 | ||
愉快。後作“恞”。 | 《詩經·商頌·那》:“我有嘉賓,亦不夷懌。 | |||
動詞 | 使之平;平均。 | flattened | 《尉繚子·兵教下》:“無喪其利,無奪其時,寬其政,夷其業,救其弊,則足以施天下。” | 夷為平地 |
鏟草。 | scooping grass | 《周禮·秋官·蘺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 | ||
剷平。 | shovel | 明方孝孺《見山堂記》:“乃剗荊棘,除糞壤,因崇以為垣,夷級以為階。” | ||
消滅;除去。 | wipe out | 《漢書酷吏傳序》:“ 邑氏已敗,遂夷封侯之家。” | 夷滅 | |
封閉。 | closed | 《孫子·九地》:“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 | ||
安放。指屍體而言。後作“侇”。 | place | 《周禮·天官·凌人》:“大喪,共夷槃冰。” | ||
受彷;創傷。後作“痍”。 | injured | 《後漢書·班超傳》:"毎有攻戰,輒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 | ||
助詞 | 無實義。 | 《孟子.盡心下》:“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 ||
參考資料來源: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韻部 | 等 | 聲調 | 四呼 | 韻系 | 韻攝 | |
上古音系 | 脂 | ||||||||||
廣韻 | 姨 | 以脂 | 以 | 脂A開 | 脂A | 三等 | 脂A | 止 | |||
中原音韻 | 移 | 影 | 齊微齊 | 齊微 | 陽平 | 齊齒呼 | |||||
洪武正韻 | 夷 | 延知 | 二支 | 支 | 平聲 | ||||||
分韻撮要 | 夷 | 以 | 幾 | 第三幾紀記 | 陽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