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現場:中國特定場域藝術的機制批判與超越

失落的現場:中國特定場域藝術的機制批判與超越

《失落的現場:中國特定場域藝術的機制批判與超越》是一本2023年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石玩玩。

基本介紹

  • 書名:失落的現場:中國特定場域藝術的機制批判與超越
  • 作者石玩玩
  • 出版社:湖北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3年3月1日
  • 頁數:231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7121618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場域,就概念而言,它涉及物理空間、社會機制與意識形態。如果說“場”暗示著某種能量的凝集,“域”則顯現出某種變數的程度與延展範圍。場域關乎作品物態與形態在地、在時的內外聯繫以及隱匿其中的特定空間態勢與地緣屬性。所以說,藝術家、作品與他者在特定場域中觀念、情感、意志的交集和時空延展,是當代藝術的發生場。而另一點是,受到後現代主義思潮和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激進的社會政治運動影響,很多藝術家與作品走出美術館、博物館,藉由物與身體、物與空間的重新構架,充分異化了空間與環境的感性因素,從庸常的認知與依存狀態中脫穎而出,場域成為藝術家重回現實世界的重要途徑。
  “特定場域”並非僅僅指地理界域與物理空間,它同時孕含著更多社會政治與文化概念的指涉。為此,石玩玩一方面試圖從藝術機制的內在邏輯關係上,還原特定場域藝術發展的經緯特質與美學主張,重溫中國當代藝術現場與時間軌跡;另一方面,也是面對藝術機制,對不同時段藝術訴求與精神建構的細節加以追考,以澄清概念與事件中對於空間與現場、情境與場域、互動與參與、主體與客體的種種誤讀,尤其是那些被忽略的細節與被低估的學術內涵,這無疑是本書展開機制批判的前提與目的,它直接影響著我們對中國特定場域藝術實踐能否作出相對學理性的考察與客觀深入的評判。
  今天看來,特定場域藝術無論作為藝術概念還是實際行動,依然具有現實文化的針對性、美學意義上的穿透力以及在跨文化語境中深刻的啟示性。藝術需要在一種開放的視域中重啟它的精神訴求,在新的動態中不斷推進它的創作方式。這也是作者對於其所提出的“我們如何與全面而又強大有力的藝術世界共處”的思考。作為一個以“特定場域藝術”為創作方向的藝術家,石玩玩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該領域的創作實踐,並以某種歷史的眼光看待藝術與場域的關係,結合人類學、藝術社會學學科參與了很多特定場域的藝術創作與策劃。場域既是他與作品連線外部世界的通道,也是他持久的命題。他的理論探討充分顯示了他對特定場域藝術獨到的判斷和敏銳的回應,同時也顯現出其觀念訴求上的某種超驗性。石玩玩藉由哲學界有關“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討論,讓人們重新辨識“藝術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關係。誠如作者在文章開篇所期許的那樣,“藝術應該是時代的參與者與構建者,藝術作品應該回到事情本身,揭示和抵抗那個被標準化、物化的世界,並重建生活的世界”。

圖書目錄

引言
中國特定場域藝術的歷史發展
研究中國特定場域藝術的意義
問題與重點
國內外研究概述
內容簡介
第一章 作為一種新前衛:不只是語言上的批判
第一節 語言批判
純粹的形式
極簡主義:從形式走向空間
對現場的重申:一種新的語言形式
第二節 機制批判
現代主義與前衛藝術
兩種前衛
機制批判:作為一種新前衛
小結
第二章 無處不在的現場:對機制的批判
第一節 一個舊的機制
國家美術機制
從形式到場域:第一次美學機制的批判
第二節 一個新的機制
一種範式,場域作為媒介
藝術世界與自足的王國
第三節 第三條路
自我組織與替代空間
新類型公共藝術
小結
第三章 藝術世界與無形的手:機制批判的失敗
第一節 批判的失敗
被遺忘的機制
臨時的共同體
沒有現場的場域藝術
第二節 失敗的原因
沒有達成的審美共識
無形的手:藝術世界與名利場
明碼標價的公共
小結
第四章 重回生活世界:批判後的超越
第一節 回到事情的初衷
第二節 人人都是藝術家
資本主義與烏托邦
藝術世界與生活世界
博伊斯之後的馬克思
結浯
參考文獻
專著與論文集
期刊論文
學位論文
電子資源
附錄:關於藝術家自我組織與替代空間的五篇訪淡
策展最重要的是價值判斷
在大自然中行走,遠離城市,不做預設
看不到的會更重要
當代藝術不是一種藝術類型
回到個體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