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冰

洮水流珠,被譽為臨洮八景和洮州十景之一。清代詩人吳鎮在《我憶臨洮好》中,曾以“寒水舊流珠”、“珠濺水三叉”等佳句描述過。但是,生成於蓮花山腳黑甸峽與九甸峽之間的“夯冰”,卻很少有人垂青。有關“夯冰”的農諺、歌謠,知者可能更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夯冰
  • 出現時間:冬季
  • 類型:自然奇觀
特點,形成,

特點

每年“立冬”以後,河水一結冰,洮河裡就流淌起蠶豆大小的冰粒來。這種冰粒,在緩流中相結而聚,形成篩子、薄籃和場院大小的結合體,緩緩而進,浮蕩在綠波之上,恰似藍天白雲,沉浮飄忽。在急流中,受浪花之拍打,它們又化整為零,逐波流淌,酷似米粥開鍋,翻騰不已。陽光一射,閃閃爍爍,堪稱一大奇景。 這種洮水冰粒,當地人叫做“麻腐”。“麻腐”本是當地民眾的一種傳統佳肴。洮水流冰粒的現象和麻籽汁開鍋後的現象一般無二,民眾就把流珠取名為“麻腐”。

形成

而“夯冰”,更是洮水流珠所孕育的一大奇觀。每年“小寒”一過,天氣變冷,流珠成千上萬倍地增長,擁擁擠擠,熙熙囔囔,一起湧向黑甸峽。黑甸峽峽長水緩,河面極窄,一次接待不了驟然湧來的這么多不速之 “客”。這些被拒之 “門”外的 “客人”就“聚眾鬧事”。它們經不住寒風的凜冽,抱成團,結成冰塊,蓋滿峽谷,結成冰橋。後面湧來的 “客人”見到先隊同夥的厄運,被迫倒退。當退到無力支持時,就憑藉“人”多勢眾,發著沙沙的喊聲一齊向冰橋衝擊。此時,結好的平坦冰橋被沖得冰水飛濺,陡起數丈。冰借水勢,水靠冰威,一條狹窄的黑甸峽被夯得嚴嚴實實。兩岸結冰被掀起,一谷河水逆轉急迥。頃刻間,河谷成為湖泊,綠水成為冰川。當下面承受不了時,它們再一次發喊衝擊,周而復始,形成“夯冰”奇觀。這種奇觀,並不像流珠那么每歲光臨。它的表演,在時間上,也沒那么長。一要天氣嚴寒,二要流珠稠密,還只在“大雪”與“大寒”之間到來。若逢冬暖,還不光顧。 “夯冰”的出現與收成有關。當地農民為此編了不少農諺歌謠,如“夯冰夯到林兒哩,糧食裝到瓶二哩”;“夯冰夯到土排哩,糧食憋破口袋哩”;“夯冰夯到門樓寺,糧食裝到樓垛底(樓底下裝糧)”;“夯冰夯到磨溝站,種一斗,打一石”;“冰不夯,眼淚淌”;“河蓋蓋,必有害”等等。舊社會發“夯冰”時,有不少善男信女隨著“夯冰”,溯河焚香禱告,祈求神靈和龍王驅趕“夯冰”走得遠些、再遠些,一直到達他們所追求的土排哩、門樓寺、磨溝站,以求來年得到好收成。 “夯冰”的出現其實是氣候所造成的。若沒有“夯冰”,這完全是冬暖的緣故。冬暖了,流珠稀疏,無冰可“夯”;降雪少,土地封凍不佳,墒情難保,缺吃少穿,嘆息抹淚的煎熬日月勢在難免。反之,冷凍眼中,冰封雪蓋,地凍三尺,墒情飽滿;流珠洶湧,“夯冰”疾進,磨溝站三十華里之遙指日可達,這將預示著明年定然是個“種一斗,打一石”的收成年景了。至於“河蓋蓋,必有害”,就是因為氣候特冷,上下兩峽被冰橋連成一片,不見了河水。這樣奇冷的嚴冬,必然把樹皮凍裂,把牲畜凍死,把缺衣少穿的人們凍得走不出門來,斷炊染患,自然成了災害。所謂“不冷不熱,五穀不結”,“久旱有久雨”,“酷暑必寒冬”,正是這個道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