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椒地望越地說

夫椒地望越地說是由鄒志紅 劉宏偉寫出的一本書,記錄了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夫椒地望越地說
  • 作者::鄒志紅 劉宏偉
  • 歷史時間: 公元前494年,
  • 人物:越王勾踐
作品介紹,蘇州市境說辨,無錫市境說辨,紹興市境說辨,

作品介紹

作者:鄒志紅 劉宏偉
公元前494年,吳越二國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戰爭的結果是越國為吳國戰敗,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圍困在浙江省紹興市境的會稽山上,最後勾踐為保存實力,不得不派人向吳國求和,稱臣於吳。這便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夫椒之戰”。關於夫椒地望,在我國古代文獻中的記載也不一:一說是在今江蘇蘇州市境,見晉杜預春秋左傳集解》;一說在今江蘇無錫市境,見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二“常州武進縣”條;一說在今浙江紹興市境,見宋嘉泰《會稽志》卷十八引《郡國志》。在這諸說中,以江蘇蘇州市境說影響最大,諸如越史權威學者蒙文通先生所著的《越史叢考》、新版《辭海》以及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等均主此說;餘二說幾乎被人們忽視。近年來,由於工作上的關係,加上我們對吳越史地研究感興趣,查閱了一些有關夫椒地望方面的資料,並對上述三說做了一番分析與考察,就我們的看法,覺得夫椒地望浙江紹興市境(即越地)說較其他二說可信。在此,我們就手中所掌握的現有資料略述管見,以便就教於諸位里手大家和讀者。

蘇州市境說辨

夫椒地望蘇州市境說者,大凡均系依據晉杜預《春秋左傳集解》所謂“夫椒,吳郡吳縣西南太戶中椒山”而為之說。然究杜氏之說蓋源於三國韋昭所云,《國語·吳語》載:“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勾踐起師逆之”。韋昭注云:“魯定公十四年,吳伐越,越敗之於橘李,闔盧傷而死。後三年,夫差伐越,報橘李也。越逆之,自江至於五湖,吳人大敗之於夫椒,遂入獄。越子以甲盾五千保於會稽。在魯哀公元年。”又,《越語下》載勾踐欲伐吳,范蠡諫之不聽,勾踐“果興師而伐吳,戰於五湖,不勝,棲於匯嵇。”韋昭注云:“五湖,今太湖。”按韋昭此注,似不類前注,在此韋昭注云,吳敗越於夫椒地望貌似在今太湖中。今人蒙文通先生在其所著的《越史叢考》一書中力主此說,並做了這樣一番解釋,其辭云:“《吳世家·索隱》雲,‘杜預以為太湖中椒山,非戰所,夫椒與椒山不得不一,且夫椒以報越為志,又伐越,當至越地,何乃不離吳境,近在太湖中。’《史記·越世家·索隱》亦云:‘《國語》雲“敗之五湖,”則杜預雲在椒山為非’此並疑夫椒在太湖之說,實皆緣忽於《越世家》所記發兵先後之序而然。《越世家》載:‘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勤兵,且以報越,越欲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諫曰:“不可……”。越王曰:“吾已決之矣。”遂興師。吳王聞之,悉發兵擊越,敗之夫椒。’此顯為越人先發兵,自當為越入吳境而吳人應戰,其事宜得太湖中。《國語·越語下》雲:“勾踐欲伐吳,范蠡進諫曰:……王曰:‘吾已斷之矣。’果興兵而伐吳,戰於五湖(韋昭註:‘五湖,今太湖’。),不勝,棲於會稽。”明《越世家》乃取《國語》之文。正為越人先發,戰於太湖也。杜預謂夫椒為太湖椒山,與《越語》說和。《索隱》以為‘太湖中椒山非戰所’,是不知夫椒一戰乃為水戰,戰鬥只所乃夫椒山麓之湖上,而非夫椒之山上也。《左傳》謂‘吳王夫差敗於夫椒,報橘李也’。一似吳為先發,是又《左傳》敘事不如《史記》之的當也。故必取《越語》以補《左傳》之不足,然後乃能明夫椒之役為越先發,而後乃明《越語》‘戰於五湖’之說斷無可疑也。”(蒙文通:《吳、越之舟師與水戰》《越史叢考》,任命出版社1983年第113—114頁)蒙氏此論,筆者以為貌似而實非,其將是次戰地定在太湖中是可商的。茲從以下二個方面來談點淺見:
1、太湖非戰所,戰地是夫椒。夫椒之戰的戰地不在太湖中,在《左傳》《史記》等史書記載都是非常清楚的。如《左傳·哀公元年》載:“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報橘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盾五千保於會稽。”又,《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勤兵,且以報越,越欲先吳末發往伐之。范蠢曰:‘不可,臣聞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行。'越王日:‘吾已決之矣'。遂興師。吳王聞之,悉精兵擊越,敗於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於會稽。”《史記·吳太伯世家》亦云:“吳王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報橘李也。越王勾踐乃以甲兵五千人棲於會稽。’然韋昭在《國語·魯語》“吳伐越,墮會稽"條下注云:“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越王勾踐棲於會稽,吳圍而壞之。在魯哀公元年。”由此可見,吳、越是次交戰之戰地是夫椒非太湖甚明。蒙氏以“越人先發兵,自當為越入吳境而吳人應戰,其事宜得在太湖中”云云,斷言“《越語》‘戰於五湖'之說斷無可疑也”是難以使人信服的。
2、釋“戰丁五湖”與 “戰於太湖”。《國語·越語》下所謂吳、越“戰於五湖"之“五湖”,蓋非指今之太湖,這可在先秦時期的古籍記載中得到證實。如《周禮·職方氏》揚州條雲:“其澤數曰具區,其川日三江,其浸曰五湖。”這裡的“具區”,便是古時太湖之別名;又如《山海經·南山經》雲:“苕水出於其陰,北流注於具區。”郭璞傳:“具區今吳縣西南太湖也。”可見,古時“五湖”一詞又非專指今之太湖。古時“五湖”,或曰是指太湖東岸有五個與太湖相通的湖泊,如《史記正義》雲:“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貢湖、胥湖、皆太湖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遠別,今並相連。”又《水經注·沔水》說古時“五湖”是指太湖及其附近的四個湖,即太湖、長盪湖、射湖、貴湖、 湖。此二說雖說法不一,但以為古時“五湖”非指今太湖是一致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古時“五湖”一詞之概念亦發生了變化,今言五湖者,指的是我國五大湖泊,即洞庭湖、鄱陽湖、洪澤湖、太湖、巢湖。這顯然失去了古代“五湖”一詞的原始概念。再從《國語》、《史記》等史書來看,《國語·越語》所謂吳、越“戰於五湖”以及《史記·貨殖列傳》所謂吳有“三江五湖之利;”此處所言“五湖”與《周禮·職
方氏》、《史記·河渠書》所言“五湖”一樣,均系泛指太湖流域一帶所有的湖泊。(馮季昌、鄭川水:《“五湖”、四海略考》《地名叢刊》1986年第四期)如今我們只要清楚了這一點,即是“夫椒一戰仍為水戰,”那么《國語》所謂“戰於五湖”也不難解釋,因為“戰鬥之所乃夫椒山麓之湖上,而非夫椒之山上也。”由此可見,“戰於五湖 ”與“故於太湖”完全是兩回事,是兩個不同地域概念,不能混為一談。蒙氏所謂吳、越“戰於太湖”之說非是。

無錫市境說辨

夫椒地望無錫市境說者,為數及少,然明、清以來地方志有的以今馬跡山為古夫椒山,蓋源於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一蘇州吳江條下所云:“今太湖中別有夫椒山,”並將夫椒山地望列在常州武進縣境,又稱吳王夫差敗越於此。北宋武進縣即今常州市所在地,地處蘇州市西北。馬跡山在今太湖北部,本在湖中,現屬無錫市境,據說“近年太湖圍墾,其山已與大陸相連。”(魏嵩山:《夫椒今地考》《文史》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1985年版)然馬跡山在太湖北部,屬當時吳國北境,距吳國京城姑蘇遙遠,越兵豈能繞遠道去伐吳呢?況且當時湖州、宜興、無錫等地均系吳國勢力範圍,越兵長驅深入至馬跡山,這從當時吳國實際國力來說是不可能的事。吳王夫差為報橘李之仇,在吳國日夜勒兵,隨時準備伐越。史載越王勾踐不聽眾臣勸阻想先發制人,決定先出兵伐吳,“遂興師;”從而拉開了夫椒之戰的序幕。吳王夫差得此訊息後,即"悉精兵擊越,敗之夫椒"。越兵不堪一擊,吳兵長驅直入,越王勾踐帶領“甲盾五千保於會稽。為了保存實力,越王不得不派人去向吳請降,夫椒之戰以吳國大勝越國而告終。從這段史料記載中,不難看到越兵正準備伐吳國,就受到吳國強有力的反擊而失敗,從這一點上來看,越兵不可能深入吳國境內。當時的吳、越國分界是以錢塘江來劃分的,北岸為吳境,南岸為越境”越國一有風吹草動,吳國焉能不知;另從《越絕書》記載來看,越兵似乎末入吳境就被吳國擊敗。這更能說明夫椒之戰地不在吳地,而是在越地,(說詳見下),因此,筆者擬為夫椒地望太湖中洞庭西山(一作包山)或馬跡山說均不足信。

紹興市境說辨

夫椒地望紹興市境說者,以往幾乎不見,近年來,有些學者提出這個問題,但未能把此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故在學術界影響甚傲。筆者認為解決此間題還得對此戰役前後經過考察一番。據《國語》、《史記》等史書記載,吳越夫椒戰前,越王勾踐欲先發人伐吳,越王謀士范蠡以為不可,勾踐不聽,卻聽信大夫石賈的話,並讓石賈做這次伐吳的主帥;勾踐的手下勸說道:“夫石賈,人與為怨,家與為仇,貪而好利,細人也,無長策。王而用之,國必不遂。”(《越絕節·越絕外傳記地傳》)勾踐還是不聽,仍然啟用石賈,"石賈發行浙江上,斬殺無罪,欲威服軍中,動搖將卒,獨專其權,士卒恐俱,人不自聊。”(《同上》)結果被吳國主帥伍子胥擊敗。勾踐為了穩定軍心,“殺賈謝其師,”但此時已晚了。吳軍在夫椒處,擊潰越軍之後,便乘勝追擊,一直把越王逼上會稽山,然後再把越軍圍困起來。這時越王不得已用大夫文種、范蠡之策,“得以存”。(《越絕書·越絕外傳記范伯》)向吳國求和,稱臣於吳。從《越絕書》記載來看,越軍似乎還沒有渡過錢塘江,瑚被吳軍擊潰,當然談不上在吳地太湖中交戰。《越絕書》說得很清楚,“勾踐與吳戰於浙江之上,”此說的“浙江”,就是今天的錢塘江。因此宋裴駰《史記集解》引賈達說:“夫椒,越地。”由此觀之,東漢人均說夫椒地望在越地,筆者認為是可信的。
《越絕書》成書於戰國,至東漢年間由袁康和吳平童新予以增冊,該書的作者系浙江紹興人,陳橋驛先生曾指出:“《越絕書》的淵源還比《吳地傳》所說的 ‘建武二十八年'古老,而袁康和吳平的工作,無非是把一部戰國人的著作,加以輯錄增冊而已。”(陳橋驛:《點校本越絕書序》1985字版P8)可見,夫椒地望越地說由來已久。《左傳》哀公元年:“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報橘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盾五千,保於會稽。”這裡所謂“吳王夫差報橘李也。”指的是公元前491年吳王夫差的父親闔廬伐越,在橘李這個地方,被越王勾踐擊敗,闔廬被越大夫姑浮用戈斬斷一足大指,並讓姑浮拿了回來,吳軍大敗,闔廬在逃回的路,死於陘這地方,陘距橘李只有七里。夫差為了報橘李亡父之仇,“夫差使人立於庭,苟出入,必謂已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則對曰:‘唯,不敢忘'!三年,乃報越。”(《左傳·定公十四年》)這裡所謂"三年,乃報越",指的就是夫椒之戰。夫差在亡父後的三年里,吳、越之間無戰事,是平安的,夫差卻在“日夜勒兵,且以報越。”(《史記·王勾踐世家》)三年後,勾踐聽到這個訊息後,“越欲先吳末發往伐之。范蠡:‘不可。臣聞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於所未,上帝禁之,行者不行"。越王日:‘吾已決之矣。'遂興師。吳王聞之,悉精兵擊越,敗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保棲於會稽。吳王追而圍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當時未能聽信范蠡的話,結果慘敗。這主要是越王用錯了人,竟把一個“人與為怨,家與為仇,貪而好利,細人也,無長策"之人石賈作為是次戰役的主帥,這也是越軍失敗的原因之一。其二,是吳王夫差經過三年時間“日夜勒兵”,吳軍的軍事素質也相應提高了,已具備伐越報仇的條件,所以吳王夫差聽到越軍興師前來伐吳的訊息,隨"悉精兵擊越,敗之夫椒。“(《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由此可見,越軍不堪一擊,吳軍戰敗越軍後,乘勝追擊,越王勾踐帶領五千人保棲於會稽山,吳軍將他們團團圍住,逼得越王投降。越王勾踐為了保存實力,用大夫文種、范蠡之計,向吳求和,稱臣於吳,勾踐才得以生存。夫椒之戰以吳軍大敗越軍而告終。
上述可見。越兵還沒過錢塘江,就被吳軍擊敗,夫椒之地望我們也只能在錢塘江以南求之。《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地傳》稱夫椒為夫山,夫山地望在“浙江(錢塘江)之上”去山陰縣三十里。故東漢賈達說:“夫椒,越地。”(《史記集解·吳太伯世家》)"。宋嘉泰《會稽志》卷十八引郡《國志》亦云:“越州椒山,隸會稽縣,春秋敗越於夫湫。湫、椒同。”今人楊伯峻先生在《左傳·哀公元年》“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條下注云:“賈達謂夫椒為越地,是也。杜注謂 ‘夫椒,吳郡吳縣西南大湖中椒山',不足信。椒山即今太湖之西洞庭山。距吳國都近,越縱敗於此,退路仍寬廣。且此非越伐吳,乃吳報越,戰地自不應在吳都近地。沈欽韓《地名補註》雲:‘《越絕·越地記》,“夫山者,勾踐絕糧困地,去山陰十五里,”此夫椒在越之證矣'。夫椒蓋在今紹興縣北。”我們認為這條解釋是較杜預之說可信。因此,我們認為《越絕書》中的“夫山”,即《左傳》所謂“夫椒”。
綜上所述,夫椒地望在越地似無問題,具體地望在今何處,尚有待考證;我們可以斷定夫椒地望不是江蘇太湖中之西洞庭山或無錫的馬跡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