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燈會(夫子廟燈會)

秦淮燈會

夫子廟燈會一般指本詞條

秦淮燈會是流傳於南京地區的民俗文化活動,又稱金陵燈會夫子廟燈會,主要集中在每年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每年持續50多天,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天下第一燈會”和“秦淮燈彩甲天下”的美譽,是中國唯一一個集燈展、燈會和燈市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型燈會,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民俗燈會。

秦淮燈會的歷史悠久,早在南朝時期,國都南京就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是中國最早的燈會。明初之後,秦淮河懸掛花燈的畫舫(俗稱“燈船”)也隨之蜚聲天下。歷史上的秦淮燈會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紀以後主要集中在夫子廟地區,如今已擴展到“十里秦淮”東側五里地段,核心區域包括夫子廟、瞻園白鷺洲公園吳敬梓故居江南貢院中華門老門東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中華路平江府路瞻園路、琶琵路一帶。

秦淮燈會通過扎燈、張燈、賞燈、玩燈、鬧燈等諸種形式寄託民眾的良好願望與生活追求,與此相輝映的其他民間文化藝術門類如南京剪紙、空竹、繩結、雕刻、皮影、獸舞、秧歌、踩高蹺等也隨之得到迅速發展,進而對中國其他地區的民間文化和民俗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

秦淮燈會無論是歷史意義、人文價值、經濟價值還是社會影響都非常大,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是歷代南京民眾延續和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間,長久以來,它已成為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本土和外來的文化藝術貫穿於燈會中,構成其藝術內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秦淮燈會
  • 地理標誌:南京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別名金陵燈會
  • 類別:民俗
  • 流行地區南京
  • 遺產編號:Ⅹ-50
  • 申報地區:南京市秦淮區
歷史沿革,地域分布,活動形式,主要活動,價值地位,歷史價值,人文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文化意義,民俗影響,歷屆主題,申報非遺,

歷史沿革

三國東吳時期的南京最先出現在歲時節慶、歡樂喜慶等重要場合張燈結彩的現象。如前方將士凱旋而歸,朝野官民都會聚集在都城內外,用香花燈燭營造氣氛,迎接他們的歸來或勞軍犒師。當時的織錦技術促進了江南絲織業的發展,為燈彩製作提供了技術基礎。
秦淮燈會秦淮燈會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伊始,國都南京城就曾舉辦過元宵燈會。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張燈結彩的景況,開始從深宮禁苑、宗教場所走向民間大眾,“燈火滿市井”的場景頗為壯觀。對此,梁簡文帝蕭綱、陳後主等都曾用生動的詩歌,描繪了南朝利用燈彩來增添節日氣氛的社會風尚。
東晉、南朝時期南京作為當時中國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達官貴族和豪門名士,每到元宵節,他們也效仿宮廷,張燈結彩。東晉詩人習鑿齒有詩《詩燈籠》描寫當時張燈的情形。
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間,紙張技術發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絲織品的大量套用,使得燈彩藝術迅速發展。
隋以來元宵節張燈結彩的習俗開始正式形成,元宵佳節張燈、觀燈等活動開始蔚然成風,唐朝魏徵的《隋書》中對南京張燈結彩的習俗有了詳細描述。
秦淮燈會
唐代開始元宵節燈會正式成為民間習俗,其規模也得到迅速發展。張燈時間由元宵一夜擴充到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三夜,並取消這期間的宵禁。唐代元宵觀燈時,男女老少紛紛夜遊,場面非常繁華。這時期南京秦淮河河畔也開始出現了專門以製作彩燈為生的民間藝人。
北宋時期,元宵節張燈時間增加了正月十七、正月十八累計五夜。其間還出現了在彩燈上書寫謎語的“燈謎”習俗。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用於祭祀孔子的至聖文宣王廟(今夫子廟)在南京建成,秦淮河河畔也成為覽勝佳地,夫子廟地區的燈會開始出現並迅速發展。
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以後,元宵節張燈時間又增加了正月十三總計六夜。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提倡燈節這一盛事,並將每年元宵節張燈時間延長至十夜,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秦淮燈會在這一時期進入到發展高潮,朱元璋每年都花費眾多人力、物力、財力,製作相當數量的彩燈,以吸引民眾參加規模宏大的元宵燈會。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元宵節,更是別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水燈。朱元璋還是一位製作燈謎的高手,由此促進了元宵燈會內容向更加豐富多彩的方向發展。
秦淮燈會秦淮燈會
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初,明成祖朱棣“賜百官上元節假十日”,並繼續張燈結彩,營造節日氣氛。三年後又下令在南京皇宮午門外,集能工巧匠籌辦燈會,精心扎制鰲山“萬歲”燈,並且與民同樂。以後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後,南京已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都繁會景物圖》等畫卷,形象描繪了焰火奪目的鰲山及老百姓觀看演出的熱鬧場景。明代後期《正德江寧縣誌》所描繪的燈節,更是繁華得讓人目不暇接。
自明代開始,秦淮河畔燈火之盛天下雙無,僅秦淮燈彩的品種就逐漸地發展到兩三百種之多。即使在端午節等其他一些節慶,張燈結彩景象也高潮迭現。而秦淮河畔流光溢彩、槳聲燈影、歌舞浪漫等繁華盛況,也引得歷代文人騷客、名士才子繾綣逗留,吟詠不絕:“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一園燈火從天降,萬片珊瑚駕海來”、“明燈初試九微懸,瑤館春歸不夜天”、“兩岸紅燈射碧波,一支蘭槳盪銀河”······從流傳下來的戲劇、小說以及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文藝作品中,窺見到當時秦淮及南京燈火盛況的社會畫卷。自此,每逢農曆新年,元宵前後,秦淮河畔處處張燈結彩、歌舞狂歡,一派歡樂祥和、繁榮熱鬧的節日景象,秦淮燈會享有“秦淮燈彩甲天下”之美譽,秦淮河懸掛花燈的畫舫(俗稱“燈船”)亦隨之蜚聲天下。
滿清入關後,這一地方習俗基本得到延續和發展,文學名著《紅樓夢》中就多次描寫元宵節的觀燈盛況。每年元宵節,夫子廟一帶人涌如潮,鑼鼓喧天,其燈火之盛比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中旬,清朝湘軍攻入南京,城市設施受到很大破壞,元宵鬧燈習俗受到很大衝擊。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曾國藩意欲恢復昔日繁華景象,便疏浚秦淮河,重建部分夫子廟建築,使燈會習俗再度恢復。當時的徽州商人制燈非常有名,稱為“徽州燈”,他們曾組織盛大的“提燈晚會”,甚為熱鬧。另外當時駐紮在南京的湘籍軍人所扎制的龍燈也很有名,豐富了燈彩的種類。
民國時期,當時的《首都志》中有記載:“燈市以笪橋、評事街、夫子廟等處為盛。”但由於國家長期內戰,燈會場面一度受到很大影響。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軍隊占領南京,戰火使得夫子廟古建築群遭到破壞,燈會風俗一度中斷。直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後,夫子廟地區才偶然有少量的花燈販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後,由於國共內戰,通貨膨脹嚴重,普通民眾無力再賞玩花燈,因此元宵節張燈、觀燈習俗幾近消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燈會風俗開始逐漸恢復。20世紀60年代,元宵節燈會的熱鬧程度已基本恢復。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包括花燈在內的民間藝術被劃為“四舊”,燈市和燈會被完全禁止。
1977年,夫子廟首次開放了燈市,這一傳統習俗又開始重新恢復原貌。
1984年,夫子廟古建築得到政府撥款修復,地區景觀也得到重新打造。
1985年,南京秦淮區政府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開始在夫子廟大成殿和明德堂由官方組織每年一屆的“金陵燈會”,恢復了歷史上每年一度的秦淮燈會。
秦淮燈會秦淮燈會
1984年,秦淮工藝燈彩協會成立,一些民間藝人開始製作結合現代技術的彩燈。
1988年,夫子廟尊經閣建立了燈彩藝術館,一些大型燈組開始陸續在金陵燈會上出現。
1996年,秦淮區被江蘇省文化廳首批命名為“江蘇省民間(燈彩)藝術之鄉”。
2000年,秦淮區憑藉秦淮燈會,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燈彩藝術之鄉”。
2005年2月,中國民間文藝第七屆“山花獎”(燈彩)評選活動中,秦淮燈彩作品“金雞吉祥”、“秦淮娃娃鬧春節”和“金雞報曉”,分別獲得金獎、銀獎和優秀獎。秦淮燈彩傳統作品“荷花燈”,被國家郵政總局選定為2006年春節特種紀念郵票,面向海內外公開發行,面向海內外公開發行,成為展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一張燙金名片。
2005年12月31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開始公示,以“歷史文化空間環境”類別申報的“南京秦淮燈會”名列其中。
2006年舉辦的第二十屆燈會,接待遊客量超過300萬人次,僅元宵節當天觀燈人流量就達45萬人次。
2006年5月20日,秦淮燈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中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秦淮區獲中國文聯命名的“中國燈彩之鄉”稱號。
2007年,“秦淮燈彩”被列為首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6年4月,“秦淮燈會”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前期籌備近期啟動。2016年底前將報選國家文化部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備選項目庫,最快兩年內向聯合國提出申報。

地域分布

歷史上的秦淮燈會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如建都於此的歷代王朝宮殿內外,以及夫子廟三山街竺橋評事街上新河等文化商貿繁華地帶。20世紀後基本上集中在夫子廟地區,現已擴展到"十里秦淮"東側五里風光帶上。核心區域主要包括夫子廟瞻園白鷺洲公園、王導謝安陳列館、吳敬梓故居陳列館、江南貢院陳列館、中華門瓮城展覽館、老門東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以及中華路、平江府路、瞻園路、琵琶路一帶。

活動形式

秦淮燈會主要表現為張燈結彩、盡情觀賞、歌舞狂歡等,是本土與外來文化長期滲融的獨具魅力的民俗文化現象。
秦淮燈彩秦淮燈彩
秦淮燈會以獨具風韻的形式內容客觀地表達了老百姓呼喚的淳樸心聲,也折射了人們在對火的原始體驗中而生髮出來的信仰習俗、文化意趣、審美理念,以及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血緣關係。
隨著工藝與時俱進不斷的變化,秦淮燈會由單一的傳統手工工藝發展為集手繪、剪紙、鏤空、光雕立體造型、卡通等工藝為一體;表現手法集形、色、聲、光、電、動等現代藝術,材質拓展到綢、娟、紗、環保PVC、LED、亞克力等。

主要活動

長期以來,元宵佳節在南京一直就是以燈為俗、用燈造景和借燈興舞的傳統歲時節日,也是每年四季中唯一的“狂歡節”。舉辦燈會之時,燈火輝煌。廣大民眾也會打破常規“家家走橋”,在富饒豐沃的自然與人文土壤上盡情地賞燈、玩燈和鬧燈,祈求豐衣足食、身體安康、愛情美滿和子嗣綿延,以各種民俗文化行為表達自己的身心愉悅和美好願望,燈彩構成了南京傳統習俗風尚中特有的文化景致。“老南京”有句俗話:“過年不到夫子廟觀燈,等於沒有過年;到夫子廟不買張燈,等於沒過好年。”
燈會現場直播燈會現場直播
秦淮燈會作為南京地區重要的民間文化內容,也是一種民間社火形式。燈會上還展示剪紙、空竹、繩結、雕刻、皮影等南京民間藝術,以及歌舞、曲藝、雜耍娛樂活動。廣大民眾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在秦淮燈會時通過扎燈、張燈、賞燈、玩燈、鬧燈等諸種形式不斷地營造出"萬星爛天衢,廣庭翻人潮"的美好意境,寄託自己的良好願望與生活追求。飽含節日儀式與習俗的秦淮燈會,始終延續著傳承節日文化、聯絡民族情感的重要作用,體現著當地民眾祈求五穀豐登、家庭和美的美好願望與精神追求。

價值地位

歷史價值

南京是六朝古都,長期以來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淮燈會作為一種重要民間文化和民俗活動,是歷代南京民眾觀照自然、客觀社會的情感產物。它從一個側面客觀地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南京地區的社會民俗文化活動的圖畫,對中國的其他地區的民間文化影響同樣也是很大的。
秦淮河夜色秦淮河夜色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親河,也是金陵古老文明的發祥地。千百年來,秦淮河畔的燈火盛衰始終與當地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某種程度上就是南京城市興衰榮枯的色彩符號。秦淮燈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南京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對研究南京地區歷史人文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人文價值

秦淮文化是古老的金陵文明的象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南京文化的代名詞,它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秦淮燈會則是秦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代南京民眾延續和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間。南京本土和外來的文化藝術貫穿於燈會中,構成其藝術內涵。就秦淮燈會中所展現內容來看,其中的諸類民間藝術基本上都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與中國的傳統哲學、民俗風情等密切相關,一些傳統倫理道德也蘊涵其中。
秦淮燈會作為南京地區重要的民間文化內容,也是一種民間社火形式。燈會上還是展示剪紙、空竹、繩結、雕刻、皮影等南京民間藝術,以及歌舞、曲藝、雜耍娛樂活動,這些民間文化藝術門類也隨之得到迅速發展。

藝術價值

從秦淮燈會形式和內容來看,大量南京本土的文化藝術貫穿其中,大大的豐富了秦淮燈會的藝術內涵和娛樂形式。在盡情表現和競賽技藝的過程,廣大藝人從信仰習俗、愛美心愿和對未來憧憬出發,憑藉直觀感覺來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他們既忠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結構造型等方面善於借鑑文學藝術中的誇張變形、對比呼應、抽象寫意、象徵借喻等表現技巧,突出形式與趣味的探求、傳統與現代的交接,講究豐滿渾厚、簡約誇張等藝術布局,進一步地強化了藝術的表現技法和製作手段。藝人們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堅持不懈地以形寫神,以情動人,以美冶人,進而提升了秦淮燈會的藝術水準。因此南京民間藝術從形式到內容,都不斷得到發展完善,也豐富了自身的人文內涵和藝術魅力。

社會價值

秦淮燈會的歷史悠久,經久不衰,“秦淮燈火甲天下”的聲名早已享譽海內外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國家陸續撥巨款建設夫子廟地區,不斷提升秦淮燈會的硬軟體環境,使之成為南京民間文化民俗活動的品牌。每到大年三十燈會開幕以後,夫子廟都年節和民俗味十足。
秦淮河夜色秦淮河夜色
夜晚市民和遊客遊覽夫子廟地區燈會,即便是雨雪天氣也擋不住人們觀燈的閒情雅興。整個春節、元宵節期間的觀眾往往達五、六百萬人次之多。秦淮燈會越來越顯示出無比的生命力,發揮了較好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為弘揚傳統民間民俗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文化意義

秦淮燈會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是歷代南京民眾延續和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間,它已成為秦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本土和外來的文化藝術貫穿於燈會中,構成其藝術內涵。每年的秦淮燈會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人,他們在領略秦淮燈會、感受金陵民間文化的同時,也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發展。
秦淮燈會在中國同類民俗(燈會)活動中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具備“人類代表作”和“優秀實踐”雙重屬性。無論是歷史意義、人文價值、經濟價值還是社會影響都非常巨大,作為南京地區的特色文化空間,它將進一步發揚光大,並傳承下去。

民俗影響

南京地區廣大民眾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天下太平,在秦淮燈會時通過扎燈、張燈賞燈玩燈、鬧燈等諸種形式,不斷地營造出“萬星爛天衢,廣庭翻人潮”的美好意境,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與生活追求。與此相輝映的其他民間文化藝術門類如南京剪紙、空竹、繩結、雕刻、皮影、獸舞、秧歌、踩高蹺等也隨之得到迅速發展,進而對中國其他地區的民間文化和民俗活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歷屆主題

近些年秦淮燈會的舉辦時間和主題
屆數
舉辦時間
主題
33
2019年1月28日(臘月二十三)至2月22日(正月十八)
華彩金陵春,幸福中國年
32
2018年2月16日(正月初一)至3月5日(正月十八)
燈耀古金陵,奮進新時代
31
2017年1月23日(臘月二十六)至2月14日(正月十八)
金雞迎盛世,花燈耀古城
30
2016年2月4日(臘月二十六)至2月25日(正月十八)
秦淮燈金陵春,老城南最南京
29
2015年2月11日(臘月二十三)至3月8日(正月十八)
秦淮燈,兩岸情
28
2014年1月26號(臘月二十六)到2月17號(正月十八)
青春激盪,百姓歡樂
27
2013年2月6日(臘月二十六)至2月27日(正月十八)
秦淮燈彩甲天下,百姓歡騰迎新春
26
2012年1月19日(臘月二十六)到2月9日(正月十八)
神龍躍兩岸,盛世共和諧
25
2011年1月31日(臘月二十八)至2月20日(正月十八)
天下文樞,智慧之光
24
2010年2月12日(臘月二十九)至3月3日(正月十八)
龍騰虎躍,蘇台同輝
23
2009年1月26日(正月初一)至2月12日(正月十八)
詩畫江南,風雅秦淮
22
2008年2月7日(正月初一)至2月24日(正月十八)
盛世燈彩,璀璨金陵
21
2007年2月18日(正月初一)至3月7日(正月十八)
燈彩秦淮,香溢金陵
20
2006年1月29日(正月初一)至2月15日(正月十八)
魅力的秦淮燈彩,迷人的槳聲燈影
19
2005年2月9日(正月初一)至2月26日(正月十八)
金雞高唱春到來,秦淮燈彩展新姿
18
2004年1月22日(正月初一)至2月8日(正月十八)
金猴祈福賀新春

申報非遺

2006年,秦淮燈會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為秦淮燈會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非遺名錄項目,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與條件。在江蘇省文化廳原非遺處處長馮錦文看來,秦淮燈會在申報時還具有多項有利條件,比如在全國同類民俗(燈會)活動中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具備“人類代表作”和“優秀實踐”雙重屬性;具有可參考的同類項目申報資料和經驗。此外在江蘇省文化廳與南京市政府簽訂的文化發展戰略合作協定中,還獲得了明確支持等。在進行“硬體”準備的同時,秦淮區新近還邀請30多名國內非遺保護、民俗研究等專家,為如何成功申遺出謀劃策。在南京市旅遊學會會長邢定康看來,申遺本身就是發現不足、不斷完善的過程。非遺項目不僅要保護好,更要傳承。邢定康建議,秦淮燈會可以與青少年教育相結合,比如通過一些互動活動,讓青少年自己動手製作秦淮燈彩。也可以通過觀賞秦淮燈會,來一場修學旅行,讓青少年在體驗之中感受秦淮燈會的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