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根據光伏產業的現狀和光伏產業對人才需求的特點編寫的,主要內容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原理、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生產製造工藝、太陽能光伏發電跟蹤及控制系統、太陽能光伏逆變系統、太陽能光伏儲能裝置、太陽能光伏發電能量轉換控制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設計、風能發電系統。本書內容通俗易懂,條理清楚,易於學生理解。
目錄
第1章 太陽能光伏發電原理 (1)
1.1 光生伏特效應 (1)
1.2 太陽能電池的物理模型及特性參數 (3)
1.2.1 太陽能電池的基本結構 (3)
1.2.2 太陽能電池的等效電路 (4)
1.2.3 太陽能電池的特性參數 (4)
1.3 太陽能電池的分類 (8)
1.3.1 單晶矽太陽能電池 (8)
1.3.2 多晶矽太陽能電池 (9)
1.3.3 非晶矽太陽能電池 (10)
習題 (11)
第2章 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生產製造工藝 (12)
2.1 太陽能電池生產製造工藝 (12)
2.1.1 矽材料的製備 (12)
2.1.2 太陽能電池的製造 (17)
2.2 太陽能組件生產工藝 (21)
2.2.1 太陽能電池組件類型 (21)
2.2.2 太陽能電池組件封裝工藝 (26)
2.3 太陽能電池的連線形式 (32)
習題 (34)
第3章 太陽能光伏發電跟蹤及控制系統 (35)
3.1 太陽和太陽能 (35)
3.1.1 地球的經度和緯度 (35)
3.1.2 太陽高度角和方位角 (36)
3.1.3 太陽能電池陣列的角度的設計 (39)
3.2 太陽自動跟蹤系統工作原理 (40)
3.2.1 太陽自動跟蹤系統 (40)
3.2.2 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MPPT (45)
3.3 基於西門子PLC的太陽自動跟蹤系統 (54)
3.3.1 S7-200系統概述 (54)
3.3.2 S7-200編程軟體STEP 7-Micro/WIN的使用 (59)
3.3.3 S7-200常用功能及編程簡介 (66)
3.3.4 基於S7-200 PLC的太陽自動跟蹤系統 (95)
習題 (104)
第4章 太陽能光伏逆變系統 (105)
4.1 逆變電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105)
4.2 電壓型逆變電路 (106)
4.3 PWM脈寬調製的基本原理 (108)
4.4 PWM逆變電路及其控制方法 (109)
4.5 三相逆變器 (111)
4.5.1 三相電壓源型逆變器 (111)
4.5.2 三相電流源型逆變器 (112)
習題 (113)
第5章 太陽能光伏儲能裝置 (114)
5.1 鉛酸蓄電池的分類 (115)
5.2 蓄電池的特性參數 (115)
5.3 蓄電池的基本特性 (118)
5.4 鉛酸蓄電池失效原因及修複方法 (122)
5.5 鉛酸蓄電池對環境的污染 (123)
5.6 其他新型電池 (123)
習題 (124)
第6章 太陽能光伏發電能量轉換控制系統 (125)
6.1 能量轉換控制系統 (125)
6.1.1 基本工作原理 (125)
6.1.2 太陽能控制器的分類 (126)
6.1.3 光伏控制器的功能 (126)
6.2 並聯型光伏控制器 (127)
6.3 串聯型光伏控制器 (127)
6.4 脈寬調製型光伏控制器 (128)
6.5 智慧型型控制器 (129)
6.6 最大功率跟蹤型控制器 (129)
6.6.1 太陽能電池的MPPT原理 (130)
6.6.2 太陽能電池最大功率點跟蹤方法 (131)
6.7 光伏控制器的性能與技術參數 (134)
習題 (135)
第7章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設計 (136)
7.1 太陽能光伏獨立發電系統設計原理 (136)
7.1.1 設計的基本原理 (137)
7.1.2 蓄電池設計方法 (138)
7.1.3 光伏組件方陣設計 (142)
7.1.4 蓄電池和光伏組件方陣設計的校核 (145)
7.1.5 獨立光伏發電系統負載的計算 (146)
7.2 太陽能光伏發電併網系統設計 (147)
7.2.1 併網發電的分類 (148)
7.2.2 併網逆變器的設計選型 (149)
7.2.3 匯流箱、交/直流配電櫃 (151)
7.3 太陽能光伏發電監控系統 (151)
習題 (153)
第8章 風能發電系統 (154)
8.1 風能概述 (154)
8.1.1 風能資源 (154)
8.1.2 風能的計算 (157)
8.1.3 風能的利用 (160)
8.2 風能發電系統 (162)
8.2.1 風能發電系統概述 (162)
8.2.2 風電機組 (165)
8.2.3 風能發電系統對環境的影響 (175)
8.3 風光互補發電系統 (176)
8.3.1 風光互補發電系統概述 (176)
8.3.2 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的原理、組成和配置 (178)
8.3.3 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的套用 (181)
習題 (183)
參考文獻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