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內部和太陽振動的非平衡統計理論研究》是依託陝西師範大學,由杜九林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陽內部和太陽振動的非平衡統計理論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杜九林
- 依託單位:陝西師範大學
- 支持經費:7(萬元)
- 研究期限:1996-01-01 至 1998-12-31
- 負責人職稱:副教授
- 申請代碼:A1503
- 批准號:19503002
《太陽內部和太陽振動的非平衡統計理論研究》是依託陝西師範大學,由杜九林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太陽內部和太陽振動的非平衡統計理論研究》是依託陝西師範大學,由杜九林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太陽內部是處於非平衡狀態的開放系統,本工作提出了描述其核反應系統的非平衡態統計理論和動力學理論,對太陽內部的...
但是,氣體動理論以分子為統計個體,需對分子的結構以及分子間的作用作出並無根據的猜測或假設,這是它進一步發展的根本困難和限制。研究方法 J.W. 吉布斯把整個系統作為統計的個體 ,提出研究大量系統構成的系綜在相宇中的分布,克服了氣體動理論的困難,建立了統計物理。在平衡態統計理論中,對於能量和粒子數固定的...
《納米等離激元與太陽電池中的非平衡物理過程耦合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王德亮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 納米表面等離激元(NSPP)及其物理效應,近10年來取得了巨大研究進展。利用其電場增強效應,可以探測單分子,解析度達到納米/亞納米水平。把金屬納米等離激元結構結合到具有連續物理過程的光電...
太陽能是太陽內部或者表面的黑子連續不斷的核聚變反應過程產生的能量。太陽能具有資源充足、長壽,分布廣泛、安全、清潔,技術可靠等優點。 由於太陽能可以轉換成多種其他形式的能量,因此套用範圍非常廣泛,在熱利用方面有太陽能溫室、物品乾燥和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等。 經過多年的開發,太陽能發電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太陽和許多恆星也具有磁場。60~70年代帕克的研究說明,地磁場起源的模式可能對其他天體也適用。據此,人們現在認為“自激發電機說”是解釋地磁成因的最有希望的理論。原理 地核內磁流體動力學的研究思路是導電流體和磁場的相互作用如何改變原始的磁場和運動狀態,這是“自激發電機說”的基礎。導電流體與磁場 在數學上...
在某些方面,原子類似一個極小的太陽系,只是太陽和行星之間的作用力是萬有引力,而原子核和電子間的作用力是電磁力。光子-內部結構模型圖 原子物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是由德布羅意、海森堡、薛丁格、狄里克萊等所創建的量子力學和量子電動力學。它們與經典力學和經典電動力學的主要區別是:物理量所能取的數值是不連續的...
米,此實驗開創了原子結構研究的先河。這個實驗推翻了J.J.湯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乾圓麵包模型,認為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聯繫在一起均勻連續分布於原子範圍,電子鑲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動,為建立現代原子核理論打下了基礎。實驗內容 實驗理論 直線運動的α 和β 粒子在碰到物質原子時,運動方向...
從60年代初第一艘載人飛船上天,到60年代末,是生物衛星和載人飛船的研究階段。載人航天的實現,使空間生命科學的研究從理論性探討進入實踐階段。為了保證人在空間的生命安全,進行了廣泛的生命科學研究,促進了空間醫學、空間生理學、空間心理學和空間醫學工程學的發展。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空間環境中的生命現象,除載人...
原子核的最新研究表明,原子核中的質子或中子可能由內外兩種平衡力構成的球型振動能量層。利用此原理可以利用不同大小的能量堆層構造出各種各樣比較穩定的原子核。詞條詳細介紹了中性原子模型、實心 帶電球模型、棗糕模型、土星模型、太陽系模型、波爾模型、有核模型以及查德威克模型。發現史 從英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
熵(shāng),熱力學中表征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用符號S表示,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發現簡史 克勞修斯(T.Clausius) 於1854年提出熵(entropie)的概念,我國物理學家胡剛復教授於1923年根據熱溫商之意首次把entropie譯為“熵”。A.Einstein曾把熵理論在科學中的地位概述為“熵理論對於整個科學來說是第一...
天文學家注意到水星軌道存在一個無法用牛頓理論解釋的偏心率:軌道近日點每世紀增加約 。最初,天文學家認為可能存在一個還沒有被發現的天體,例如比水星更靠近太陽的行星,但所有努力都無濟於事。1915 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展了廣義相對論,精確地解釋了水星軌道的進動。在廣義相對論中,時空曲率與物體運動相關。
19世紀的物理學家為了解釋J.C.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與牛頓力學中相對性原理的矛盾,曾假設空間充滿一種沒有質量且不流動的彈性介質“以太”(ether),電磁波被看成“以太”的振動。相對於“以太”靜止的參考系就代表絕對靜止的參考系。在此參考系中的電磁現象具有特殊性質,從而導致慣性坐標系對於描述電磁現象是不均等...
感覺統合術語是由ShrttinhyotC.S(1960)LashleyK.S(1960)提出的,並廣泛地套用於行為和腦神經科學的研究。AyresA.J根據對腦功能研究,1972年首先系統地提出了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Integration Theory)。她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做出反應。只有經過...
- **潮汐能**:是由於地球、月球和太陽之間的引力作用,導致海洋表面周期性漲落而產生的能量,在一些沿海地區,人們利用潮汐能進行發電。按能量是否可再生 -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斷再生、永續利用的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潮汐能等,這些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循環再生,...
熱傳導(又稱為導熱)是指當不同物體之間或同一物體內部存在溫度差時,就會通過物體內部分子、原子和電子的微觀振動、位移和相互碰撞而發生能量傳遞現象。不同相態的物質內部導熱的機理不盡相同。氣體內部的導熱主要是其內部分子做不規則熱運動是相互碰撞的結果;非導電固體中,在其晶格結構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動,將能量...
夏天雨後,在和太陽相對著的方向,常常會出現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我們又統稱彩虹。形成虹的原因就是下雨以後,天上懸浮著很多極小的水滴,太陽光沿著一定角度射入,這些小水滴就發生了色散,朝著小水滴看過去,就會出現彩色的虹。色彩一般為七彩色,從外至內分別為:赤、橙、黃、綠、藍、靛、紫。在中國,也常...
就是經絡學說的具體套用。如胃病,常循經遠取足三里穴;脅痛則取太沖等穴。中藥治療亦是通過經絡這一渠道,使藥達病所,以發揮其治療作用。如麻黃入肺、膀胱經,故能發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張潔古、李杲還根據經絡學說,創立了“引經報使藥”理論。如治頭痛,屬太陽經的用羌活;屬少陽經的用柴胡。
1666年義大利醫生兼物理學家波勒利(公元1608—1679)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說行星的運行需要有另一種力來平衡離心力,就像甩流星時石頭對繩子所施加的離心力那樣。他把這另外一種力稱之為重力,並推測這個重力的大小是與行星和太陽的距離有關,因為行星繞日是按橢圓軌道運行的,行星越接近太陽,就運行得越快,則...
從物理學中固體的能帶理論來看,非金屬固體具有價帶,禁帶和導帶,當在OR時,導帶全部完善,價帶全部被電子填滿,由於熱能作用或其它能量傳遞過程,價帶中電子得到一能量Eg,而被激發入導帶,這時在導帶中存在一個電子,在價帶留一孔穴,孔穴也可以導電,這樣雖末破壞原子排列的周期性,在由於孔穴和電子分別帶有正負電荷...
零勢能處可任意選擇,但在理論研究中,常取無限遠處的電勢能為0。取無窮遠為電勢零:①正電荷產生的電場中Φ>0,遠離場源電荷Φ↓:移動正檢驗電荷W>0,Ep↓ 移動負檢驗電荷W ②負電荷產生的電場中Φ 移動負檢驗電荷W>0,Ep↓。附:1. 只在電場力作用下:(1)電場力做正功,電勢能減少,動能增加。即:...
另一種理論是把分子看成一個靜電平衡體系:電子和原子核的引力傾向於最大,電子間的斥力傾向於最小,各原子核和相鄰原子中電子的引力也是很重要的。為了使負電中心的斥力減至最小,體系儘可能對稱的排列,所以當體系有2個電子對時,它們呈線型排列(180°);有3個電子對時呈三角平面排列,鍵角120°。分子的鍵 ...
P.伐里農發展了古希臘靜力學的幾何學觀點,提出力矩的概念和計算方法(1687)並用以研究剛體平衡問題。力系的簡化和平衡的系統理論,即靜力學的體系的建立則是L.潘索在《靜力學原理》(1803)一書中完成的。書中提出力偶的概念並闡明它的性質,對長期得不到解決的羅貝瓦爾的天秤平衡問題作出解答。在運動學方面,在...
對大自然客觀形成規律,按現代東方和西方文化科技綜合古今中外的哲學理論,將科學的觀點統一起來,歸納為物質與精神的宇宙觀和合體——全效應宇觀、巨觀、微觀。宇宙萬物有陰陽之分,有對立統一、陰陽平衡、和諧才能存在或成立,相互依存通達和前進,體現了各個層統一結構後形成合力。合則歸一的全效應變化。它的主體精神...
在十九世紀初,通過對太陽輻射的觀察,發現了紅外線。隨後,出現多種測量熱輻射能量的儀器,開始對熱輻射進行定量的研究。十九世紀下半葉,西歐的鋼鐵、化工等重工業有很大的發展。很多高溫輻射現象引起實驗物理與理論物理界的注意,出現了比較精密的測量熱輻射與高溫的儀器,為熱輻射的實驗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同時...
來自融能周轉理論結構下的一個解釋為:火會發光、溫度高、釋能量和發生化學反應。通常要有著火點,之後產物大部分通常被冷卻掉。舉個例子:氧氣和氫氣。它們是氣體,所以分子平衡界線範圍比較寬,由強正電場實現分子斥力。當給它們一個著火點,給予傳遞大量正電場和吸走大量負電場於一部分氫氣氧氣。這部分氣體正電場變...
1948年,威廉·肖克利的論文《半導體中的P-N結和P-N結型電晶體的理論》發表于貝爾實驗室內部刊物。肖克利在1950年出版的《半導體中的電子和空穴》中詳盡地討論了結型電晶體的原理,與約翰·巴丁、沃爾特·布喇頓共同發明的點接觸型電晶體所採用的不同的理論。製造工藝 PN結是構成各種半導體器件的基礎。製造PN結的方法...
④ 發展了一種非平衡的統計理論,這種理論認為裂變過程是由於形變運動與粒子自由度耦合,沿勢能曲面所做的半無規的遷徙運動。核的形變幾率的變化由輸運方程所決定,這種理論的計算難度很大,尚無可靠的定量結果。總之,如何從理論上有效地處理這種大形變的集體運動,是一個尚待進一步探討的課題。研究意義 對裂變現象的...
根據大角散射的數據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徑上限為10-14米[1],此實驗開創了原子結構研究的先河。這個實驗推翻了J.J.湯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乾圓麵包模型,認為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聯繫在一起均勻連續分布於原子範圍,電子鑲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動,為建立現代原子核理論打下了基礎。實驗結果表明,...
尼古拉·哥白尼於1543年發表著作《天體運行論》,主張地球(與處於其表面的所有物體)從未停止不動,而是持續地繞著太陽做公轉。面對這嶄新的理論,亞里士多德式的地心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此絕對地固定不動——顯得漏洞百出、難以招架。在發表著作之前,哥白尼為了證實自己的理論,早已於1530年就完成了觀測行星...
由於高空物理過程與化學過程的相互聯繫與制約,高層大氣化學的研究日益顯得重要,因而逐漸形成為一個獨立的分支學科。火箭和人造衛星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實驗室測量與理論計算的改進,使高層大氣化學研究進入了迅速發展的新階段。反應能源 太陽光是使高層大氣成分光解的主要能源。太陽短波輻射照射地球大氣,大氣分子吸收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