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行鐵壁
- 作者:王迎春、楊力舟
- 創作時間:1984年
- 規格:橫200厘米,縱200厘米
- 材質:紙本
- 現收藏地:中國美術館
- 畫作類型:水墨設色畫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形象,技法,作品評價,作品影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太行鐵壁》共描繪了52位軍民男女,其中既有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將領,如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左權等,又有諸多無名將士和普通民眾。中心部位是朱德、彭德懷、鄧小平等八路軍的代表形象。周圍有雄赳赳的民兵代表,其中有不少是回民,女民兵們代表在畫面的左下角。還有根據地的抗日民眾,有抱著幼兒的老人,也有“子弟兵的母親”,有支前的模範代表,也有後方站崗放哨的女青年和兒童團員。
創作背景
20世紀70年代,兩位作者就孕育著以太行山八路軍抗擊日寇為主題的歷史畫。
1975年11月,兩位作者第一次到山西武鄉縣體驗生活。那時,真正的歷史已被踐踏和篡改,是非全然顛倒,連革命遺址亦無人管理,殘破不堪。對於當年鏖戰浴血於前線的老帥老將隻字不提。朱德、彭德懷、鄧小平、劉伯承等同志的舊居,有的倒塌,有的被拆除……作者在調查訪間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感人至深的真實史料與形象素材,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社會風氣的壓力下,不得不抑制住感情的激動和憤懣,把創作的種子深深地埋藏在自己的心底。
1984年,祖國大地上陰霾驅散,迎來了思想解放與文藝的春天。兩位作者第3次訪問了太行山革命老區之後,創作了國畫《太行鐵壁》。
藝術鑑賞
構圖
《太行鐵壁》採用的是一種新型紀念碑式的構圖,依山就勢將人物縱向排列成錯落有致的數行,橫向間又彼此相互關聯,遙相呼應。
形象
畫面中心刻畫的是十大元帥之首朱德總司令的正面半身像,他頭戴八路軍軍帽,身穿八路軍軍裝,衣服邊緣施以轉折較為明確的濃重墨線,其他部分則用淡墨略加皴擦,使其形體於挺括之間盡顯質樸、平實的風格特徵。站立於朱德身前的是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三位將領,他們均略側向左前方,尤其是鄧小平,左側面部的1/3皆隱於背景色中,幾乎看不出具體表情,但從其緊閉的雙唇和左手插於褲袋中的悠然姿態,可見其內心的堅定和強大。在所有人物中,只有彭德懷的腳下刻畫出一塊類似台座的石頭,表明了繪製者意欲突出彭大元帥不朽功績的心理。《太行鐵壁》中,彭總挺然直立於石座上的偉岸身姿,是藝術家用畫筆作為武器,對當代政治歷史人物做出的獨特評價。
技法
《太行鐵壁》用充滿激情的筆墨,刻畫出太行山軍民的抗戰風骨。畫面人物若隱若現,有的清晰,清晰到可見其紅潤的面頰,眼中的笑意;有的模糊,模糊到幾與皴擦後的山岩混為一體,除了頭部較為清晰之外,胸膛和手臂、腿部皆隱於岩間,似乎太行山千絲萬縷的紋路褶皺,已成為太行軍民的天然軀體。在對這些人物進行刻畫的時候,王迎春、楊力舟特別關注到山勢的形狀,他們通過勾畫若干豎長傾斜需要向上方仰視的山體,“用焦墨、濃墨、淡墨,在黑白、乾濕、疏密、濃淡的變化中,形成總體的節奏與韻律”。在畫面的黑白對比中,峭壁與略施淡彩的人物和諧統一。而中鋒、側鋒、斧劈等方硬的筆觸,也為觀者帶來強烈的審美旨趣和視覺衝擊力,營造出宏大的水墨寫意氣勢,塑造出“領袖和人民共同抗日的歷史豐碑”。
作品評價
現代畫家葉淺予:“我很喜歡《太行鐵壁》那幅畫,這一幅大構圖,塑造了一群八路軍戰士的形象,其中包括幾位指揮保衛太行的革命領袖。他們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又像是太行山上塊塊堅硬的岩石;他們是保衛太行山的銅牆鐵壁,可又像雕刻在太行岩壁上的一個個山神。這種巧妙的處理方法,通過形象思維的啟示,不僅把人引到當年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去,而且還能把人引到燕趙悲歌的歷史情境中去。此畫用筆蒼勁有力,運用宋人山水的大斧劈皴,把人和山融成一體,這是中國畫講究筆墨的特殊效果。”
現代畫家陸賢能:《太行鐵壁》在表現方法上,融西法造型經驗於中國畫傳統的筆墨之中,化現代構成理念於章法結構層面,以強烈的縱向氣勢,暈托形象的頭部和肩線,使形象更加鮮明、魁偉、莊嚴,以浮雕的層次組織方法和版畫般虛實相扶、黑白映襯手段,使筆線巧妙地退隱,讓形體間相互襯托,因而保證了由眾多人物組成的複雜場景得以形成富有節奏韻律的整體畫面。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1984年,《太行鐵壁》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金獎。
重要展覽
2020年7月1日,該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崇高的信仰——中國美術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美術作品展”中展出。
作者簡介
楊力舟,又名王海林,1942年出生於山西省臨猗縣。國家一級美術師,從事油畫、中國畫的創作,同時擅長書法。出版有《楊力舟畫集》《王迎春・楊力舟畫集》《楊力舟速寫》等。
王迎春,1942年3月生,山西太原人。出版有《王迎春速寫》《王迎春畫集》《王迎春畫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