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威懾

太空威懾

太空威懾(Space deterrence),一種威懾方式。指通過發展和使用以太空為基地的空間技術兵器和軍事太空飛行器,使太空空間軍事化,並利用太空空間來達成軍事威懾目的的一種威懾形式。

太空威懾是現代空間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把傳統的威懾推向了一個更新更高的領域。太空威懾的形成,有可能使以核武器為後盾的核威懾失去應有的效用。因此,一些國家競相發展太空技術,加速了太空空間的軍事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空威懾
  • 外文名:Space deterrence
  • 所屬領域:現代空間技術
  • 所屬行業:軍事
釋義,出處,事例,

釋義

主要方式
世界航天大國進行太空威懾的主要方式有:
①積極開展太空技術研究,加快航天力量建設步伐。如研製和發射新型太空飛行器,進行新型飛彈的發射試驗。
②加快太空武器裝備,尤其是進攻性太空戰武器裝備的研究與部署。
③組建太空戰部隊。如美國空軍航天作戰中心、第14航空隊等,俄聯邦太空飛行器發射和測控部隊、飛彈太空防禦部隊等。
④開展太空戰演習。
主要特點
太空威懾的主要特點是:
①全方位性。太空威懾的範圍和效力可輻射到地球上幾乎每一個角落。同時,還威懾敵國在外層空間部署的軍事力量。不僅具有全球性,還具有全空間性。
②一體性。太空威懾以陸基、海基、空基和天基軍事力量的一體化,軍用與民用一體化,進攻與防禦一體化的整體力量為基礎。一體化程度越高,威懾能力越強。
③綜合性。太空力量的建設,是國家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實力的綜合體現。只有不斷提高國家經濟實力和科技的整體水平,才能為有效的太空威懾戰略創造良好的條件。
戰略建議
太空威懾作為國家軍事力量運用的一種方式,服務於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利益。必須從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的角度,制定和運用太空威懾戰略。

出處

1983年美國里根政府提出“戰略防禦倡議”計畫(SDI),是美國系統的太空威懾戰略形成的基礎。1999年7月,美國國防部頒發的國防部航天政策,明確地提出了空間威懾作用的理論,表明其太空威懾思想與政策趨於完善。蘇聯早在美國“星球大戰”計畫提出之前就在研製開發空間防禦與進攻武器系統。

事例

從1957年10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迄今,世界各國發射的5000多顆衛星中,有2/3直接或間接用於軍事目的。空間技術的發展,為太空威懾力量的建設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20世紀90年代,柯林頓政府的國家飛彈防禦計畫(NMD)和戰區飛彈防禦計畫(TMD),標誌著美國太空威懾戰略開始進入實際運作階段。2001年,俄羅斯建成一支具有強大威懾力的新型部隊――太空兵。俄羅斯提出的現實遏制戰略中,重要內容就是強調發揮航天力量的有效威懾作用。俄羅斯航天力量的改組和調整以及隨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表現出將通過強化和完善航天力量的作戰能力,增強實戰能力,實現威懾的目的,回擊美國的國家飛彈防禦計畫,確保國家安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