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城(太空城市)

太空城(人類移居太空的城市)

太空城市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空城,人類移居外太空的夢想。在茫茫太空中,有一座座“高樓大廈”在日夜不停地運行著,數萬、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地球人在裡邊工作生活著。這個龐然大物里工作生活所需要的物品一應俱全,環境幽雅,綠樹茵茵,小橋流水,蛙鳴鳥叫……簡直是一個世外桃源。這就是未來的太空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空城
  • 外文名:space city
  • 目的:使人類能夠定居太空
  • 阿拉伯語: مدينة الفضاء  
源由探索,方案設計,未來構想,移居外星球,設計,

源由探索

地球人口的急劇增長,導致了城市的快速擴張,耕地減少,城市污染嚴重,而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建立太空城市,到太空中去生活和工作,有望在21世紀變成現實。到那時,你也許將會有幸成為太空城裡的新公民,到太空世界里去生活和工作。
構想中的一種太空城外形構想中的一種太空城外形
人類建造太空城的探索。很早以來,人們就有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建造太空城的構想。1926年,人類航天技術的鼻祖齊奧爾科夫斯基就構想在將來的某一天,人類將在地球周圍的宇宙空間建立居民點。他構想太空中的失重環境可以用自旋產生人工重力,可以通過人工控制的方法使室內的溫度濕度達到適合於植物生長,用溫室種植植物。他大膽地預言:“選擇收穫量最大的農作物,在最佳的生長條件下,空間農場的每寸地方都可能充裕地養活宇宙移民。”
也許你會問,太空城不就是空間站嗎?其實,科學家們構想的太空城與空間站是不一樣的,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太空城作為宇宙移民點,它應該是自給自足的,而首先是食物的自給自足。而目前空間站上的生活品都是從地面上運去的。
為了摸索將來建造太空城後,在城裡種植的可能性,多年來,前蘇聯在“禮炮”號和“和平”號空間站,多次進行了植物栽培和糧合作物生產的長期實驗,從培植小球藻等藻類實驗到各種花卉、蔬菜和糧食作物,讓這些植物在太空中經歷了從播種到收穫的全過程,這些實驗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已經培育了上百種植物,各種植物已經歷從播種、發芽、開花到結種的全部生長過程,還在空間站里成功地種植了小麥等糧食作物。
1991年,美國曾實施了“生物圈二號”計畫。這個計畫是在地面營造一個準太空環境,選派8名男女研究人員,調集大約3800種動植物,一起被封閉在由玻璃、鋼材搭建的建築物內,形成一個密閉式的生態系統,模擬人在太空長期自給自足的生活。但遺憾的是實驗的結果沒有想像的那樣完美,由於建築物內的二氧化碳沒有辦法處理,最後,試驗以失敗而告終。現在美國有關部門又對試驗重新作了調整。繼美國之後,雄心勃勃的日本正在執行“生物圈J”計畫,對太空的自給自足的生活進行探索。
此外,由於美國沒有空間站,這些試驗只能在太空梭上進行,而太空梭每次的飛行時間不長,大大影響了試驗項目的開展和效果,因此美國醞釀建造太空植物園和太空農場,植物園直徑約4.2米,長3.7米,自動控制系統能提供植物所需的水、肥料、陽光和保證溫度等條件。管理、收穫、加工、廢物處理,均由機器人負責。如果發生故障,機器人就向空間站及時報告,空間站上的航天員即進入植物園進行修理。

方案設計

意義
建造可供人們長期生活工作的太空城,既是人類的夢想,又是空間技術發展的必然,特別對於進行太空移民和深空探索,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傘架子式的太空城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教授奧尼爾博士對建造太空城已經研究很長時間了。1977年,他出版了《宇宙移民島》一書,提出了三種宇宙島設計方案,其中的“奧尼爾三號島”是一種傘形結構的太空城。它像張開的傘,傘把是兩個巨大的圓筒,這個傘特別大,光傘把就有6500米粗,長3200米。在這個大圓筒里,可以居住100多萬人。兩個傘把用傳動帶連到一起,每分鐘以一轉的速度旋轉,從而產生人造動力。傘把的四周是玻璃窗,窗外用擋板遮擋著,蓋板內鑲著大玻璃,和上蓋板裡邊就是黑夜,打開蓋板,到裡邊,裡邊就是白天了。
土魯斯太空城土魯斯太空城
圓筒裡邊是真正的城市。有山丘、樹木、花草、河流,有體育場、電影院、大酒店,還有機場、車站和碼頭。太空城裡的居民外出辦事,可以像在地球一樣,或乘船、或乘公共汽車、或乘飛機,或者乾脆把手一揮,打的走,非常方便。尤其稱奇的是,這座太空城還可以進行人工降雨區,有晴天,陰天,雨天和冷暖的變化。科學家把傘架子邊緣設計成農業艙室,在農業艙室里,通過溫度控制,可以在不同的艙室分別製造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季節來呢。因此,農業艙室糧食作物鬱鬱蔥蔥,瓜果蔬菜一應俱全,由於溫度、濕度適宜,在那裡,奶牛成群,豬羊滿圈,小鳥歡唱,有益的昆蟲飛翔。整個一個天上人間。生活在太空城裡的公民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鮮的蔬菜、瓜果和糧食。
由於太空城裡的環境十分優越,因此呼吸的也都是新鮮空氣,再也不必擔心在地球城市中的空氣污染了。優越的環境加上採取先進的栽培方法,在那裡吃的也都是綠色食品。在這樣的城市裡生活和工作,不知比地面要好多少倍呢。
圓環型的太空城
這樣的太空城就象一個大輪胎,輪胎的直徑為1800米,僅大圓環的直徑就有130米,裡邊可供1萬人長久居住。圓環以每分鐘1轉的速度自轉,產生重力環境。
為了使圓環里能享受到充足的陽光,在圓環的上方安裝了一面巨大的鏡子,將太陽光折射到圓環中央的鏡子上,然後由它折射到圓環的百葉窗上,百葉張開,陽光進入,裡面為白天;百葉閉合,裡面為黑夜。在圓環的中軸上,靠近圓環的一端是太空港,設計了許多對接裝置,接送來往人員,向太空城裡運輸貨物和向地球運輸太空垃圾和產品的宇宙飛船在這裡停靠。同時可以接待好多艘飛船來訪。另一端就是太空工廠和太陽能發電站了。中軸有6根輻射管通道與居民區相連,人們可乘100多米的電梯,通過輻射管道進入中軸,再沿著中軸去工廠上班。
在這個大圓環裡面,按著不同用途分成若干個艙段,每個艙段既是一個區域。有居民區、學校、醫院、飯店、旅店、農場、肉類加工廠、太空工廠等等。儘管在太空城裡生活的人們都很文明,但是,必要的管理工作還是需要的。因此,還是要設立如居委會、警察局類似的機構。
走進工廠,你會看到偌大的工廠里幾乎看不見工人,全部是計算機控制,也沒有噪聲和污染。走進農場你會看到一台台不冒黑煙的現代化機械在不停地工作,身穿白大褂的農場工人坐在電腦前,用電腦控制著這些機械工作。在明媚的春光下,青椒、茄子、豆角、西紅柿張著笑臉,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在春風下搖拽。這些無憂無慮的小生命們,已經忘記了地球。
“向日葵”城
1975年,美國有一位科學家曾經提出了一個叫“向日葵”城的太空城方案,顧名思義,這座太空城的樣式有點像向日葵,主體是一個直徑達450米的圓筒,以每分鐘2轉的速度自轉,這樣可以產生像地面一樣的重力,人在上面生活工作像在地面上一樣。周圍配備圓錐型反射鏡反射陽光,最外邊是農業區,最上面是聚光鏡,靠這面鏡子聚集的陽光發電為城內提供電能。“向日葵”城可居住1萬人。
太空花園
美國太空總署為配合星際探險計畫的開展,與波音公司合作研製了一種名為“愉快花園”的適應性太空艙。這個太空艙實際上是一個保持受控狀態的生命維持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將種植各種花卉,果樹和糧食作物,既為太空人提供良好的環境,又為他們提供食品和水果。整個花園裡產生的二氧化碳將由小球藻系統來排除和製造氧氣,保持新鮮空氣。太空花園還專門設立了“運動區”,供到這裡旅遊參觀的客人進行太空運動,運動區的引力相對較弱。
太空集體農莊
為了為實現太空移民和長期載人航天作準備,目前,美、日和西歐在21世紀的太空計畫中,將植物在密閉的太空艙內進行長期生長試驗作為重點研究項目。為此,設計太空集體農莊的工作已經開始進行。
目前,科學家的構想是把太空集體農莊建成球冠狀。利用其外面可以轉動的反射鏡調節室內溫度,通過人工努力,為植物營造一個像地球上一樣的生長環境。科學家們通過對從月球上取回的土樣成分進行化驗分析認為,月球土本身不能種莊稼,但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成為在太空農場裡種植莊稼等植物的土壤,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土壤還可以提取氧氣和合成水分,這樣就可以解決農場工作人員的生活用水問題了。
太空農場種植的莊稼、水果,不用灑農藥,因此,是地道的綠色食品。未來的太空農場將全部實現機械化,工人在室內按電鈕就可以對農場進行管理了。
太空城的方案還有許多。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太空城建造正式開始的時候,還會有更多、更好、更為科學的方案問世,屆時,一座座太空城將呈現在人們面前,期待著人們的光臨。

未來構想

據未來城市網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奧尼爾在他的《高邊疆:人類的太空城》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名為“三號島”的太空城,並構想未來人們可在這種太空城中居住生活。
圓筒形的太空城以中軸為旋轉軸,每分鐘自轉一周,通過旋轉產生重力
這所未來太空城是一座圓筒形的城市,長32公里,直徑6.4公里,裡面的居住面積為1300平方公里,可容納1000萬人生活。從城市的一頭走到另一頭,得花六七個小時。它是全封閉的,生活環境和地球完全一樣。太空城裡具有跟地球相同的重力作用,要不然生活在那裡的人和物都會因為失重飄蕩在空中,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了。
斥資130億馬元馬來西亞計畫打造“太空城”斥資130億馬元馬來西亞計畫打造“太空城”
怎樣才能產生重力呢?旋轉。這個圓筒形的太空城市,以中軸為旋轉軸,每分鐘自轉一周,使得圓筒內壁產生一股離心力,正好跟地球表面的重力相等。圓筒的內壁正好是城市的地面。因此,生活在太空城的人,站在此地面上,跟站在地球的地面上的感覺是大同小異的。只是在太空城裡,無論站在哪兒,你的頭頂都正好正對這圓筒的中軸線
太空城被分成三個居住區和三個天窗區,這將讓太空城晝夜分明
為了使大圓筒內有充足的陽光,科學家構想將大圓筒的壁分成六大區域:三個居住區和三個天窗區。居住區和天窗區交錯排列,一個居住區和一個天窗區相對。
天窗區由巨大的玻璃構成,在天窗區的外面還安裝有三塊巨大的平面反射鏡。鏡子是由電腦控制的,按照一定的規定轉動,將照射到它上面的太陽光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到太空城裡去。反射鏡隨同大圓筒一起旋轉,通過調節反射鏡的反射角度和天窗玻璃的色調,太空城的居民不僅能看到蔚藍色的“天空”,還能觀賞到日出和日落。
太空城中山清水秀,沒有灰土的公路上賓士著無噪音、無廢氣的汽車,生活環境比地球還好
1000萬人生活在一個大圓筒內會不會感到很擁擠?當然不會。因為1300平方公里的居住面積相當於半個瑞士那么大。太空城劃分成行政區、住宅區、文化區和商業區,最大的是遊覽區。遊覽區裡有蜿蜒起伏的青山,有潺潺不斷的綠水;花草遍地,果樹成林。沒有灰土的公路上賓士著沒有噪音、不排放廢氣的車,環境比地球強太多了!
想像得到嗎?天空中朵朵白雲,河面上點點白帆,樹林裡百鳥齊鳴,草原上鹿兔嬉戲。此外,這裡還有一個特別景致———人可以透過天空中的浮雲,能隱隱約約看到頭頂上的“地面”,那裡的山峰、樹木、房屋和行人都是頭朝下倒立著的。
太空城造有大型超市、劇院、電影院、音樂廳、醫院、圖書館、體育館和夜總會等。總之,太空居民可以享受到地球居民所能享受到的一切,但沒有住房擁擠、空氣污染、交通阻塞、水資源匱乏和暴力事件等當今社會所遭受到的“人為災難”。
整個太空城是一個巨大的密閉生態循環系統,可以解決空氣和水的循環供應問題。輻射防護則可由居室的金屬結構外殼解決。
太空城像地球一樣,是一個自我封閉的生態系統,生活用品完全自給自足
太空城裡,人們自己種植糧食和蔬菜,飼養牲畜,開設工廠,空氣和廢水都回收處理,循環使用。太空城像地球一樣,是一個自我封閉的生態系統,唯一的依靠就是太陽。
太空城擁有一批工廠,有重工業、輕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區。重工業有鋼鐵、水泥、玻璃、火箭燃料和各種化工等。工業原料可以來自月球和一些小行星。如將月球和小行星上運來的礦石進行冶煉和加工,即可生產鋼材、水泥、火箭燃料和化工產品。輕工業有紡織、食品和各種家用電器等。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是一些精密儀器、信息技術和通信設備。
由於工廠排除的廢水和廢氣會污染環境,所以工廠區都設在圓筒的兩端,遠離生活區,並且與生活區隔絕。圓筒的中軸部分沒有離心力,是一個失重的區域,這裡的工廠正好可以利用失重的特殊條件生產出在地球無法生產的東西。比如冶煉那些很難熔化的金屬,提煉非常純淨的大塊晶體,加工滾圓滾圓的鋼珠,製造輕得能浮在水面的泡沫鋼,細得用放大鏡才能看得到的金屬絲,薄得透明的金屬膜等等。
圓筒的頂部還有一大圈茶杯模樣的結構。那是什麼呢?那是自動化農場。種在這裡的莊稼一年可以收穫四五次,產量比地球高好幾倍;牲畜和家禽也可能由於失重能長得比地球的大。農場裡一年四季瓜果不斷,魚蝦常有,還提供新鮮的蔬菜、水果、雞、鴨、魚、肉、蛋和奶,農產品自給自足完全沒有問題。
專家們估計,為解決1000萬人口的吃飯問題,農業區只需要400平方公里的有效耕種面積,相當於每人占有耕地40平方米。為了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還需要大力發展新型的太空耕作技術。
太空城裡還有設備完善的科學站和天文台。從這裡考察地球,可以看到地球的全貌,可以全面地研究地球上的農業、地質、天文、氣象、土壤、地震、環境污染等問題。宇宙空間沒有雲霧雨雪,沒有大氣,太陽和星星發出的光線和無線電波不會被吸收和反射,是進行天文觀察和研究的最好場所。圓筒的頂部還有一個空間碼頭,從地球或其他太空城來的飛船可以在這裡停靠。
在建太空城之前,應該先開發月球,利用月球上的資源建造太空城
那么好的太空城,是怎樣建成的?很費勁。起碼得幾百萬噸建築材料。這么多的材料最好不用從地球運來,從月球或者地球附近的小行星上就地取材更加合算。
科學家分析了月球岩石標本之後,發現月球岩石中含有豐富的鋁、鐵、鈦、矽、氧等元素。太空城的建築材料有95%可以從月球找到。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多了,物體脫離地球得達到11200米/秒,而脫離月球只需要2400米/秒就行了,把同樣重的材料送到太空,從月球出發比從地球出發省95%的能量。
在建太空城之前,應該先開發月球,利用月球上的資源建造太空城。科學家估計,只要派150個人上月球,每年可以開採100多萬噸礦石。將礦石用磁發射裝置拋射到空間冶煉廠,利用太陽能加熱、冶煉、加工成鋁材、玻璃等等各種建築材料和構件,然後派出一批民工,主要是太空機器人,到軌道上去進行無與倫比的高空作業,裝配建造太空城市。

移居外星球

移居外星球要過三關:可選星系有五個
移民外星是出路
移居外星球,是人類一個長久的夢想。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日前在接受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科普利獎章時表示,人類必須移民其他星球以擺脫滅亡命運。霍金認為,只要人類被困在一個獨一無二的行星上,人類的長期生存就處在危險中。小行星撞擊地球和核戰爭等威脅遲早會將我們消滅殆盡。但如果我們向太空擴展並建立自給自足的聚居地,我們的未來應該是安全的。太陽系沒有一個類似於地球的地方,因此我們必須尋找另外一顆星球,並採用更先進的太空火箭幫助人類移居到適宜生存的星球上。這已經是他半年內第二次發出類似驚人之語了。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格里芬也曾表示,從歷史來看,單獨一顆行星上的物種是不可能永久生存下來的。“我們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平均每3000萬年,地球物種就會遭遇大規模毀滅;有一天我們一定會移民外星,但我不知道那一天會是什麼時候”。
移居目的地有四大標準
移民外星有哪些困難需要克服,何時才能實現呢?
移民外星第一關:往哪裡移。20世紀初,曾有人認為 火星和金星可能是不錯的選擇,但NASA很快發現,環繞太陽的其他行星都不適合我們生存。一個在金星表面的人將不得不在足以將鉛熔化的溫度下生活。至於火星,由於它的大氣壓力過低,在上面生活就像住在兩倍於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上。
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天文學家瑪格麗特·特恩巴爾博士總結出“最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系”的四大標準:1、至少存在30億年,這樣才足以形成行星並發展出複雜生命體;2、中心恆星體積不能超過太陽的1.5倍,否則難以產生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3、應有足夠多的鐵元素,才能形成類地行星;4、中心恆星應處於既非紅巨星、也非白矮星的發展階段,這樣周圍行星上的複雜生命體才有足夠長的生存時間。按照這一標準,他推斷在宇宙中有5個符合標準的星系:一是距離地球26光年的獵犬座BetaCVn;二是距離地球42光年的HD10307;三是金屬元素含量約為太陽一半的HD211415;四是天蠍座Sco18;五是飛馬座51。
第二關:人類如何才能到達這些星球?據計算,離地球最近的半人馬座α星大約有4.23光年遠,如果按照 太空梭現在的速度,需要15.8萬年才能到達。這就需要製造出和光速一樣快的交通工具才行。美國科幻電影《星際旅行》中就設定了這樣一個背景:21世紀中期,工程師科柯倫發明了可以超光速旅行的“曲翹發動機”。由於“曲翹技術”是進入銀河文明大家庭的門檻,人類遂被接納入星際聯邦,文明程度踏上了一個新台階。而現實中,科學家正在向這一目標邁進。據《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美國空軍和NASA目前正在秘密研究一種“超空間發動機”。據稱,科學家有望在5年內製造出“超空間發動機”的樣機並進行測試。一旦證明“超空間發動機”可行,那么由地球前往火星只需3小時,由地球前往距離11光年的星球只需80天。也有科學家預測,真正能製造出適合的宇宙飛船並啟程飛往目的地星球的時間是26世紀,而預計抵達時間將是公元12500年。
第三關:到達星球後,如何解決人類的生命保障問題。美俄等國已在空間站上培育了豌豆、小麥、玉米、稻穀、洋蔥、蘭花等100多種植物,果蠅、蜘蛛、魚類等動物在失重狀態下也可以生長、繁育。如果這種技術能套用到未來星球上,人類的生存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但長期在失重狀態下生活,人類能否繁衍也是一個問題。一位法國科學家發現,在失重狀態下,活細胞的重要結構不能正常成形。這就意味著人類不能在接近失重狀態下長期生活和繁殖。不過有科學家表示,人類在另一星球定居後,人種和身體結構也將隨環境發生變化,也許繁衍的問題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完成。
重返地球
移居其他星球似乎看起來希望渺茫,不過可不可以換一種思路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奧尼爾博士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在太空中建造個太空城,逐步把人類都移居到太空城中。恢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後,地球會在沒有人干預的情況下,變得動物成群、風調雨順,人類還可以重返地球。
奧尼爾構想的太空城由一對圓筒組成。太空城內壁建有適於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太空城內有道路、居住區、商業區、工作區等。太空城的一端是太陽能發電站,另一端是太空梭或宇宙飛船停泊的艙口。

設計

成都學子設計太空城市
“競標”任務
25小時內以極限設計的方式,在水星熔岩管中完成一個可容納250人施工的採礦基地設計
什麼方案能“中標”
考慮到水星熔岩管的空間有限,創新地採用了模組化的功能設計,使工人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自由選擇功能模組,組合自己的居住戶型。除了採礦基地設計方案,還為“甲方”做了商業企劃書
在水星軌道上規劃一座1.4萬人居住的太空城市;在水星熔岩管中完成一個可容納250人施工的採礦基地設計。這分別是今年國際太空城市設計大賽中國區初賽和決賽的題目。
在“十一”期間舉行的決賽中,由成都外國語學校、北京十一學校、杭州第二中學、餘姚中學和山東省實驗中學組成的Rockdonnell“公司”摘得了本次大賽的冠軍。其中,成都外國語學校、北京十一學校和杭州第二中學將代表中國,參加明年1月底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亞洲區半決賽,爭奪前往美國甘迺迪宇航中心參加國際總決賽的入場券。此外,首次參加此項賽事的成外,另一支參賽隊伍在決賽中也取得了中國區亞軍的好成績。
冠軍 設計
不僅僅需要創新
還需要考慮到如何盈利
今年國際太空城市設計大賽中國區決賽的題目要求是:在25小時內以極限設計的方式,在水星熔岩管中完成一個可容納250人施工的採礦基地設計。按照比賽規則,在決賽(現場賽)階段,獲得參賽資格的隊伍要通過抽籤的形式,隨機與其他隊伍聯合組成一個“公司”,然後通過緊密合作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方案設計。
“評審在點評我們的設計時,列了有五六個亮點。”今年高三的成外冠軍隊隊長,同時也在決賽中擔任“公司總裁”的裘釋凱說,“其中最大的一個亮點應該是,我們是全場唯一一支既做了採礦基地設計方案,又做了商業企劃書的隊伍。”
裘釋凱解釋說,決賽其實相當於“競標”,作為一家參與“競標”的“公司”,他們不僅要為甲方做出漂亮的設計,還應從甲方的利益出發,為他們做好工程預算,以及如何盈利、幾年能夠收回成本等,這才算是一個完整的方案。
不僅如此,冠軍設計中也有諸多創新的地方。例如250位工人的居住區,考慮到水星熔岩管的空間有限,為了給工人提供儘可能舒適的居住環境,於是創新地採用了模組化的功能設計,工人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自由選擇功能模組,組合自己的居住戶型。
此外,他們也是唯一一支在設計方案中列出了引用文獻的隊伍,“這只是一個細節,但是體現了學術的嚴謹以及對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裘釋凱說。
冠軍 團隊
需要一位把控全局的“霸道總裁”
隊員們都各顯"神通"
要在25小時以內完成一項太空設計,對於中學生而言並非易事,何況這支隊伍還是通過現場抽籤隨機組成的。誰來統領這支由多所學校的學生臨時組成的參賽隊伍,那一定需要一位能夠把控全局的“霸道總裁”。抽籤結果出來以後,通過一系列演講和辯論,裘釋凱得到了隊員們的一致推薦,毫無懸念地成為了這位“總裁”。
“在整個項目中,我不負責做具體的設計,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將隊員分成多個部門,並給每個部門安排好工作,且定好每項工作的完成時間。”裘釋凱說,他通過部門負責人了解每項設計的進度,以及各個部門是否需要加派人手,有沒有遇到什麼難題等,同時還有很多需要決斷的問題,“時間有限,我們不能每個問題都來投票商量吧,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要我做出選擇和決定。”
由於設計方案涵蓋結構材料、運營、基礎設施、人居環境、自動化和機器人,以及工程周期、工程造價等方方面面,因此“公司”所有成員都各自發揮了擅長的部分,“比如有的同學畫圖很強,那么就主要負責方案的藝術表現,還有會製作3D動畫的同學,我們的設計就有一些是通過3D動畫來呈現的,這一點也讓評審感到很吃驚。”成外參賽隊指導老師陳績介紹說。
冠軍 背後
暑假休息時間都沒有
不少的軟體等都要從0開始
要進行複雜的太空設計,對於高中生而言,其在課堂所學的知識無疑有限,而需要用到的20餘種設計軟體,其中不少也需要同學們從“零”學起。
陳績老師說,從去年12月報名參賽,成外有興趣且有相關特長的同學就迅速組成了兩支12人的參賽隊伍,一隊以裘釋凱為隊長,二隊以鐘昆豪為隊長,通過四個月的準備,他們首先與全國18個省市、80多所高中的120多支隊伍在初賽中進行了較量,並順利進入決賽。
“整個準備過程也就是從去年12月開始的。”成外參賽隊指導老師楊東說,進入決賽後,所有參賽隊員暑假都沒有休息,學校也對他們進行了兩個月的集中培訓,同學們分工學習了20餘種設計軟體,在網上查閱了大量的航空航天資料,同時也翻閱了不少學術文獻,負責英語演講的同學也需要學習更多的英語專業術語和專業表達,“一開始同學們可能會覺得很難,但是進行系統學習以後,大家就會慢慢上手,備戰也開始漸入佳境。”
對於此次的參賽感悟,楊東老師總結說,在參賽過程中,同學們將科學、技術、工程學、人文和數學有機結合,共同合作,自主探究,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領導力、工程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綜合素養,都得到了巨大的鍛鍊。
大賽背景
涉及諸多知識面運用
國際太空城市設計大賽迄今已有30多年歷史,是一項國際知名的中學生學術活動,並從一開始就得到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幫助和支持,每年該大賽的國際總決賽都在NASA的宇航中心內舉辦。
成外參賽隊指導老師楊東介紹說,太空城市的設計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計算機、機械設計、3D建模等方方面面知識的綜合運用,還有團隊協作能力。每一個細節設計,都有嚴謹的物理運算作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