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描述
俗名小銀魚。體細長,近圓簡形,後段略側扁,體長約12厘米。頭部極扁平。眼大;口亦大,吻長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頜等長;前上頜骨、上頜骨、下頒骨和口蓋上都生有一排細齒,下頜骨前部具犬齒1對。下頜前端沒有聯合前骨,但具一肉質突起。背鰭Ⅱ11~13,略在體後3/4處。胸鰭8~9,肌肉基不顯著。臀鰭Ⅲ23~28,與背鰭相對;雄魚臀鰭基部兩側各有一行大鱗,一般為18~21個。脂鰭小,尾緒叉形,脊推骨50-53。背鰭和尾鰭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鰭。體柔軟無鱗,全身透明,死後體呈乳白色。體側各有一排黑點,腹面自胸部起經腹部至臀鰭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點,沿臀鰭基左右分開,後端合而為一,直達尾基。此外,在尾鰭、胸鰭第一鰭條上也散布小黑點。
生活環境
太湖短吻銀魚屬於純淡水種類,對水域條件要求不苛刻,喜生活在水面開闊,透明度大,溶氧充足的水體上層,以浮遊動物中的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為食,繁殖期3~7月,在湖邊水草叢生地區產卵。個體小,生長迅速,繁殖力強,從孵出到長成成體只需6個月左右的時間。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及附屬湖泊。不同水域的同期生長比較表明,以雲南滇他的生長最快,個體最大。長江中下游湖的生長速度差別不大。現在,很多地方有飼養。移植到新水域後,只要水域條件適合,往往一兩年內即可爆發性地形成種群產量,效益迅速巨大。
飼養繁殖
太湖短吻銀魚有兩個產卵生殖群,親體產卵後即自然死亡。由於孵出的魚苗一年內即可成熟產卵,因此其壽命亦為一年。分為春天產卵的春群和秋天產卵的秋群。春群的體長,體重增長率1—2月齡間最高,2-3月齡間次之,之後隨月齡的增加而遞減。而秋群的增長率雖也在1—2月齡間最高,但遠比春群低,之後即下降,5—6月又增高后即又下降。春群和秋群生長率的差異,可能受三種因素的影響,即群體密度、季節溫度和餌料生物充足度。
春季產卵群體是其主要產卵群體,體長範圍在5.0-7.0厘米,體重範圍0.5-1.5克,產卵期從3月中旬開始至5月中旬,4月中旬為盛產期。據調查,在太湖全湖均可捕到產卵或即產卵親魚,但比較集中的區域是有少量沉水植物的湖灣地帶。清水或渾水、漲水或落水、晴天或明雨天均可產卵,但湖風輕微,天氣晴朗的下午3-4時產卵較盛。沉性卵,無粘性,產卵時最低水溫要求為13℃。受精卵孵化最佳水溫在16℃—21℃,在該溫度範圍內受精卵經100小時左右可孵出仔魚。雌魚每尾懷卵量在1000—2000粒,平均為1600粒左右,卵徑最小0.60毫米,最大0.73毫米,平均0.66毫米,產卵群體中雄魚多於雌魚,可多出1倍至幾倍。
秋季產卵群體,該產卵群體體長為5.1-6.3厘米,體重為0.86—1.28克,產卵時間從9月下旬開始至10月下旬為產卵盛期,持續時間僅月余,每尾雄魚仔卵量在1000-2000粒,平均1300粒,對水溫要求高於春季,最低18℃,最高水溫23℃—25℃。受精卵胚胎髮育的最佳溫度為16℃—21℃,在該溫度範圍內,受精卵經100個小時左右可孵出仔魚,在低於最佳水溫範圍內,發育速度減慢,在5.5℃-12℃條件下,胚體孵出膜時間可延續至236.5小時,但仍可正常出膜。
銀魚
太湖銀魚和梅鱭魚、白蝦並稱為“太湖三寶”。銀魚俗稱麵條或麵杖魚,魚身細長,略圓,形如玉簪,通體細嫩透明,柔若無骨,無腸,潔白無鱗,色澤似銀。
太湖短吻銀魚是太湖四個品種銀魚(大銀魚、雷氏銀魚、短吻銀魚、寡齒短吻銀魚)中最好的一種。
味鮮美,經加工鮮凍,或曬成魚乾暢銷國內外。"太湖牌"冰鮮銀魚在日本和東南亞國家久負盛名。銀魚還可曝曬製成銀魚乾,其色、香、味、形經久不變。銀魚營養豐富,日本稱為魚參。銀魚肉質肥嫩鮮美,可用來製作各種上等佳肴。銀魚炒蛋,味美鮮嫩,是傳統的飯店和家庭美食;乾炸銀魚,外脆里嫩,色澤金黃,香酥可口。用銀魚做湯,更是清香爽口,鮮美無比,聞之生津。另有銀魚丸子、芙蓉銀魚、銀魚春卷、銀魚餛飩等,都是別具風味的太湖名菜名點。
事件
08年10月份,太湖銀魚經採樣檢測首次發現含有大量甲醛成份。商販為了防腐保鮮,色澤潔白,將銀魚經高濃度甲醛溶液浸泡,放置時間過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第九條規定,禁止生產和經營含有甲醛的食品。甲醛為無色、刺激性氣體,易溶於水,其水溶液俗稱“福馬林”,具有防腐、保鮮作用。經甲醛浸泡的水產品顏色過白、手感較韌、口感較硬,如甲醛量加入過大,細嚼時有刺激感。長期食用含有甲醛的食品,對人體健康危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