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吳國人開始在臨水的地方築堤開渠排水。
兩晉時期,人們在太湖的灘涂上開挖漊港,水和土分離,新的陸地開始出現。挖出的泥土堆在土地四周,形成猶如城牆般的堤壩,人們稱之為“ 圩”。水行於圩外,田成於圩內,形成了太湖灘涂上的漊港圩田。
11世紀,人們在圩田內的低洼地帶挖成魚塘,用塘泥培築塘堤,創造出“ 塘內養魚,塘基種桑,桑葉養蠶,蠶沙餵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這種特有的“ 桑基魚塘”。
明清時,太湖南岸發展成為包括吳興和長興在內的 73 條漊港。
2014年以來,成立了太湖漊港水利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組織以市水利局為骨幹的部門單位,開展漊港整治保護。
遺址特點
太湖漊港,是環太湖地區與太湖湖區相連、引排太湖水的河道。太湖人將順直於環湖大堤方向且位於大錢港以東的河流叫“ 漊”,分布於大錢港及其以西的河流叫“ 港”,而平行於環湖大堤方向的河道稱“ 塘”,由縱漊橫塘構築了“ 漊港圩田”“ 桑基魚塘”體系。漊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灌溉排水工程類型,在曾經廣袤的太湖灘涂上造就了中國最富庶的糧倉和絲綢之鄉。因為這項工程,太湖南岸約400 平方千米的區域,變成了繁華的都市和肥沃的良田。太湖漊港遺產要素包括太湖堤防工程、漊港橫塘體系、漊港圩田體系和古村落、古牌坊、古樹、古堤等其他相關遺產。湖州境內原有漊港74條,經過歷年整治,66條漊港基本保存完好。吳興區(含南太湖新區)境內現有31條漊港,其中21條直接通往太湖,是太湖流域漊港系統發端最早和唯一完整留存的地區。
主要建築
堤防工程
龐大細密的漊港系統,除縱橫交織的水道,亦包括水閘、橋樑等,具備“一漊一閘一橋一廟一樹一井”的完整形制。在每一條漊港水道匯入太湖的尾閭處均設有水閘,是漊港系統中由人力操作的關鍵部分。漊港上游區域遭遇洪澇時,水閘開啟,泄澇入太湖而不使為患;太湖遇澇水漲之時,水閘關閉,防止湖水內侵良田;旱季,漊港區水位降低,水閘開啟,引太湖水流入漊港,供圩田上的居民生產生活之用。依靠水閘的調節,漊港中始終可以保持較為穩定的水位。漊港將蓄泄吞吐、分水引排的各項功能發揮到了極致,為農業開發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也推動了航運及商貿的發展。
漊港橫塘體系
縱漊橫塘的農田水利系統催生了“桑基魚塘”高效農業模式。在漊港水利建設過程中,先民們創造性地將河道中疏鑿出的土方堆高成堤,在地勢平坦肥沃的墩島、圩田內種植水稻,在圩內低洼的沼澤漾塘中養殖水產,在塘岸阡陌種桑養蠶,以蠶沙餵養水產,以水中淤泥作為稻田、菜地和桑園的肥料,創造出“塘內養魚、塘基種桑、桑葉養蠶、蠶沙餵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可持續生態系統。
漊港圩田體系
太湖沿湖灘修築的港圩田系統,是古代太湖流域勞動人民改造利用濱湖濕地、變塗泥為沃土的一項獨特創造。太湖港圩田系統將運河塘、太湖港、眾多橫塘和萬頃圩田聯繫成了一個緊密不可分割的整體。
漊港,太湖港以大錢港為界,大錢港以西稱為港,大錢港以東稱為漊,漊港河道走向大致與太湖大堤垂直,但在入湖口處,為抵禦泥沙淤積,河道朝向東北。20世紀50年代,東苕溪導流工程實施後,長兜港取代小梅港、大錢港,成為北排的主要河道。2000年前後,對羅漊、幻漊、濮漊、湯漊進行拓寬並延長至頔塘。
橫塘,多數橫塘被阻斷,完整性遭到破壞,其中尚有3條主要橫塘—頔塘、北橫塘、南橫塘基本完好。
湖漾,規劃範圍內超過20萬平方米的湖漾有12個,分別為大蕩漾、陳灣漾、周瀆漾、長田漾、草蕩漾、上河漾、西湖漾、諸墓漾、西山漾、松溪漾、清墩漾及陸家漾,部分存在水質污染的問題。
水利工程設施,湖州市區浦港、陳漊、沈漊等眾多涵閘都已相繼被封,閘口涵洞僅剩10多座,18條功能已廢棄,但河道遺蹟尚存,仍然發揮其原有的防洪、灌溉、交通功能者有21條。
圩區,城市化建設導致圩區面積縮減嚴重;“桑基魚塘”的傳統農耕模式發生了變化;渠道等基層水利系統淤塞嚴重;環境污染存在。
主要展覽
太湖漊港文化展示館
太湖漊港文化展示館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展出水利工具、太湖流域土質樣品等260餘件,展示太湖漊港及圩田系統的自然環境、發展歷史、創新成果、重大貢獻、民風民俗等內容。
文物價值
太湖漊港是環太湖地區特有的古代農田水利灌溉工程,是太湖流域勞動人民變塗泥為沃土的一項偉大創舉。漊港造就了“田池布千里”的南太湖風貌,孕育出了太湖平原這個糧食產區和紡織品生產地,更孕育出了許多耕讀世家。
保護措施
2022年5月27日,《湖州市太湖漊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條例》經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批准,並將於2022年6月20日起施行。
所獲榮譽
2016年11月8日,太湖漊港入選《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太湖漊港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
交通信息
自駕:自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太湖漊港,路程約18.7千米,用時約28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