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五行針療法

《太極五行針療法》是北京成林五行堂醫學研究院王成林老師首創的太極運動肌肉辯症法系列療法之一。本療法五大特點;一 無痛苦,二,安全無風險,三,療效神奇,遠期療效穩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極五行針療法
  • 外文名:Taiji five elements acupuncture therapy
  • 類別針灸療法
簡介,創始人,摘要,套用,

簡介

《太極五行針療法》是北京成林五行堂醫學研究院王成林老師首創的太極運動肌肉辯症法系列療法之一。本療法五大特點;一 無痛苦,二,安全無風險,三,療效神奇,遠期療效穩定
人體疾病和衰老的產生與人體五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黃帝內經.靈樞.天年)篇說;。可見人的壽命長短以及人體患病與否,人之死亡,都是取決與五臟虛衰的程度。古代醫家葛洪提出;“調五臟治百病,內外雙修顯神威”。
太極五行針補五臟調五行平陰陽通氣血標本兼治整體施治百病通治
百病通治太極五行針由五臟五個穴位組成,運用太極五行理論來辨證定點治療,整體治療,沒有複雜的經絡穴位,沒有昂貴醫藥費用,價格低廉。具有:補五臟(五臟虛百病生)、調五行(五行不和百病生)、平陰陽(陰陽失衡百病生)、通氣血(氣血不通百病生)作用。
可治療100多種疾病(含疑難雜症),不論是發熱或腹痛、便秘或腹瀉、不論是糖尿病還是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肺氣腫、跌打損傷、頸肩腰腿痛…………不論是內科、還是外科、兒科、婦科、骨科等無禁忌症(不論表證里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均可治療。

創始人

王成林,男,漢族,1971年生,共產黨員。北京成林五行堂醫學研究院創辦者、中華宋慶齡國際基金會疑難病專家委員會理事,中國中醫藥學會針刀學會會員、中國特效醫學會會員、《中國民間名醫大全》編輯部副主編、中國特技名醫、河南科技報''特邀專家''、太極運動肌肉辯證療法創始人。
太極五行針療法
王成林

摘要

直刺法:(深刺)
斜刺法:(中刺)
平刺法:(淺刺)
太極五行針五大針刺的方向
太極五行針療法
王成林課堂
直向針刺
斜向針刺
平行針刺
橫向針刺
豎向針刺
太極五行針三大依據
經絡
解剖
全息
太極五行針五大學說
肌肉學說
筋膜學說
骨性學說
神經失衡
皮膚學說
五臟俞穴募穴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太極五行針療法
肺俞
中府:在胸外側部,雲門下1寸,平第一肋間隙處,距前正中線6寸
太極五行針療法
肺俞
中府
心俞: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巨闕: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章門:在側腹部,當第11肋游離端的下方。
肝俞: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腎俞: 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
京門:在側腰部章門後1.8寸,當十二肋骨游離端的下方
太極五行針療法
腎俞
背俞穴和募穴的定義
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又稱為“俞穴”。位於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的第1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這些穴位距離所屬臟腑最近,且與臟腑想通,所以,當臟腑發生病變時,在相應的俞穴部位,可能出現陽性反應,表現為圧痛、敏感、皮下結節等。
《靈樞·背俞》篇說:“按其處,應在其中而痛解,乃其俞也”。六髒六腑(五臟和心包)各有一個背俞穴,共12個,分別冠以臟腑之名。
募穴是臟腑之氣結聚於胸腹部的腧穴,又稱為“腹募穴”。六髒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個。這些穴位也基本上分布在相關的臟腑的附近,因此,臟腑的病變,也常在這些穴位出現陽性反應。
由於俞穴、募穴所處的位置與相應的臟腑較近,臨床上常用來治療臟腑病變和相關的組織器官的病變。即可以單獨套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套用。在單獨套用時,俞穴在治療臟腑病變時有直接的作用,尤其對五臟的病變和外感急性病。
由於俞穴位於腰背部,所處位置屬陽,而五臟屬陰,所以這種選穴法,又可稱為“陰病引陽”。募穴在治療臟腑病變主要治六腑病,以及慢性病和局部病。由於募穴位於胸腹,所處位置屬陰,而六腑屬陽,所以本法又稱為“陽病引陰”。俞穴、募穴配合套用時,又稱為“俞募配穴法”。

套用

頸椎病
取穴:五俞穴、五募穴為主穴。陽明經頭痛配合谷、內庭穴;少陽經頭痛配足臨泣、風池穴;太陽經頭痛配崑崙、後溪穴。
方法:用直刺法。輕輕提叉3-5次即可,可配合局部推拿以增強療效。
取穴:找出壓痛最明顯處。
足跟痛(足跟骨刺)
取穴:五俞穴、五募穴為主穴。骨刺尖部(壓痛最明顯處)。
方法:患者仰臥於治療床上,將足放穩,五俞穴、五募穴,骨刺尖部找出最明顯的壓痛點,常規消毒後,針體和足跟呈60°角,深度直達骨刺尖部,作3-4次提叉即可,隔5-7天后做第二次。
腰椎間盤脫出症
取穴:五俞穴、五募穴為主穴。椎間隙壓痛點(椎間關節處),小腿麻木區中點或承山穴。
方法:腰部在痛點中心進針,針尖到達椎間小關節韌帶周圍組織時進行提叉疏通3-4次,出針;小腿部位用直刺縱向提叉法即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