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門缺口碑

太平門缺口碑

太平門缺口碑,位於太平門到琵琶湖段城牆,即曾國荃破天京城處。太平門東首城牆倒塌後,兩次新修的城牆與坑坑窪窪的深灰色舊城牆銜接處,有兩塊漢白玉碑石,上鐫刻“東界”與“西界”

第一次破城缺口修復工程是在曾國藩親自下令下完成的, 並親自撰文並書寫石碑嵌在修復後的城牆內側上。另一次肯定是對第一次修復工程進一步加固修復而已,為級別較低的官員所加固修復。

缺口碑身高1.84米,寬0.76米。幾處碑文缺損。記錄了清軍為奪取天京而付出的慘重代價。在修復城牆交界處,各嵌石碑一塊,上刻“東界”、“西界”。這塊缺口碑和前面介紹的修復碑,都是太平軍悲壯激昂的“天京保衛戰”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平門缺口碑
  • 地理位置:太平門至琵琶湖段城牆
簡介,地理位置,

簡介

1981 年 1 月 28 日 ,筆者 陪同《太平天國在南京》攝製組來到太平門附近,這時發現靠近城門的一段城牆呈灰白色,較平滑無彈痕,不難判斷這是當年湘軍攻打天京城內的太平門,城牆轟塌後重新補起的缺口。這段新修的城牆與坑坑窪窪的深灰色舊城牆銜接處,有兩塊漢白玉碑石,上鐫刻“東界”與“西界”。長期以來,不少太平天國史學者,以為在兩界石之間這段城牆,是天京淪陷四個月後曾國藩所補之缺口,但通過我們此番仔細勘察,發現在兩界之間尚嵌有一塊碑石,由於顏色陳舊又布滿青苔,而極易被人忽略。為探求碑文所記原委,我們便爬到汽車頂部,幾位記者架成人梯,踏著人的肩膀上去仔細考察。此碑高 65 厘米,寬 38 厘米,字跡被青苔遮掩,用手揩去青苔,陰刻碑文才清晰地顯露,豎寫的銘文為:
太平門缺口碑
光緒十二年歲次丙辰孟夏月奉憲委修太平門東首城牆一段計長十五丈善後工程局委員運司銜江蘇江浦知縣長沙黃國忠監修
匠頭 孫克明 王永發 耿有福
這塊碑石的發現,說明太平門東首城牆作過兩次修補:第一次是在 1864 年 11 月,由曾國藩主持修補。第二次是在 1886 年,由江浦知縣黃國忠監修。而據 1889 年(光緒十五年)由曾國荃立的《表忠之碑》(今存,碑高 180 厘米 ,寬 835 厘米 )記載,當時“轟開城垣二十餘丈”。曾國藩上奏清政府的報告亦說:“揭開城垣二十餘丈”。時隔 22 年後黃國忠監修的城牆,新發現的碑文則明確記載:“修太平門東首城牆一段計長十五丈”。通過長度不同的兩種記載,說明太平門東首曾有兩個缺口,曾國藩督修的是太平門東首緊靠龍脖子的大缺口,黃國忠監修的為靠左側的小缺口。筆者與記者們發現的命名為“修復碑”。 1864 年 6 月曾國荃率湘軍在太平門外城牆根挖地道,挖了三十幾處都沒有成功,五萬湘軍屢屢敗在三千太平軍的手下。曾國藩在給清廷的奏摺中稱:太平軍以“肉搏相逼,損傷精銳,不可勝數,總兵陳萬勝、王紹羲、郭鵬程等素稱驍將,數日之內,次第陣亡”。但湘軍“炮火極多,猛攻極久,掘洞極速,僅五日而成”, 1864 年 7 月 19 日中午一時 多鐘,火藥發火,轟然一聲,天崩地裂,磚石飛崩,太平門城牆被炸塌 20 余丈,“四百奮勇當頭陣”的朱洪章所部清軍“軍士盡被火藥轟死”,天京城遂被淪陷。同年 11 月,湘軍統帥曾國藩令人重修這段城牆缺口,並立碑記事。史稱缺口碑。
缺口碑鑲嵌於新修城牆中間,高 184 厘米 ,寬 76 厘米 ,碑身完好,碑文清晰:“道光三十年( 1850 ),廣西賊首洪秀全等作亂。鹹豐三年( 1853 ) 二月十日 陷我金陵,據為偽都。官軍圍攻八年不克,十年( 1860 )閏三月師潰,賊勢益張,有從三百萬,擾亂十有六省。同治元年( 1862 )五月,浙江巡撫曾國荃率師進攻金陵,三年( 1864 ) 六月十六日 於鐘山之麓用地道克之。是歲十月修治缺口。工竣, 鑱 石以識其處。銘曰:‘窮天下力,復此金湯,苦哉將士,來者勿忘!’曾國藩記並書”。記錄了清軍為奪取天京而付出的慘重代價。在修復城牆交界處,各嵌石碑一塊,上刻“東界”、“西界”。這塊缺口碑和前面介紹的修復碑,都是太平軍悲壯激昂的“天京保衛戰”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