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鋪烽火台

太平鋪烽火台

沿原保騰公路出騰衝,攀上高黎貢山,至87千米里程碑與88千米里程碑之間,即有古道自東北方向蜿蜒而下與公路交匯,再沿古道石級上行,穿過山茶、杜鵑遍地的夾山小路約700米,有一塊山間小平地,這裡便是明、清兩代古驛道所設的驛站——太平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平鋪烽火台
  • 建築時間:明、清兩代
  • 坐落:保騰公路
  • 位於:永昌府
簡介,烽火台相關尺寸,

簡介

由於現代公路交通的興起,先進的汽車運輸取代了落後的馱牛、馱馬,古驛道已經廢棄,太平鋪已成為荒無人煙的廢墟,當年鋪店民居,只存隱約可見的地基痕跡。這塊山間平地三面環山,東西兩方進出口設鋪門於天然屏障的山口,至今尚存的遺蹟系一開間建築的殘缺石基。
太平鋪烽火台太平鋪烽火台
當年鋪門前按定掛牌,額書鋪名“太平鋪”三字,入夜掛長明燈,太平鋪是騰越至永昌府官道上較大的塘鋪,設有鋪兵四至五名,鋪兵的頭頭叫鋪司,每個鋪兵身帶裝信件用的夾板一副、水火棍一根、回儀一本。此役由當地村民擔任,也有專門的,他們過著“環鋪而居、耕山而食”的生活,其報酬由政府減免糧賦以為補貼,生活之苦,可想而知。鋪兵的任務是傳遞公文,接待過往官員,遇有緊急軍情,則於烽火台焚燒狼糞,頃刻黑煙沖天,下站見之,亦照焚火,使軍情迅速傳遞,太平鋪的烽火台為清初所建,與竹笆鋪、分水嶺關的烽火台互相呼應。

烽火台相關尺寸

烽火台設在太平鋪之東鋪門北側9.4米的高地上,共三座,呈一字排列,分台基、爐灶和爐底三部分,台基是用石片鑲砌的長方體,長7.5米,寬3.6米,高1.4米,上建大小形式相同的爐子三座,系用毛石鑲成空心圓錐體,爐底直徑1.18米,頂端設有口徑為30厘米之出煙孔,正下方有一梯形爐門,為放置燃料之孔道,爐身與台基之間,用片石砌成正方形爐門,底邊長1.8米,高7厘米,三座爐底的距離為70至80厘米,由於年代久遠,它已被淹沒於綠林亂草之中,1984年文物工作者調查古道時發現,始將其公諸於世。
騰衝為邊境軍事重鎮,在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九月成立騰越電報局以前,通訊聯絡專靠鋪兵傳遞,古驛道各重要塘鋪皆築烽火台,其大小型制也不相同,惜已拆毀,惟太平鋪烽火台尚存完好,它的存在,使人們聯想到古騰越戰事的頻繁:明初王驥三次率師赴騰征麓川,萬曆年間劉綎、鄧子龍平定岳鳳叛亂,明末清初永曆年帝敗走騰越,乾隆年間大學士傅恆征緬……
當年數十萬大軍旌旗蔽日,馬不停蹄,都途經這山間驛站,還有多少世紀以來從未間斷的過往客商,都曾在這裡休息打尖,如今它已完成歷史使命,靜靜地傾聽著身旁密林中傳來的隆隆汽車馬達聲,只有個別樵夫牧民偶爾光臨此地,時代在前進,太平鋪和烽火台的荒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作為西南絲綢之路中外交通線上的一個驛站,所起的歷史作用將永不磨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