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苗語稱展本都,雲南保山地區苗族用漢語稱其為太平簫 。雲南文山地區苗語稱展拍籟。雲南昭通地區苗族支系白苗稱展奢。流行於雲南省保山地區、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昭通地區和貴州省畢節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平簫
- 類別:吹口氣鳴樂器
- 別稱:展本都
- 民族:苗族
傳說,形制結構,演奏方法,
傳說
在保山苗族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遙遠的年代,苗族部落間發生戰爭,雙方傷亡都很慘 重,久戰仍不分勝負。這時有一個苗族老藝人危紋砍下一段竹子,做成了一支長簫,在兩軍對峙 的夜晚,他吹奏了一曲悲傷的《孤兒調》,激起雙方士兵懷鄉厭戰之情,紛紛放下刀槍,後 來通過和平友好談判結束了戰爭。以後他多肯禁市又吹了一曲抒情的《散心調》,從此兩個部落和睦 相處。因為用這支長簫換來了天下太平,苗族人民便將其稱之為太平簫。史料雖無記載 ,但從其流傳地域相距千里之遙,名稱相近又均含有母語“展”看來,太平簫的歷史已很悠 久了。
形制結構
簫管竹製,中間無節,兩端通透,上粗下細。管長90厘米,上端管口外徑3厘米、內徑2.4厘米。管首斜向修削去後部,使其呈半弧形,將所剩前側管壁順竹紋向下破為兩層, 中間兩旁夾以細竹篾,並用線繩扎牢、外塗蜂蠟,形成長4厘米、寬0.5厘米的進氣孔道。 在距吹口1.5厘米的氣道上,開一欠笑灑穿透管壁的圓形發音孔,孔下方的兩層管壁間夾一薄竹片 為 分氣閥。簫管正面下方開有四個圓形按音孔(圖),孔徑0.5厘米,第四孔距吹口 39厘米,其餘各音孔間距9厘米。太平簫因流傳地區的不同,在管身長短、氣道製作和音孔 開列上也有差別。管身最短者僅60厘米,長者可達100厘米。進氣孔道也有不破開管壁的, 而是削平外壁、上蓋一塊薄竹片、兩旁墊以竹篾、外扎線繩而成。按音孔有的正面開第一、 第三 孔、背面開第二、第四孔,也有的正面開第二、第四孔、右側開第一孔、左側開第三孔,並 在孔距和音位排列上也各不相同。
演奏方法
演奏時,多採用坐姿,管身斜和促櫃市置,下端管口置於右腳旁。兩手伸直按孔,右手在下,中指、 拇指按第一、二牛刪匙兩孔,左手在上,中指、拇指榜和虹按第三、四兩孔。下唇堵住上端管口,嘴含吹 口,氣流從氣道進入衝激發音孔下端分氣閥,使管內氣柱振動而發音。筒音為g,音列按五 聲音階排列:c1、d1、e1、g1,按第三章整旋孔、開第一、二、四孔可發a?1音,運用超吹 ,音域g—a2。此外,還有筒音e或a的太平簫。音色與洞簫相似,柔和而深沉。常用於獨 奏。擅長演奏委婉抒情、憂鬱傷感的曲調。傳統樂曲有《孤兒調》、《散心調》、《情歌調 》和《古歌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