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長吻銀鮫

太平洋長吻銀鮫

太平洋長吻銀鮫(學名:Rhinochimaera pacifica)是長吻銀鮫科長吻銀鮫屬的一種深海底棲魚類,體側扁而延長,向後漸細小。吻尖長平扁而柔軟,體呈淡灰褐色,長相十分奇特。分布於大洋洲、亞洲及非洲的部分地區。由於其長年處在深海,所以生態習性尚不明確,利用價值不是很高。被列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0年魚類紅色名錄。

基本介紹

體型特徵,生活習性,地理分布,漁業利用,保護級別,

體型特徵

體側扁延長,向後細小。體高約為體寬的1.4-3.0倍;頭側扁,頭寬約為頭高的1/2倍,頭長稍大於全長的1/3。吻尖長平扁而柔軟,吻長約為頭長的4/5。眼中大,上側位,橢圓形,頭長約為眼徑的11-16倍。眼間隔圓突,其寬為眼徑的0.9-1.4倍。鼻孔較小,近圓形,位於口前,左右鼻孔分離,前鼻瓣較短,後鼻瓣寬扁,伸達口隅,具鼻口溝。口較小,下位,稍突出,口寬約為口前吻長的1/10;下唇褶扁薄,上唇褶不發達,上頜前方有一深溝。上頜前齒板邊緣光滑,呈喙狀,無釉質棒和嵴突;側齒板寬長,近三角形,外緣具細鋸齒;下齒板寬長,前端尖,邊緣光滑。外鰓孔1個,位於胸鰭基前方,鰓膜連於峽部。
背鰭2個,以一低膜相連。第一背鰭具一長而尖直的硬棘,斷面呈三角形,邊緣平滑,長度約與最長鰭條長度相等,起點於胸鰭基起點稍後,鰭的後緣深凹;第二背鰭低平延長,向後漸高,最長鰭條在中部,後緣圓突,基底末端約與尾鰭下葉起點相對,末端與尾鰭上葉起點間距約為眼徑的1.5倍。尾鰭後端延長如絲狀;上葉低平延長,上緣具30多個棘狀突起;下葉基底長為上葉基底長的1.4倍,下葉高為上葉高的2.5倍,末端光滑。無臀鰭。腹鰭中大,後緣圓突,起點位於第二背鰭前方約1/3處的下方。雄魚鰭腳呈細棒狀,基部較粗,向後漸細,末端尖,沒有腹前鰭腳。胸鰭起點位於第一背鰭起點的稍前方,長而寬大,長約為寬的2.5倍,基部具一厚的肌肉質柄,前緣幾平直,後緣與里緣連成弧形,胸鰭末端在大型標本不伸達第二背鰭起點,小型標本則伸達第二背鰭起點。
側線幾平直,沿體側中部向後延伸,約在尾鰭下葉前方的1/3處急劇下彎,並沿著尾鰭基底向後延伸至末端。左右橫枕管在背部中央相連,連線處向後彎曲。眶上管前方微曲,至眼前上方處幾直線伸至吻端。眶下管波曲,向前伸至吻端1/4處向下彎,與上頜管外支相交。舌頜管稍彎曲,分離,末端斷續相間。下頜管短,分離,末端斷續相間。上頜管約在口前吻長的1/3處分內、外二支,內支約在口前吻長的1/3處相連成頜圈,中央縫合處平直;外支約在口前吻長的2/3處與眶下管相連,後方彎曲,前方幾呈直線,並向前伸達吻端。  液浸標本體灰白色,鰓蓋膜、鰓孔附近、口腔邊緣、腹腔等淺黑色,胸鰭、腹鰭、尾鰭近棕黑色,背鰭淺灰色。
太平洋長吻銀鮫(圖1)太平洋長吻銀鮫(圖1)

生活習性

深海底棲魚類,棲息深度為300-1140米。主要以小型底棲動物為食。生態習性甚不清楚。
太平洋長吻銀鮫(圖2)太平洋長吻銀鮫(圖2)

地理分布

分布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南澳大利亞州塔斯馬尼亞州維多利亞州西澳大利亞州)、中國南海和東海的陸坡海域,日本,紐西蘭秘魯
太平洋長吻銀鮫(分布圖)太平洋長吻銀鮫(分布圖)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捕獲。棲息地較深,故較不常見。一般以下雜魚處理。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0年魚類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