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棕

太平洋棕

太平洋棕,又稱斐濟櫚,是棕櫚科太平洋棕屬常綠喬木植物。植株高大;莖幹通直,表面光滑;葉簇生莖頂,掌狀,扇形,葉面皺褶,先端細裂;穗狀花序腋出,花兩性;核果近球形,褐色。

太平洋棕喜陽光充足、高溫濕潤的生長環境,稍耐寒,較怕旱,不耐陰;對栽培土壤要求不嚴,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最好;太平洋棕生長較快,營養水平要求較高。太平洋棕是種子播種繁殖。

太平洋棕體態均勻,樹冠優美,適熱帶與南亞熱帶地區露地種植,列植於行道兩側、孤植於庭園之中或從植於水岸均可生長良好。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繁殖方法,主要價值,藥用價值,觀賞價值,經濟價值,斐濟群島,

形態特徵

又稱斐濟櫚,是棕櫚科太平洋棕屬常綠喬木植物。植株高大,莖幹通直,表面濼,可達9~10米,葉簇生莖頂,掌狀,扇形,葉面皺褶,先端細裂,穗狀花序腋出,花兩性,核果近球形,褐色。花小,通常淡綠色,兩性或單性,排列於分枝或不分枝的佛焰花序上,此花序或生於葉叢中或生於葉鞘束之下;佛焰苞1至多數,將花序柄和花序的分枝包圍著,革質或膜質;花被片6,2列,離生或合生;雄蕊3~6或極多數;子房上位,1~3室,很少4~7室,或心皮3個而分離或於基部合生;胚珠單生於每一個心皮或每一子房室的內角上;果為一漿果或核果,1~2室,或成果的心皮分離,外果皮常纖維狀或覆以下彎的鱗片;種子離生或與內果皮粘合,胚乳均勻或嚼爛狀。
太平洋棕
太平洋棕

生長環境

生長適溫為24~30℃。

分布範圍

它主要生長在斐濟和薩摩亞。它可以長到十幾米的高度。我國有Areca,Arenga,Calamus,Cocos,Livistona,Pinanga,Rhapis,Trachycarpus 等屬。
太平洋棕
太平洋棕

生長習性

太平洋棕喜陽光充足、高溫濕潤的生長環境,稍耐寒,較怕旱,不耐陰;對栽培土壤要求不嚴,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最好;太平洋棕生長較快,營養水平要求較高,栽後若需定期追施肥料,則生長更好。

繁殖方法

太平洋棕均採用播種繁殖。從15年以上老株上採種,采後去果肉陰乾,用沙土埋藏至來年2月,先浸種催芽,待種子胚根露出後在苗床內點播,然後搭設小遮蔭,或播於花盆中放置於蔽蔭處。注意保持土壤濕潤,當年生長非常緩慢,第2年春季移栽1次,5月以後追肥2~3次,第3年上
太平洋棕
太平洋棕
在我國南方可地栽,選沙壤土為宜,同時施入大量有機肥料。北方地區均應盆栽,要用腐葉土加河沙作栽培基質。每年夏季施液肥4~5次。注意遮蔭,並加強澆水,切勿受旱。10月中下旬入室越冬,室溫在1℃以上即可。盆栽每2年換盆1次。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葉、種子根均可入藥,具止血、抗癌的功效,治外傷出血、血崩、有關癌症

觀賞價值

太平洋棕體態均勻,樹冠優美,適熱帶與南亞熱帶地區露地種植,列植於行道兩側、孤植於庭園之中或從植於水岸均可生長良好。中型盆株可供大型廳堂陳設。

經濟價值

以經濟的觀點來說,棕櫚類植物在熱帶地區中是非常重要的,且為該地植物界特有的景色。如椰子和棗椰子的種子或果子可食;桄榔和有些種類的莖內富含澱粉,可提取供食用;砂糖椰子和某些魚尾葵種類的花序刈傷後可流出大量的液汁,蒸發後製成砂糖或經發酵後變成燒酒;有些種類的木材很硬,可為建築材料;葉可為屋頂的遮蓋物或織帽或編籃等;蒲葵的葉可為扇;葉鞘的纖維(即棕衣)和椰子的果殼的纖維可編繩或編簑衣或為掃帚;椰子肉可榨油供工業用或食用;檳榔子入藥或為染料;油棕的果皮及核仁可榨油,供工業用或食用。

斐濟群島

斐濟群島,是南太平洋上著名的群島國家。斐濟是個多種族的國家,首都蘇瓦,是全國政治中心和服裝業基地,也是南太平洋著名的天然良港。英語是斐濟的官方語言,同時他們也講斐濟語印地語。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把促進外貿和旅遊、尋求援助、投資及發展經濟作為外交政策的優先任務。斐濟的兩大國粹,一是鯨魚的平齒,叫“塔布阿”,一是當地的一種土產飲料“楊格納”。
傳說數千年前,最早遷徙到斐濟的是美拉尼西亞人。後來玻里尼西亞人也來到斐濟定居。1643年荷蘭航海者阿貝爾塔斯曼航行至此,是最先發現斐濟的歐洲人(亦有西班牙航海者在塔斯曼前來到斐濟之說)。1774年英國探險者庫克發現了斐濟的一些島嶼。1840年美國遠征探險隊司令威爾克斯航行到斐濟。19世紀,商人、衛理公會教徒、傳教士,潛逃的澳大利亞囚犯來到斐濟定居。1871年酋長卡考鮑控制了斐濟大部分地區,結束各種各樣的部族衝突。他在鄰國湯加的國王圖普一世的幫助下,一度贏得了斐濟的和平,1874年10月10日,斐濟淪為英國的領地,此後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70年10月10日它成為大英國協中的一個獨立國家。斐濟到處充滿海洋的原始美感,近年由於觀光業的發展,海岸地區多已開發為現代化的休閒度假區,飯店、俱樂部與酒吧林立。 1997年9月30日,恢復大英國協成員資格。1998年7月27日實施新憲法,改國名為“斐濟群島共和國”。
地理
斐濟群島被稱做“南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斐濟人為他們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感自豪。處在南緯15°~22°,西經177°~175°間,國際日期變更線貫穿其中卻仍有統一的時間,這又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原來這條國際日期變更線剛好在附近“彎曲”,幸運的斐濟人省去了變換時間的麻煩。斐濟群島共有332個島嶼組成,面積18333平方公里,分布成馬蹄的形狀,斐濟大部分是珊瑚礁環繞的火山島;火山活動幾乎已完全停止,並且由於長久的侵蝕而無法找到當初的痕跡。但火山運動的區域以及周圍,留下很多珊瑚類的海緣石組織,從這裡的石灰岩以及各個島的海岸形態來看,過去很可能沉降後又自海中浮起。由於島嶼周圍有很多珊瑚礁,所以在近海航行是十分危險的,群島中較大的島嶼聳立著很多山,高度約在1000米以上。
氣候
斐濟是熱帶海洋性氣候,由於它正好位於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且漂浮在廣大的洋面上,所以常常受到颶風的襲擊。斐濟全年氣溫都很高,年平均氣溫24℃~30℃。但由於有清涼的海風吹拂,所以並不十分炎熱。斐濟的森林資源豐富,熱帶雨林覆蓋面積85萬公頃。盛產甘蔗香蕉,人們有時也將斐濟叫做“太平洋的甜島”、“香蕉島”。
太平洋棕
太平洋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