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寨(德化縣太平寨)

太平寨(德化縣太平寨)

位於黃崖關東南1.0公里小平安村。海拔高度400~500米,東起半拉缸山,西至寡婦樓。西北接鳳凰樓,西南接水關。全長873米。控扼黃崖關城東側崇山溝谷的寨堡,以山勢險峻,長城雄偉著稱。在太平寨長城東側,新建門洞式登城便道,門上嵌“太平寨”石額,故得名。太平寨有多井字形拱券結構城樓六座、墩台一座、登城便門一座。登城入口處為瓮城,瓮城前廣場有8.5米高的戚繼光花崗岩塑像。瓮城西面為三岔牆,牆向外伸向有哨樓,牆內有水洞,長城隨險峻山勢而變化,山巔築有圓形石樓,連線100多米陡降石牆,為北齊年間所建,距今1400多年。長城內側有一牆圍子,名“養馬閣”,為古代養馬處。小平安村有一殘碑,名《建空心敵台碑》。半拉缸山下城牆有一座平台,是戚繼光點將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德化縣太平寨
  • 地理位置:黃崖關東南1.0公里小平安村
  • 著名景點戚繼光點將台
地理位置,歷史由來,現況,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梁山好漢據水泊替天行道,名揚天下;德化縣桂陽鄉有座太平寨,也曾顯赫一時。太平寨是現存歷史最古老、占地面積最大的、保存比較完整且還有人居住的古寨。
太平寨坐落在離德化縣城68公里的桂陽鄉桂陽村1048米高的睡仙山上,明洪武元年(1368年)興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四月,林桂峰繼任太平寨寨主後,修葺山寨圍牆50餘丈,新建東西兩座城門。明萬曆四十五年至清鹹豐三年(1617—1853年),先後4次重修,基本形成現在方圓9600多平方米、寨牆高1.8一15米、周長約400多米的格局。
太平寨雄踞睡仙山頭,俯瞰德化縣城入桂陽鄉往水口鎮大道,山寨四周險峻陡峭,自古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山上,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歷史由來

太平寨是桂陽鄉望族林氏聚族興建的。據族譜記載,清代太平寨最盛時有房屋27座,內有林氏宗祠、祖厝、縉紳的藏書樓、店鋪等,共65戶近500人。房屋依山形地勢而築,高低錯落。寨內高牆壁壘森嚴,並掘有其深莫測的古井,泉水清冽。戰時,全族人寨據守避亂,以擂木矢石迎敵,人人皆兵。在舊時兵荒馬亂的年代,善良的林姓族民興建這種帶有軍事防禦性質的山寨,寄託他們祈求太平安寧的願望,故命名為“太平寨”。
寨的中央現存一座始建於明代、清初重建的兩層閣樓“名士樓”.莊嚴肅穆,裡面供奉著林氏先祖神位,銘鐫先祖的業績,近年由族民籌資數萬元修葺一新。平時大門緊閉,非有祭祀大典不輕易開啟。
明朝末,出生於名士樓的林鵬摶中舉,官至山東武定州正堂。任內廉政愛民,深孚民望;衣錦還鄉後,在今桂陽鄉址建厝,後人因此稱該地為“官廳洋”。
太平寨的頭一名進士是清康熙皇帝欽點的林模,他生於清順治三年(1646年),康熙五年(1666年)鄉試中舉;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進士。曾協修《德化縣誌》,並率族人據寨抵禦外患。後歷任湖廣興寧(今湖南資興縣)知縣、廣東普寧知縣。任內體恤民疾,興利除弊,民以為“青天”……

現況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欣逢太平盛世,歷經600多個春秋的太平寨,作為歷史的產物,早已失去其軍事意義,而其封閉式的生活環境也已不適於日新月異的時代。如今的古寨似乎冷清多了,不少寨民已告別世代棲居的山寨,移居山下或進城建家,但仍有16戶人家近百人依舊留戀故土,守著祖業,不忍離去。

地圖信息

地址:泉州市德化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