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論安定之本

房玄齡奏:“閱庫甲兵,遠勝隋世。”上曰:“甲兵武備,誠不可闕;然煬帝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選自《資治通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宗論安定之本
  • 選自:《資治通鑑
  • 主編:司馬光
  • 類型:歷史
翻譯,注釋,寓意,資治通鑑,對比閱讀,

翻譯

房玄齡上奏說:“我看過朝廷府庫的兵械,遠遠超過隋朝。”太宗說:“鎧甲兵械等武器裝備,誠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煬帝兵械難道不夠嗎?最後還是丟掉了江山。如果你們盡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這就是我最好的兵械。”

注釋

1、房玄齡:唐太宗時任宰相。
2、閱:查看。
3、上:指唐太宗
4、煬帝:指隋煬帝。
5、乂(yi):安定。
6、誠;誠然
7、勝;超過
8、卒;最終
9、然;然而
10、乃;是
11、奏;上奏,奏報,稟報

寓意

一代明君都能認識到民生安定勝於武力征服,人心所向天下大治的道理,所以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資治通鑑》(History as a Mirror)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 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2] 《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資治通鑑》[2]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2]《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春秋》為現存最早編年體史書[3]),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鑑。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4]

對比閱讀

(甲)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乙)房玄齡奏:閱府庫甲兵,遠勝隋世上曰:甲兵武備,誠不可缺;然煬帝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選自資治通鑑)
注房玄齡:唐太宗時任宰相閱:查看上:指唐太宗煬帝:指隋煬帝乂(yì):安定
桃花源記中作者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而本文抒發了唐太宗要天下大臣以百姓為念,盡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思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