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茶經》援引《永嘉圖經》有記:“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據考證,此“東”為“南”之誤,此南三百裏白茶山即為福鼎境內的太姥山。《永嘉圖經》是隋唐時期的溫州地方志,可見,白茶歷史之久遠。而白茶山中的第一株白茶樹在福鼎本地則有著更為久遠的源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姥仙枝
- 別稱:白茶
- 主要原料:大葉種
- 是否含防腐劑:否
傳說,太姥山古名才山,堯帝時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種蘭為業,為人樂善好施,曾將其所種綠雪芽茶作為治療麻疹聖藥,救活很多小孩,人們感恩載德,將她奉為神明,稱為太母,這座山也因此得名太母山。漢武帝時,派東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太母山被封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並正式改名太姥山,福鼎太姥山還留有相傳是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樹綠雪芽古茶樹、太姥娘娘發現綠雪芽的山洞和澆灌綠雪芽的丹井。“太姥仙枝”之名即源於此。
太姥仙枝以大葉種為原料,採用傳統工藝製作,兩葉抱一芽,葉態自然,色澤呈深灰綠色,葉張肥嫩,呈波紋隆起,葉背遍布潔白茸毛,葉緣向葉背微卷,芽葉連枝。沖泡後綠葉襯嫩芽,宛如蓓蕾初綻花朵,絢麗秀美;滋味清醇微甜,毫香鮮嫩持久,湯色杏黃明亮,葉底嫩勻完整,葉脈微紅,布於綠葉之中。
太姥仙枝隨著存放時間的增加,湯色會逐漸加深,黃如琥珀,鮮艷而且油亮。存放2年至3年後開始出現清甜花香,其後隨著時間的延長,會逐步呈現棗香、荷葉香,乃至成為一種醉人的藥香。滋味變得更加醇厚飽滿,入口愈發滑柔綿順,甜度、黏稠度也會逐漸增加。在適宜環境下存放的太姥仙枝儲藏得越久,價值就越高。其在香氣和滋味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魅力,就是時間沉澱下來的一筆寶貴財富。
近些年,白茶因其不炒不揉、接近自然的製作工藝,以及“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十年丹”的養生效果,在競爭激烈的茶市中異軍突起,成為茶人關注的焦點。
2014年前後,福鼎白茶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白茶生產廠家也加大了推廣力度。自此,白茶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品種。白茶茶青價格上漲30%~60%的訊息屢屢見諸報端,每年老白茶的終端零售價格也在以20%~30%的趨勢上漲。事實上,在白茶真正打入市場之前,茶葉收藏界一直是普洱的天下。隨著以福鼎白茶為代表的後發酵茶的興起,白茶迅速占領市場份額。
值得注意的是,白茶進入主流消費市場的時間較短,早期老茶資源匱乏,十年以上的老茶更是鳳毛麟角。從目前北方市場的調研結果來看,3-5年的白茶較為流行,7-8年的白茶即具備了投資價值。其耐存放,越陳越好的屬性以及產地政府的品牌為先發展策略更是為其後市保值增值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這也是為何即使白茶價格不斷走高,依然廣受茶商和藏家追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