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醫室

太和醫室

“太和醫室”為縣城三街姚氏於清鹹豐末年所創。創始人姚福年(1838—1923),晚年號嘉我公。幼家貧,18歲赴五台山習武學醫,受傅青主(傅山)派影響頗深。1861年回武創太和醫室,太和發藥店,坐堂行醫。二代傳人姚占銘,擅針灸,著有《針灸醫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和醫室
  • 創建時間:清鹹豐末年
姚氏太和醫室傳略
興起於清鹹豐年間河北武安的“太和醫室”中醫老字號,歷經一百五十年六代沿襲、傳承至今。武安縣誌載:
三代傳人姚興華(1899-1967),占銘子,幼時聰慧,隨祖父嘉我公習醫12年,盡得其傳。雖為中醫世家,但學貫中西,以能治病為宗旨,或中藥或西藥,因病而宜,無門戶之見,挽病人於垂危,名噪鄉里。……四代傳人為興華之子樹森、樹棠、樹錦、樹錚、樹綿、樹鋒。……五代有露萍、麗萍、艷萍、安萍、永平歷代。……六代有姚蕤、姚舜等傳人秉承家學,宏揚發展,有名噪鄉里者,有稱譽海外者,成就斐然。
一、太和醫室的創立 武安地處山區,歷史上曾盛產藥材,武安人素有經營藥材的傳統。武安商人興起於明中葉,活躍於乾隆、嘉慶年間,與晉商的形成大致相同。如今的武安廣場共有九根浮雕的“文化柱”,其中第七根講的是武安人的商業史,取名“南綢北藥”,其寓意是:歷史上武安商人眾多,到南方去主要是經營綢緞,到北方去主要是經營藥材。
十九世紀中葉,國門被洋人的堅船利炮和鴉片轟開,清王朝一蹶不振,積貧積弱,遍地瘡痍,成為列強覬覦、欺壓、掠奪的半殖民地。出生於武安縣城的姚福年,自幼家貧。十八歲時,懷一腔熱血,以醫術救民、以武術強國之夙願,奔赴五台山,拜明朝傅山學派高僧為徒,研習醫術,精練武道。
公元1861年(清鹹豐末年),學成歸來的姚福年在縣城創辦了“太和醫室”福年先生診病施治心正意誠,待病人不分貴賤、一視同仁,每遇窮苦病人,常不收診費,或解囊相助,投醫者甚眾,雖至重之疾,每能手到病除,婦孺皆知其名,日漸門庭若市,常應邀赴外地診病,遊走於河北與山西之間。
福年先生醫理精湛、藥性洞明,常謂後人曰:百病繁雜,須配合地道藥材,方可見神效。太和醫室開診不久,福年先生借武安位居祁州、懷慶、安陽、禹州等藥市之中央的天時地利,在南關街開設“太和發” 號藥店。因福年先生仁義行醫,聲名遠播,前來就醫購藥者絡繹不絕,藥店規模不斷擴大,至同治年間已成為武安頗具影響的藥行。“太和發”廣收上乘道地藥材,諸如四川川芎、川貝、附子、牛膝、石菖、巴豆;兩廣防己、檳榔、砂仁、藿香、何首烏;雲南三七、木香、茯苓、兒茶;貴州天麻、杜仲、門冬、五味子;懷慶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懷山藥;浙江浙貝母、杭麥冬、杭菊花、浙元參、延胡索、烏梅、梔子;東北人參、細辛、防風、薤白、五味子、牛蒡子;西北黃芪、黨參、當歸、遠志、柴胡、紫草、板藍根、連翹、苦杏仁、大黃、甘草、秦艽、枸杞子等,都匯集到武安太和發藥行,遵古炮製,工料無減,零售批發,童叟無欺。漸漸地,“太和發”從一個小藥店發展至藥行、進而成為武安的藥材集散中心。
福年先生行醫法古而不拘泥於古,每有奇變百出之疑症,他醫束手者,先生則臨之自若,用方治之,常獲神效。在冀晉行醫期間,適逢清廷要員董福祥⑦領旨親征山西,欲平捻軍,在太原時突發急症,臥床不起,邀請當地醫家前來救治,由於其為皇家欽差大員,醫家們顧慮重重,無人敢下藥。此時,軍中有人舉薦福年先生前往救治,先生前往董將軍處詢情診脈後,成方在胸,落筆開方一帖。眾家同行勸阻:“先生,此乃國之重臣,軍中要員,非等閒之輩,決不可草率從事,還望斟酌” 。先生斷然曰:“痞滿燥實堅具備,仲景之大承氣湯症,需急下存陰,在此頃刻之際若不果斷下藥,將斃命矣!”且慨然諾之:“以我身家性命擔保!”。遂以“承氣湯”加減數味中藥,藥後,董將軍腑氣得通,症情緩解,升降通暢,身體復元,得以繼續奉駕親征,一戰而大勝捻軍。回朝途中,專程返回太原,以滿漢全席108件酬謝福年先生。席間,董將軍承諾:上奏皇上,為先生請賞。不日後,李連英手下奉旨至武安,賞封福年先生“清廷四品銜,賞在藍翎姚”,並在姚府門前加設拴馬樁,府門前設官燈。此後,各路州官縣衙上任後常常紛紛拜謁姚氏名門,至此,福年先生名聲鵲起、聲威俱增。
二、太和鼎盛時期 據太和三代傳人姚興華生前回憶,從小就隨先祖福年先生習文學醫。青年時代經常出外採購,常去東三省採選關東藥材,“太和發”的規定:凡“太和發”藥行經營之藥材外出採購,則有一姚氏族人親隨採購人員,必在原產地採購道地藥材,以得真材實料,故而“太和發”藥行藥材正宗、品相上乘、貨源充足、價格公道,從而引得武安本縣及周邊藥商、藥店紛紛前來進購藥材。
“太和發”藥行占南關街五大間門面,縱深7進院落,庫房闊大,貨物頗豐,堆積如山。遇山匪騷掠,置數十人持械護衛。日寇侵華時,為避免炸彈毀壞貴重藥材,在藥垛上撐起支架,架頂再置以燈草、通草、竹茹之類的藥材。足見“太和發”積貨之多。“太和發”僅採購山楂一項,以一火車皮為單位,約五十噸之多,亦可想當年“太和發”藥行經營數量之大和藥材貿易之興盛。
至清末民國初年,為“太和發”極鼎盛之時,積累了大量資金的“太和發”也成為了當地商人的借貸場所,即使武安當地最大的商鋪也在“太和發”貸用資金周轉生意。民國年間,因“太和發”在當地的實力和影響頗大,三代傳人興華先生,曾被推舉為武安商會會長。
三、民國、抗戰時期的滄桑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戰亂頻繁,加之日寇入侵,華夏大好河山遍遭蹂躪,民不聊生,百業頹廢,各地藥商也備受衝擊,日漸衰微。
太和三代傳人姚興華,自嘉我公福年去世以後獨撐危局、欲挽狂瀾,行醫於武安、邯鄲、安陽一帶。於三十年代在武安南關街又開一字號為“源和興”的藥行;四十年代初和同仁合作在邯鄲開辦了“天順玉”藥行;1945年,在邯鄲開辦了“太和春”藥店,由興華先生次子姚樹棠負責經營;時年秋,又收購河北磁縣碼頭鎮一藥店,更名“同春堂”,仍由次子姚樹棠經營;年底,參股安陽的“德聚西”中藥大貨站; 1947年春,在安陽西大街開設“太和堂”藥房;後,興華先生派四弟姚尉生在商丘開設藥號,派次子姚樹棠到安徽亳州開設藥號。
四、太和醫室在三秦大地 1947年5月,姚興華率全家遷居西安。建國後,國家開始安定,人民不再忍受奔波之疾苦,中華大地百廢待興,在黨的政府的醫藥政策關懷下,姚氏太和中醫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揮與發展。1958年,姚興華被邀請至西安第二醫院擔任中醫科主任,六十年代學術活動活躍時,外事活動屢被《西安日報》、《陝西日報》、《健康報》、西安電台、陝西電台報導刊登。
五、太和醫室四代傳承 四代傳人有姚樹森、姚樹棠、姚樹錦、姚樹錚、姚樹綿、姚樹鋒,四代著名弟子陸秀芳、王鳳樓、宋培林,均師從姚興華先生研習太和醫理,畢生從事中醫臨床診療工作,為姚氏太和醫學的傳承及中醫學的發揚光大,貢獻一個中醫世家的力量。
姚樹森(1921~2004年),年少時酷愛家學,習誦大量中醫啟蒙讀物。15歲即隨父姚興華在“太和醫室”學醫侍醫,1940年考入天津藥劑生講習所攻讀藥理知識,畢業後,在北京製藥廠任藥劑師三年。1949年在華北人民政府利藥藥廠任藥劑師一年。因崇尚姚氏太和祖傳醫學而回故里,繼續研習太和醫理,業就懸壺。1947年西遷西安隨父從醫,在隨父坐堂接診之餘整理了大量醫案醫論,當時的中醫同仁們交口稱讚。
1949年後後加入西安市中醫學會,後因姚興華先生思鄉心切,念念不忘故土之情,於1953年指派長子姚樹森返回武安桑梓服務,姚樹森獨挑重任主持“太和醫室”,謹守祖訓,仁德行醫,受到族人及鄉親的歡迎與擁戴。同年,相應政府倡議,創辦了武安縣中醫業餘學校。1955年調任城關醫院從事中醫診療工作,先後任城關醫院院長、城關衛協會副主任兼秘書、政府城關醫藥界學習組長。1961年主持選編全縣《中醫驗方選集》。在邯鄲地區印刷、分發各縣基層醫療機構,在全縣醫療事業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文革期間,因學術突出曾受衝擊,但仍堅持醫療工作。1985年落實政策,任武安中醫院兒婦科主任,一直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尤擅婦科疑難病症的診療,撰寫了數十篇中醫醫理論文,發表於《河北中醫》等報刊。
姚樹森先生秉承太和醫室祖傳,在大半生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樹森在樹字輩排行為長,對先輩醫績琅琅上口,如數家珍。數十年來姚氏四代兄弟間相互探視,談淪醫道,切磋醫術。樹森尤和二弟樹棠、三弟樹錦過往甚密,常以書信往來,互換論文,交流經驗,回憶繼承挖掘祖傳中醫醫理。樹森先生診療工作之餘,指導弟子傳授家學,率太和五代傳人姚艷萍在家鄉武安一帶不遺餘力的發揮姚氏太和特色中醫診療,為鄉親救治疾苦,為家鄉培育人才。
姚樹棠(1923—2007)——工藥精醫的名醫名家 早年受祖父姚占銘、叔祖姚占貴、父親姚興華之耳熏目染,對中藥素有偏愛,先識藥後習醫,及成年,藥性皆明、湯頭盡記,丸、散、膏、丹炮製嫻熟,尤擅長於對中藥的真偽鑑別。已具深厚之藥學功底,繼而系統傳習中醫典籍,加之對曾祖之太和秘錄研習不輟,漸深通中醫及太和醫理。
祖父、叔祖離世後,一直隨父親姚興華繼續傳習中醫、炮製藥材,勤奮好學,廣拜武安名醫名家學習、交流炮製之法、中醫之理,學識日漸深厚。1947年,西遷西安隨父設堂行醫,在其父循導之下,所學盡用於臨證施治,每每可見卓效。
建國後,入學深造獲中醫本科學歷,畢業後曾留任方藥教研組講師。後任西安市紅十字會醫院中醫科主任,對中醫內外婦兒針灸諸科,皆能得心應手。視患者如家人,語言和藹,問診詳細,囑咐親切頗得病人好評。除日常應診,常指導醫院製劑室成藥炮製之工作,還定期給年輕中醫師上課,講授中醫課程、以及對中醫研習所得精粹,在任時培養中醫傳習弟子數以千計,有西安市中醫學徒班1至5班學生,有中醫學院學生,有西學中班醫師,有各地來西安進修的醫師。為中醫傳承和發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後繼人才。臨床、醫教工作之餘,手不釋卷、精研醫籍,不斷對中醫臨床經驗進行總結,曾主編《方劑學講義》。經常撰寫中醫學論文發表於《陝西中醫》、《陝西日報》等。1987年編著《太和醫案選》一書出版發行。
樹棠先生一生行醫,繼承先輩遺風,治學嚴謹,精通中醫傳統、深諳太和醫理、融會了太和驗方精髓,積累了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尤至晚年,集畢生所學之精粹,自擬有效經驗方劑甚多,如“祛脂通脈糖漿”對冠心病的治療有90%以上療效,作為科研成果推廣。貢獻秘驗方300首,許多經典方被省、市驗方新編錄用。樹棠先生深受同行及眾弟子尊崇,被醫界好評為工藥精醫的名醫名家。
姚樹錦 太和醫室四代傳人中最負盛名之代表。國家級名老中醫藥專家,九三學社會員,西安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西安樹錦國醫館館長。
早年立志學醫,聰慧好學,幼時即習誦中醫啟蒙經典,中學時代便廣泛涉獵醫學典籍、名家著述,由淺人深,循序漸進。讀書有計畫、有心得筆記,每逢假期隨父待醫在側,受父親教誨,進步很快。日積月累,奠定了很深的中醫基礎。每每看到家父治療頑症沉疴,更加深了對中醫仰慕之情,從那時起便習作醫論、醫案讓父親指導,一心想步先祖後塵研習太和中醫。但其父認為“儒可通術,術非儒不精”,故而先送樹錦就讀於大學文科,積澱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以達文為醫用之目的。
1958年隨父興華先生被聘進在西安市第二醫院中醫科參加醫療工作,以診治常見病、多發病為主,也偶接疑難症,每遇不明者,求教於父。
1959年西安全市暴發流行重型流感,樹錦以祖傳驗方“清瘟湯”用於大量門診治療療效立顯,此方簡、廉、驗推廣於各醫療機構,後被西安市醫院《中醫治療常見病的研究》一書收錄,又被第四軍醫大學製成“清瘟片”廣泛套用於臨床。同年,樹錦以中醫治療“中毒性紫癜病四例報告”發表於《西安衛生》雜誌上。樹錦除大量醫療工作外,還協助家父帶教成都中醫學院和陝西中醫學院實習生、西安市中醫徒弟班的1、2、4、5班學徒生,各科室病房的會診大多相邀前往,併兼任了院內外許多中醫教學工作。1962年撰寫了《太和醫室內婦兒科科錄》,當時在西安醫療界影響很大、具有很高的中醫學術價值。1964年陝西中醫學院招聘師資提高班學員時,被西安市衛生局舉薦參加,在20多名學員中,大多是年資較高、或是是各醫院科主任、院長,惟樹錦大夫年僅28歲,為最年輕者。其後,樹錦的中醫理論水平在家傳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進步,被調至西安市中醫醫院工作。當年中醫醫院,是中醫名家匯聚之地,姚樹錦虛懷若谷向長者來教問詢,勤閱病歷,選精摘錄中醫臨床經驗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70年代初,姚樹錦出任“西學中醫班‘教師,將他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時光,奉獻給醫學教育事業。先後講授過《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各家學說》、《內科學》、《傷寒論》、《兒科學》等,是授課科目最多的教師,也是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備課充分,廣閱經典醫籍,撰寫各類講稿百萬言,授課時用詞豐富,生動形象,善引典故,結合臨床,深入淺出,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概括性強。毫不保留地傳授自己的經驗體會,甚至將家傳之秘方也公布於眾,啟迪學員思路。樹錦先生帶教的西學中醫班學員,日後大多成為各級醫療單位中西醫結合科研的骨幹力量。辦班也由開始辦西學中普及班、專科人員學習班、經典著作專修班,發展為二年制西學中提高班,三年制西學中研究班,至最後開辦的在職高年資中醫師提高班。為全省培養了數千名西學中人員和高級中醫師。在長達20多年的西學中教學工作中,還同全國各地之中醫院校、中醫研究院、各地區的醫院、中醫院、醫療衛生機構連線成網,相互學習共同促進。先後5次到全國各地考察學習,還將全國各地的名家、學者、教授請到西安講座,提高教學質量。當年有陳可冀、董建華、黃文東、方藥中、黃星、時振聲、鄧鐵濤、趙紹琴、危北海、焦樹得、盂垣江、沈自尹、賈德道等交流與合作。此外,樹錦先生常應邀赴各地做專題學術講座報告姚樹錦先生行醫50餘年,對祖國醫學的繼承和發揚有顯著的貢獻。在教學前期為繼承階段,在治療專科病的同時,疑難病證逐漸增多,其扶正固本思想也逐漸形成,並發表獨立學術文章,強調判斷正氣是否受損及受損程度,斟酌正邪鬥爭情況,衡量標本虛實的性質,確定辯證論治的依據,以祛邪勿傷正,扶正勿留邪,治病務犯胃氣為治療總則。而後學術思想形成成果化,在臨床上以治療疑難雜病為主,如腎病之腎衰、尿毒症,各期癌腫,各型之紅斑狼瘡。被省市各大醫院、兄弟醫院、駐地醫院等請往會診。還給港澳台胞,歸國和探親僑胞,東南亞、日本友人及歐美朋友診病。逐漸形成其獨特的辯證論治學術思想,並且研製出了成方劑,其中“固本咳喘丸”、“膽胃通降片”系準字號藥品,於80年代中期投放市場;隨後“健身先天寶膠囊”及酒劑應市;1988年“固木咳喘丸”榮獲陝西省醫藥管理局醫藥新產品三等獎;“頸病寧”被西安市紅十字會醫院製成片劑廣泛運用於臨床;“太和感冒巾”、“太和合歡巾”等獲第二屆傳統醫學“超人杯”優秀成果大獎及國際優秀大獎。目前尚有西安市科委立項課題——“血尿寧膠囊治療紫癜性腎炎血尿臨床及實驗研究”,正在研究之中。
1992年姚樹錦以專家、學者的身份出席在新加坡召開的“中醫與針灸走向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其“關於中醫藥與進一步走進世界的構想及措施”的講稿受到大會的重視。同年應邀赴馬來西亞為當地中醫界做了多場學術報告及講座。1993年參加“海峽兩岸( 台灣——西安)中醫學術研討會”同與會的台灣中醫名家交流學術,又為台灣中醫同道舉辦了三期中醫講學班。1996年與前來西安領略中醫學術的韓國同道鄭淳九、具本鶴中醫師,對治療風濕、類風濕病等交流並無私傳授。
姚樹錦先生晚年任西安市第八、九屆政協委員、西安市文史館館員、河北省武安市政府醫藥顧問、馬來西亞海鷗集團總公司醫藥顧問、九三學社西安光明中醫藥培訓學院顧問、香港中華醫學研究會研究員、光明中醫函授大學陝西分校副校長、西安市中醫學會副會長、名譽理事長、陝西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陝西省衛生廳藥品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陝西省衛生廳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全國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光明中醫雜誌》及《陝西驗方新編》編委。
姚樹錚 少時受家學影響,大量習誦中醫啟蒙讀物,成年後從事教學及校醫工作,一生鑽研姚氏太和中醫針灸。並長於書法繪畫。
1980—1990年在解放門中醫學習班任教務主任,兼任針灸教師。歷任新城區教育系統紅十字會理事,西安美術書法家協會會員,西安學校衛生研究會會員,中國學生體質調研員。在《陝西中醫》、《學校衛生》等報刊發表數十篇學術醫論。被評為中國紅十字會先進會員。
姚樹綿 年少時受家傳影響,廣泛涉獵中醫書籍,尤對陰陽、五行學說倍感興趣,成年後入陝西省中醫學院系統學習中西醫學理論。
後任西安市三十五中校醫、西安市教委體育衛生處專職幹部。並創建了陝西省首家為中小學生服務的中國小衛生保健所,任所長,對中小學生的正常發育和健康成長進行了科學研究和正確指導,並撰寫多篇中小學生的健康發育專題文章,在全國專業雜誌上發表,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派專家教授(其中包括美國哈佛大學校長) 兩次到該所觀摩、考察、學習。
1993年起,任新城區衛生局副局長,並歷任全國學生營養學會理事、陝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西安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西安學校衛生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安市新城區中醫學會理事長、西安市新城區紅十字會會長、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政協西安市新城區委副主席。
姚樹鋒 受家學影響,自幼酷愛醫術,他不僅認真研讀父輩留下的大量醫籍、秘錄,又考入中原學院深造。參加工作後,曾隨醫療隊到秦巴深處為百姓治病,到鐵路工棚為工人送藥。因其長期在一線的醫療實踐,功底漸豐,形成自己的觀點,即突出以正氣為本,固本枯病,又強調人以氣為主,從整體出發,才能抓住關鍵,中醫辨證諸多,但以氣血津液辯證最為根本,人體健康與否,關鍵在於氣學津液是否充足,也即人體內的能量和動力是否充盛。
姚樹鋒多年傳承太和中醫醫理,形成了獨特的太和傳承見解,樹鋒先生認為:“太和醫學”基本思想是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文化講天地人,在社會生活中人類的關係分你我他,在色彩中有黑白灰,講的都是一分為三,中醫學上講精氣神,講陰陽與平衡也是一分為三。
1984年姚樹鋒開設了“太和醫室”,使祖業重放光彩,他以診治肝、膽、胃病為主,並研製出“胃靈丹”、“肝膽淨”等成方劑,每獲良效。同時經過數十次的臨床實踐,研製成調氣補血、疏經活絡、逐瘀生新之 “太和玉容散”,且通過省級鑑定,為國藥準字號,已被《人民日報.海外版》作為國家重點專利推薦。
太和五代傳承
姚燕平 太和醫室五代傳人,姚樹森三女。自幼隨父在太和醫室發源地河北省武安市學習中醫,80年代初與父親創辦了太和醫室中醫診所,數十年如一日為家鄉患者服務,在家鄉繼續著“太和醫室”的傳承。姚樹森另外兩個女兒姚露萍、姚姚麗萍,也是自國小醫,畢生從事醫療事業
姚安萍 太和醫室五代傳人,姚樹錦之女。自幼傳承了父親的稟賦,聰慧好學,熟讀古書經典,背誦湯頭成方,在“樹錦國醫館”隨父診療,患者口碑極好。多年來為父親整理了大量醫案,為太和中醫學術教學科研及傳承發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姚永平 太和醫室五代傳人,姚樹錦之子。多年從事中醫診療工作,一直隨父姚樹錦系統學習中醫,抄方製藥,從小在家學及父親的薰陶下,對中藥材炮製、鑑別有著很深的認識。“樹錦國醫館”成立的十幾年來,他一直協助父親用心經營,秉承著太和醫室的懸壺濟世宗旨為廣大患者服務,並為太和醫室的傳承不懈地努力著。
太和醫室六代沿襲
姚蕤,1979年9月14日生人,姚樹棠之孫。系“太和醫室”六代傳人。
高中畢業入伍,後在新疆某應急機動作戰部隊任基層連隊主官。自幼隨其祖父姚樹棠習醫抄方,熟知中藥湯頭及味藥。高中畢業後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其間修法律專業,並多次在部隊出色完成任務,受到上級嘉獎。自主創業以來,又修工商管理學碩士。
從小與其祖父姚樹棠學習中醫的他,在祖父去世後又堅持與其三祖父姚樹錦學習中醫理論,了解家傳秘籍、診病思路與技巧;同時,為中醫的傳承努力,為姚氏太和醫室發揚光大做好準備。
2008年以來,與“太和醫室”五代傳人姚永平管理三祖父創辦的 “西安樹錦國醫館”。推陳出新,用自己的管理經驗和才能使醫館業務逐步擴大,為更多的患者服務。也為發揚祖國醫學保存了寶貴的醫學資料。加之自身對中醫的學習,正在為發揚姚氏中醫打下堅實的基礎。
近幾年來,大部分時間用於輔助三爺爺(太和醫室四代傳人姚樹錦教授)的日常醫療、義診、病歷記錄等工作及外事活動,每周一、三、五、六跟三祖父隨醫、侍醫、抄方,努力得到姚氏醫學的真傳。2010年5月隨其三祖父刊登在由陝西省委組織部老幹部工作局編輯出版的《金秋》雜誌中。2010年6月22日,在陝西省衛生廳中醫管理局的支持關懷下,在西安市公正處與姚樹錦教授正式確立了“傳統醫學師承關係”。為傳承和發展“太和醫室”而不懈努力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