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點
白雲寺依山築砌,坐北向南,分上下兩院。上院以中軸線為主,橫軸線為輔,構成三重院的“十”字形建築規制。依次有樓道、山門、鐘鼓樓、獻殿、大雄寶殿及二層三面圍樓24間。各院兩側各有配殿,供枷藍、關羽、達摩及觀音、地藏菩薩。在橫軸線上,左有方丈院,右有客堂院。西側另闢觀音堂,自成格局。院中林蔭蔽天,清涼爽人。院內辟曲尺圍廊、蹬道、月門等,可南北穿行,東西貫通。大殿五楹,懸山式九檁結構,內有釋迦牟尼和韋馱的明代脫紗坐像,四周有經櫃,珍藏數千冊佛經。另有石碑、鐵鐘、供器等珍貴的宗教文物。
白雲寺的東南懸崖下,另有下院,是多套四合院硬山式瓦房組成的僧人住宅,環境清幽雋秀,現改為南城區腫瘤醫院。另在寺的東南山坡建有墓區,有墓塔數十座,遺蹟猶存。 白雲寺冬無嚴寒夏無炎熱,達官貴人、文人學士登臨遊覽者絡繹不絕。明末傅山先生常在此遊樂住宿,有《續建淨業禪院碑記》、《天澤潤公碑》、《茶毗羊記》碣及許多詞賦傳世。
白雲寺四周古木環抱,濃蔭四蔽,景色幽邃。該寺利用紅土溝高低地勢鑿修磴道,拾級而上是山門殿,殿額高懸“白雲寺”三個貼金大字,左右門的門楣上書“真境”和“光寐”。寺前置石獅一對,給人一種幽深肅穆之感。殿內四角塑四大天王,大肚彌勒佛端坐殿中央,彌勒佛背後是韋馱。韋馱身穿鎧甲,手執金剛杵。韋馱的塑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十,橫寶杵於兩腕上;另一種是右手叉腰,左手握杵尖拄地。韋馱手執金剛杵的姿勢很有講究,據佛門規定,凡是雙手合十,橫寶杵於兩腕上的寺院,是接待寺。反之韋馱杵拄地、右手叉腰的寺院,即為不是接待寺,遊方僧尼一望便知。此寺的韋馱雙手合十,橫寶杵於兩腕上,顯然是接待寺,所謂接待寺,是招待十方遊方僧,故此寺又名“十方寺院”,簡稱“十方院”。由於此寺位於城南,又稱“南十方院”。與城北有“北十方院、”之稱的千壽寺相對應。
山門殿兩翼是鐘鼓樓,山門殿迎面是前殿,和東、西廂構成一個前院。前殿布局是十八羅漢朝觀音。西廂旁有尊泥塑“常八十”。所謂“常八十”,就是有人問他多大年紀,他總是說八十歲,再過十年問他,還是八十歲,因此“常八十”叫開了,反把他的真名忘了。相傳“常八十”活了120歲,曾是李自成理髮師。當初李自成勸他進京,他堅不相從,後來在此落髮為僧。由於他濟施貧困,免費行醫,威望很高,因此圓寂後,人們為他朔了這尊像,以示懷念。
後院正中是大雄寶殿,東廂為大士殿,西廂為地藏殿。院內古木參天,環境清幽。其中的白皮松,高約30米,是珍稀樹種。大雄寶殿的釋迦牟尼佛,雙目微睜,面相慈祥,踟趺坐在蓮花上,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山西通志》又載:“雍正九年(1731年)僧瞭然重修建毗盧閣。”此閣在大雄寶殿的後面,分為兩層,由於上層供毗盧佛而得名。《山西通志》載:“康熙丙寅二十五年(1686年),都司(官名)陸君興建藏經閣五楹,四十六年(康熙)僧平山重修。”此閣也是兩層,於1959年1月毀於火。
旅遊信息
景區門票
免費
交通信息
太原市乘坐23路,、619路,、805路,、808路,、819路、830路、831路、861路公車,五一機器廠下車,馬路東的巷子裡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