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市轄區汾河橋

汾河,山西人民的母親河。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市轄區是汾河建橋最密集的地段。太原汾河建橋史是太原城市發展的見證。一座座形態各異橫跨於汾河上的橋樑,堪稱“橋樑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原市市轄區汾河橋
  • 外文名:Fenhe Bridge in Taiyuan City
上蘭村汾河漫水橋,草坪汾河大橋,太原繞城高速西北環汾河橋,太嵐鐵路汾河橋,西南環線鐵路汾河特大橋,柴村橋,玉門溝線鐵路橋,攝樂橋,北中環橋,勝利橋,漪汾橋,洋灰橋,迎澤大橋,老橋,新橋,雙塔街管線橋,南內環橋,汾河隧道,長風橋,躋汾橋,南中環橋,祥雲橋,汾河之冠,太原繞城高速小店高架橋,通達橋,十號線橋,

上蘭村汾河漫水橋

汾泉路汾河橋。是汾河進入太原盆地後其上所建的第一座橋樑。建於1964年,簡支板橋,長124米,寬4.5米。該橋僅可供行人和小型車輛經過。

草坪汾河大橋

即柴西公路汾河橋。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2008年建設柴西公路時進行了改造。雙向四車道公路橋。

太原繞城高速西北環汾河橋

太原繞城高速西北環跨汾河橋,2002年建設,雙塔斜拉橋,長550米,雙向四車道公路橋。

太嵐鐵路汾河橋

上世紀70年代修建

西南環線鐵路汾河特大橋

太原鐵路樞紐西南環線工程中的三線汾河(鐵路)特大橋,位於柴村橋以北、太(原)嵐(縣)鐵路線以南,與太嵐鐵路線相距29米且平行。該橋全長2.6公里、高15.9米、寬18.5米,是太原鐵路樞紐西南環線上最寬的鐵路橋,共有橋墩33個。

柴村橋

老橋建於1992年,2009年對主橋進行改造。2016年又加建完善兩端匝道,使之實現與濱河東西路全互通立交。橋寬約35米,雙向六車道城市公路橋。

玉門溝線鐵路橋

位於柴村橋南側下游約600米處。又稱太白(太原—白家莊)鐵路橋、西山支線3號橋。為10孔不等跨鋼桁梁橋,橋跨總長457.2米,橋樑總長470.9米。上世紀40年代由侵華日軍改建。

攝樂橋

2016年,太原市第一座獨塔扭索麵斜拉橋——攝樂橋開建,2017年2月建成。該橋位於玉門溝線鐵路橋與北中環橋之間,主橋長780米,寬約50米,雙向八車道。造型為大寫的英文字母“A”,無橫樑,塔高113米。全橋共有64根斜拉索,分成16組,每組4根,最長的約150米,最短的約85米。

北中環橋

北中環橋是世界上首座對稱五拱反對稱五跨非對稱斜拉索橋,2013年開工建設,當年實現全線竣工通車。這座橋造型現代,宛如一條騰飛巨龍,寓意"龍騰祥瑞"。全長1.3公里,主橋長310米,雙向八車道,全互通城市立交橋。

勝利橋

老橋建於1970年,1970年9月,全長487.6米的勝利橋建成通車。這是一座雙曲拱連續拱橋,2003年進行了加固加寬。為全互通城市立交橋。雙向六車道。橋東為北大街,橋西是興華街。

漪汾橋

老橋建於1992年,2008年改擴建,2009年通車。對稱雙七拱吊橋,為中承式連續拱橋。最大的亮點是橋兩側一個個猶如彩虹般的紅色的橋拱。漪汾橋作為太原市的一座地標式建築,被廣泛運用於各種形式的城市形象宣傳中。不完全互通城市立交橋。雙向4車道。漪汾橋東為府西街,橋西為漪汾街。

洋灰橋

1937年11月8日太原淪陷。日軍侵占太原後,為了戰爭的需要,在汾河上修建了一座700米長的汾河橋,是太原市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老太原人都叫它“洋灰橋”,其寬度為6米,其中車道5.5米,僅能容一輛汽車通行。1942年開工建造,由偽山西省建設總署太原工程局主持,福昌建築公司負責施工,次年7月竣工通車。是當時太原連通汾河兩岸的唯一通道。
洋灰橋原位於現迎澤大橋北側,迎澤大橋建成後,洋灰橋用於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新迎澤大橋建成後,1996年11月1日洋灰橋爆破拆除。

迎澤大橋

老橋

1953年,中央政府對太原市市政建設首次投資修建了迎澤大橋。是太原人自己設計、自己修建的一座鋼筋混凝土懸臂式橋樑。大橋於1953年初開工建造,1954年1月1日舉行通車和命名典禮。由於大橋以東的大街經過迎澤門(又名大南門),故將其定名為“迎澤大橋”。大橋全長480.5米,寬15.4米,其中車道寬12米,全橋29孔,28個橋墩,為鋼筋水泥重力式橋墩,現澆鋼筋水泥懸臂式板梁,橋上裝有波浪式的欄桿。從施工速度和修建規模上講,迎澤大橋是當時“華北第一橋”。

新橋

老迎澤大橋在工作了40多年後,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1996年,老迎澤大橋和離它不遠處的洋灰橋一併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主橋長511.6米,寬50米,包括雙向8條機動車道、2條非機動車道和2條人行車道的特大型現代化橋樑。1997年10月1日,新迎澤大橋在原址上建成。
1997年,新迎澤大橋主橋進行修建,2002年至2007年,又逐步完成了迎澤西大街(迎澤大街)與濱河西(東)路之間的互通式立交改造工程。
位於迎澤西大街與迎澤大街之間的迎澤大橋,由七座橋樑組成,包括主橋、東、西引橋和四座匝道橋。其中,東北匝道橋連線勁松北路和濱河東路,東南匝道橋連線勁松路和濱河東路,西北匝道橋連線西渠路和濱河西路,西南匝道橋連線新晉祠路和濱河西路。

雙塔街管線橋

雙塔街汾河管線橋,1993年建設。橋樑鋪設氣暖水電等傳輸管線,屬專用橋樑,機動車不能通行。
管道橋往南到南內環橋之間的區域是古晉陽八景之一:"汾河晚渡"。很久很久以前,汾河上沒橋,過河靠擺渡。明代詩人作詩形容此處勝景: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中流軋軋櫓聲輕,沙際紛紛雁行起。遙憶橫流游幸秋,當時意氣誰能儔。樓紅蕭鼓今何在?紅蓼年年下白鷗。

南內環橋

1983年開工,1988年建成。這座橋歷時五年修完,屬預製裝配式預應力變截面連續橋樑。南內環橋全長590.5米。2007年進行了改造。雙向四車道。是太原市市轄區"老五橋"(迎澤大橋、勝利橋、南內環橋、漪汾橋和柴村橋)之一。

汾河隧道

老軍營汾河隧道,位於南內環橋南側。1971年開建,1973年建成,屬戰備人防工程。1973年隧道剛通車時,只允許騎車人和行人通行,1981開始改為專供機動車雙向間隔通行,目前實行由西向東機動車單向通行。汾河隧道是國內繼上海打浦路隧道之後修建的第二條水底公路隧道。

長風橋

2001年建成。長風橋主橋長571米,寬52.5米。連續箱梁城市公路橋,全立互動通,雙向十車道。是太原市繼迎澤大橋之後第二條東西向交通主軸橋樑。

躋汾橋

躋汾橋,是太原城市規劃主城區南端的一座專用人行橋,也是太原市首座大跨度景觀步行橋。
東起學府街,跨越汾河,西與長風文化商務區文化島相接,整個橋體採用全鋼結構,全長1.1公里,橋面單幅寬6米。其造型為兩條紐帶,雙弧交叉的橋面與連續變化的連線桿件,形成了一個DNA分子的空間結構,蘊含著新舊傳承的含義,被譽為架在汾河上的“搖籃”。
2013年建成。

南中環橋

2010年,外觀設計宛如大雁展翅的南中環橋開建,雙向8車道,設計時速60公里。主線全長2608米,與東西立交橋渾然一體,頗為壯觀。主橋長300米,標準寬52.5米,最寬處71米,橋型為拱梁組合結構,雙向八車道,全互通立交橋。

祥雲橋

2010年國慶建成通車。2008年,奧運火炬在太原傳遞的那一天,西起新晉祠路、東接龍城大街的祥雲橋正式開建。祥雲橋在設計上採用了國際上最新的理念,創造性地使用三根彎塔柱組成斜拉橋主索塔結構,全高100.5米,三根彎塔柱形成了三維變化的結構組合,仿佛一朵迸發靈感與創新精神的火焰。
橋寬50米,雙向八車道,全互通立交橋。 大橋開工之日是北京奧運火炬在太原傳遞之時,因此該橋命名為"祥雲橋"。

汾河之冠

汾河之冠是一座造型酷似皇冠的跨河景觀人行橋。位於祥雲橋以南約1.7公里處,與山西省體育中心紅燈籠體育館)平行的位置。橋樑全長403米,其中主橋全長342米,西側引橋橋長28米,東側引橋橋長33米。主橋為七跨連續鋼桁梁空間結構,橋墩最大跨度是68.4米,兩側橋面寬均為3.75米。

太原繞城高速小店高架橋

1999年建成。雙向八車道。連續箱梁公路橋,全長為4359.2m。號稱“十里長橋”,實際長度8718.4華里。是建造時華北最長的高架橋。

通達橋

老橋1994年建成。2018年拆除原康城公路小店汾河橋,新建"通達橋"。單塔懸索橋。主塔高123米,橋面以上高112米。塔型寓意"時代之門",展現最簡潔、穩定的建築結構體系,凸現雕塑感。主橋長416米,寬47.5米,雙向六車道,全互通立交橋。

十號線橋

建成後,將實現小店區汾東新區晉陽古城片區東西互通。因東接汾東新區規劃的十號線道路(現命名為汾東大街)而得名。因西接晉陽古城片區,擬更名為古城橋。全長2025.81米,寬47.5米,機動車道為雙向八車道。十號線橋為下承式鋼桁架拱橋,拱架兩側設計了濃濃西式風的橋頭堡,古典與現代結合,造型獨特,力度感強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