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糟油製作技藝

太倉糟油製作技藝,蘇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倉糟油製作技藝
  • 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太倉糟油,始創於清乾嘉年間。創製人李梧江是太倉城內經營醬園和釀酒的商人。他將白糯米浸水蒸熟,加入甜酒藥,入缸發酵50多天,釀成酒漿原液。再往酒漿中加上丁香、月桂、玉果、茴香、玉竹、香菇、白芷、陳皮、甘草、花椒、麥曲、鹽等二十多種輔料,密封了一段時間之後出現了獨特的糟香。後來李梧江再選擇香料搭配,進行改進,把新產品兌入糟油底子,入缸密封一年後,制出了味道更佳的新調味品——糟油。糟油之妙,就在於它的底子,而且時間越長糟油越香。太倉糟油的經營模式最初為小作坊式的生產,店名為“老意誠”。 後來,太倉糟油受到了慈禧太后的喜愛。老意誠店掛出了“進呈糟油”的金字大匾,於是,生意興隆,聲譽日上。儘管百年風雨,但“老意誠”始終保存了糟油底子,使太倉糟油能一直流傳下來。
解放後,“老意誠”經過公私合營,定名為國營太倉醬廠。進入20世紀80年代,太倉糟油有了自己的品牌,註冊為“香玉”牌糟油。國營太倉醬廠也更名為國營太倉糟油廠,糟油正式投入批量生產和銷售。2008年12月,太倉糟油從城廂的老廠搬到了雙鳳,邁上了一個新台階。2001年8月企業整體轉制,更名為太倉糟油食品有限公司,年產糟油300噸左右,年銷售總量達到200噸左右。目前,太倉糟油在蘇州已進入一百多家零售店,在上海則有三百多家。
太倉糟油的用料為糟汁、鹽、味素,調勻後為咖啡色鹹香味。製作糟油要經過選料、蒸、淋、發酵和封缸幾道工序。首先要選用無雜質、無黃粒的優質糯米,在浸米池中浸泡。待米浸透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倒入蒸桶蒸,後將蒸好的米飯抬上溫水池,進行兩次淋飯,保證拌藥時所需溫度達22攝氏度至25攝氏度。米飯淋後瀝乾,按配方加入湯藥,攪拌均勻,挖好圓窩,然後蓋上缸蓋,在室溫20攝氏度至25攝氏度條件下,發酵7至10天。再按配方加入自來水繼續發酵7天左右後撈出米糟,壓榨。最後將各種天然香料粉碎後和鹽、焦糖等按配方加入到蜜糖中攪拌均勻,注入缸中,封缸儲存,時間至少一年以上。

社會影響

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太倉糟油以其神奇的糟香,榮獲金質獎章。1985年後,太倉糟油又先後榮獲商業部優質食品證書,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國際食品及加工技術博覽會金獎等。
太倉糟油是一種調味品,可以解腥除異味,提鮮增香,開胃增食,而且營養豐富。糟香神奇醉人,甚合江南人的飲食口味。江南人家烹飪時喜歡在魚湯和一些蔬菜中加入糟油,使菜餚更可口。神奇的糟香,給人帶來的,是意外的驚喜和獨特别致的江南風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