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丘民俗文化博物館

太丘民俗文化博物館

太丘民俗文化博物館位於四省交界處的黃淮河沖積平原永城市太丘鎮,它東接徐淮,南依澮水,西連商汴,北枕隴海,太丘鎮歷史悠久,文化薈萃,太丘民俗文化博物館總面積500平方米,太丘民俗文化博物館是永城市太丘鎮人民政府於2014年修建而成。太丘民俗文化博物館已經成為永城地區規模最大的以收藏、展示、傳播永城地區即太丘先民民俗文化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丘民俗文化博物館
  • 外文名稱:TAIQIUFolk Culture Museum
  • 類別歷史類
  • 地點永城市太丘鎮黃橋村黃橋。
  • 竣工時間:2014.3.12.
  • 開放時間:8:00-17:00
  • 館藏精品:播種機、紡線車、織布機、鋤、耙、石磨、升、斗
  • 級別永城市重點民俗文化博物館
館藏文物,發展歷史,

館藏文物

黃橋村民俗博物館的300多件展品,全部是當地農民自發捐獻出來的。近幾年,我國城鎮化率以每年約1%的速度推進,太丘鎮108個自然村作為中國300萬個村莊的一部分,在村莊消失之前留下些什麼,比招幾個客商建幾個社區更讓他掛心。“我們的美麗鄉村建設,就要建成生態環境優美,公共服務健全,鄉土文化繁榮,農民生活幸福的美麗鄉村。近年來,太丘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全面實施“經濟強鎮、商貿富鎮、科技興鎮、文化名鎮”發展戰略,先後榮獲國家一級鄉鎮綜合文化站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全省文化先進鎮等榮譽稱號,太丘鎮作為永城市基層文化建設的一面旗幟,已成為叫響永城、耀眼中原的文化名鎮。黃橋民俗博物館運用農耕物品陳列、圖片記憶歷史的方式來展現黃橋人民的滄桑歷程,這是永城乃至周邊第一家村級民俗博物館,是黃橋村民的偉大創舉,在全市範圍內值得學習、借鑑和推廣。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它具有普遍性、傳承性和變異性。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一些物品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為了把這些民間文化的精華留下來,傳下去,我們在舊村室的基礎上,打造了我們眼前這樣一個民俗博物館。
迎賓牆上所展示的就是古黃橋的風貌。
我們民俗博物館總共分為五個展室,現在咱們一起走進第一個農作展室。
獨輪車:走進農作展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比較多見的獨輪車,獨輪車俗稱“手推車””、“二把手” “土車子”。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分布。在近現代交通運輸工具普及之前,是一種輕便的運物、載人工具,因為它對路的要求最低,能走人的地方,都能推過去獨輪車。獨輪車分為大輪獨輪車和小輪獨輪車,小的車盤平;大的輪子高於車盤,將車盤分成左右兩邊,可載物,也可坐人,但兩邊須保持平衡。我們眼前這個是小輪的獨輪車。
太平車:太平車是從遠古沿襲下來的一種古舊車輛,太平車因其滾動平穩而得名。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造車工藝趨向成熟的結晶,主要使用在中國平原地區。,因為保持著夏代“輈車”的雛形,所以被稱為“中國車輛活化石”。過去,擁有太平車者多是些富裕人家或商行貨棧。歷史上,它曾長期作為一種重要運輸工具,直至上個世紀70年代末,農村生產隊里還不斷使用。但隨著更便捷的車輛的出現,太平車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這種車的存世量非常少。
棉紡織用具:織布機,又叫紡機、織機、棉紡機等
紡車:是以毛、棉、麻、絲等原料,通過人工機械傳動,生產線或紗的設備。這個紡車有一個用手驅動的輪子和一個紗錠。這個臥式手搖紡車是錠子在左,繩輪和手柄在右,因為這種臥式紡車一個人就可以操作,所以在生產生活中比較普遍。(還有一種立式紡車,把錠子安裝在繩輪之上,也是用繩弦傳動,需要兩個人同時操作)
鞋筐:民俗博物館中所展出的東西,有些雖然小但是卻凝結著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比如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個鞋筐,就是當地老人用豫東地區常見的秸稈編制而成的。
拖車:有一個腦筋急轉彎問:什麼車不用油?答案就在我們眼前。這個拖車因為沒有輪子,所以不用油。在以前用來拉生產工具使用,下大雪的時候,裡面放上被子,也用來載人使用。
農家客廳:
我們的農家客廳中展示了一個八仙桌,一個長條幾和兩把太師椅。當時在農村能配齊這樣一套的呢,也是小康以上的家庭。
八仙桌:八仙桌為什麼叫八仙桌有兩種比較傳奇色彩的說法:相傳以前,布依人家辦喜事,沒有桌子,吃飯時只能用木頭或石板擺在外面地下吃,八仙下凡看到這樣一種景象呢,就給人們發明了這樣一種桌子。另外一種說法呢,是說八仙結伴雲遊天下。有一天路過杭州,去拜訪畫聖吳道子,吳道子為了招待八仙發明了這樣一種桌子。八仙桌,漢族傳統家具之一。其實呢拋開傳說,八仙桌指桌面四邊長度相等的、桌面較寬的方桌,大方桌四邊,每邊可坐二人,四邊圍坐八人(猶如八仙),故漢族民間雅稱八仙桌。
農家廚房:
農家廚房中保留了五保戶老太太在這裡做飯的土灶台和風箱。以及從村民家中蒐集而來的油鹽罐子。
院子裡水缸:
這些大大小小的水缸呢也都有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歷史了,根據大小和材質的不同有不同的用法。小的是用來盛油鹽,大的呢是用來裝水,盛粉。大的水泥缸在打場曬糧的時候也放在場邊用作消防使用。
石槽:
石槽從字面上去理解是一條凹形的石坑,壁內無亂石。我們現在比較常見的是這種牛槽,牛槽的壁上有不止一個的石孔,這是用來栓牛用的。
牛槽比較多見,這兩個小的是豬槽。
婚俗展室:
中國地大物博,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俗,舉行各具特色的婚禮,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除了繁瑣的三書六禮,給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婚禮上的大花轎了。
花轎,也叫喜轎,是傳統中式婚禮上使用的特殊轎子。一般裝飾華麗,以紅色來顯示喜慶吉利,因此俗稱大紅花轎。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種。轎身紅幔翠蓋,上面插龍鳳呈祥,四角掛著絲穗。我們眼前這個轎是一個四人抬的花轎。
大床
中國古典家具種類繁多,按實用功能可分為臥、坐、置物、儲藏、屏風、支架等六大類型。而古典家具中的床,因其體量龐大,工藝考就而成為古典家具中的“大件”。這種床一般是家傳使用,但材質優良、做工精細、品相完美的古典雕花大床,特別是明清時代的“老物件”已屬鳳毛鱗角,除一些博物館收藏外很難見到。所以我們眼前這個床是後來複製的,床外有迴廊,人跨步入迴廊猶如跨入室內,迴廊中間置一腳踏,兩側可以放置小桌凳、便桶及燈盞等。這種床式整體布局所造成的環境空間猶如房中又套了一座小房屋。
民俗展室:
民俗展室中除展出民俗服裝鞋帽之外,還是一個歷史圖片展廳。這間屋子所有展出的圖片作品都是曹長春老師真實的歷史攝影作品。涵蓋了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國所經歷的變化。

發展歷史

太丘民俗文化博物館永城市太丘鎮人民政府於2014年修建而成。太丘民俗文化博物館已經成為永城地區規模最大的以收藏、展示、傳播永城地區即太丘先民民俗文化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博物館占地500多平方米,收藏展陳民俗文物,這些實物集中展示了源遠流長、淳樸厚重的永城民俗、民風。在眾多展品當中,以生產、生活用品用具為主,有傳統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工具,如播種機、紡線車、織布機、鋤、耙、石磨、升、斗等,還有家具、舊燈具及民居老屋、鄉村私塾場景復原等。通過這些表面斑駁、色彩陳舊的展品,可以了解人類不斷向前發展,擺脫沉重體力勞動的足跡。有著中州名鎮、歷史文化名鎮之稱的太丘鎮,歷史上留下了“梁上君子”、“陳太丘與友期”等典故。今天,太丘鎮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高樓拔地而起,街道寬闊整潔,公路四通八達。“農民上了樓,何處安鄉愁”?為挖掘搶救優秀民間文化遺產,追憶鄉村農民的圓夢歷程,鎮裡尊重農民意願,籌集資金100多萬元,在黃橋村村室舊址上,修建了一家村級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分為農作、民俗、婚俗等展室,展現了當地鄉村不同時代的民情民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