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級共建兩艘,分別命名為“天龍”和“龍田”。使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製造的具有20年-30年代水平的現代化艦艇。日本海軍仿照英國皇家海軍使用輕型巡洋艦一樣,把兩艘天龍級服役後編入驅逐艦編隊任旗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成服役,人力填裝的主炮和三連裝魚雷發射管是其主戰兵器。作戰戰術為趁夜幕率領驅逐艦接近敵主力艦進行肉搏戰,通常作為魚雷戰隊旗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龍級輕型巡洋艦
- 英文名稱:TENRYU-class Light Cruiser
- 次型/級:球磨級、長良級、川內級
- 研製時間:1917年
- 國家:日本
- 艦船類型:巡洋艦
歷史沿革,基本數據,艦名由來,技術數據,型號演變,
歷史沿革
輕巡洋艦天龍號跟姊妹艦龍田號是日本近代輕巡洋艦的始祖,兩者均於大正六年(1917)起工。本級在當年是以三十三節的高速堪稱當時世界第一的高速巡洋艦,而且,在魚雷兵器的武裝上,初次裝上了日本海軍前所未有的五十三厘米三連裝的魚雷發射管。
天龍級輕巡洋艦的發展背景是由於受到了當時的海軍大國-英國發展了一種前所未見的艦種,也就是後來通稱的輕巡洋艦的刺激而展開的造艦計畫。英國所發展的輕巡洋艦是一種高速化,輕裝化的巡洋艦,用於領導水雷戰隊,作為驅逐艦戰鬥部隊嚮導艦的一種革命性艦種。在八四艦隊建造案中預定建造八艘,但是後來受到美國建造的奧馬哈級輕巡洋艦所影響,只建造了兩艘就將建造工作轉移到所謂五千五百噸級輕巡洋艦上。
輕巡洋艦天龍號擁有極為修長的艦容,這成為了以後日本輕巡洋艦的典範,但是這種艦容在現在看來,跟下一代的輕巡洋艦如夕張級和阿賀野級比起來可以說是醜多了,而且其火力配置也可以說是令人覺得怪裡怪氣的。這要想到是包括天龍級以及以後的五千五百噸級輕巡的建造年代較早的關係。天龍級輕巡洋艦的構造上其實可以說算是當時驅逐艦的放大版,而日本海軍巡洋艦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是夕張級輕巡洋艦,在夕張級以後建造的重輕巡在我們的眼光里是看起來比較順眼的。
天龍級裝備了四門十四厘米五十倍徑單裝炮,一號、二號炮分別位於前艦橋的前後,而三、四號炮也分別位於後艦橋的前後。這樣的配置在今日的眼光來說是夠怪了,但要注意日本海軍在建造夕張號試驗巡洋艦之前的巡洋艦都是裝備單裝主炮,而且都裝設於同一平面,沒有相疊的情形。
天龍號在竣工以後大多擔任警戒巡邏的任務,而在日軍發動侵華戰爭之中派遣到南中國支持任務。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已經成了艦齡達二十二年的老朽軍艦,但還是編到聯合艦隊中,和姊妹艦龍田號構成了輕巡洋艦第十八戰隊,隸屬於第四艦隊,出動支持威克島的攻略。之後轉戰南方,參加了珊瑚海之戰。
在昭和十七年(1942)八月八日、九日的第一次所羅門海戰(美軍稱薩沃島海戰)中,天龍號轉屬於第八艦隊的一員,在三川軍一中將的率領下由臘包爾出擊,在友軍重巡洋戰隊(鳥海號,青葉號,加古號,衣笠號,古鷹號)之後突入夜間的瓜達卡那爾泊地,和英美艦隊發生了激烈的夜戰,擊沉了驅逐艦帕特遜號。雖然是輕巡洋艦中最老的一艘,但是卻在戰場上十分活躍。
接著,天龍號參加了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美軍稱為瓜達卡那爾海戰)。在當年年末參加了支持陸軍紐幾內亞-馬丹(約東經146度,南緯5度,於胡翁半島的北邊)的攻略作戰。但是,卻於昭和十七年(1942)十二月十八日在馬丹港外八浬處遭受美軍潛艦阿爾巴可亞號的雷擊而沉沒,結束了他那長達二十幾年的現役生活。
基本數據
製造廠:橫須賀海軍工廠
起工:大正六年五月十七日
下水:大正七年三月十一日
標準排水:3230噸
全長:142.65m
全寬:12.3m
速度:33節
續航力:14節/時5000浬
火力:14cm50倍徑主炮四門
8cm高角炮一門
53cm魚雷發射管六門
魚雷48條
戰沉:昭和17年(1942)12月18日
艦名由來
因為是輕巡洋艦,所以依河名來命名,由來是以長野縣的諏訪湖為源頭,流經伊那谷,赤石山脈,最後注入遠州灘的天龍川。因其豐沛的水量而建立了數個水壩。
太平洋戰爭中的艦長:
後藤光太郎 (海兵46期) 昭和16.8.28
淺野新平 (海兵45期) 昭和17.6.5
上田光治 (海兵46期) 昭和17.12.5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4,350噸
主炮:5.5英寸(140mm)主炮4門
魚雷:2座三聯裝21英寸(610mm)魚雷發射管
高炮:127mm高炮1座,25mm機槍4座
設計航速:33節
艦員:367人
型號演變
後來建造的球磨級、長良級、川內級等均是天龍級的改進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