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崇拜

天體崇拜指對天以及天上日、月、星辰等物體和雲、霧、雷、電、風、雨等現象的崇拜。天體崇拜在原始時代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盛行於原始社會後期即農收生產時期。天體無邊無際,充滿神秘性,而且與人類生產生活有莫大的關係。人們在從事原始農業生產時,必須依靠太陽供給光和熱,依靠雨水滋潤莊稼,這種“靠天”的境況就自然地使人們產生天體崇拜,遊牧部落也同樣依賴天體,天氣變化影響著他們的生存和生活,星宿為他們遊牧提供方位,月亮的盈虧為他們遊牧提供準確的時鐘,所以遊牧部落崇拜天體也是很自然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體崇拜
  • 特點:原始時代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 盛行於:原始社會後期即農收生產時期
  • 記載:《禮記·王制》
發展,影響,

發展

在中國,對天體的崇拜是從對‘舊”的崇拜發展起來的。《禮記·王制》說:“天,謂日也。”《尚書·堯典》中有“賓日”於東、“餞日”於西的拜日風俗的記載;對雨的崇拜也很盛行。河南安陽發現的殷契中,有關求雨、卜雨和祭祀雨神的甲骨文相當多,如乞求“足雨”、“及雨”(及時雨)等。此外,還有對月亮和星辰的崇拜(詳見日神、月神、星辰崇拜各條)。天體崇拜較早時期為對天體具體物象或神化了的天體物象的崇拜,後來隨著奴隸制王國的逐漸建立,發展到對 “天帝”或有意志的“天”的崇拜。

影響

中國古代對夭帝的稱謂為“帝”、“上帝”,即指夭上主宰萬物的神。殷墟卜辭中出現了死去的祖先“賓於帝”(客居在上帝那裡)的說法。周時,沿用“上帝”舊稱,但更多地用“天”、“皇天”、“上天”等稱謂,《詩經·盪》:“蕩蕩上帝,下民之辟。”《詩經·大明》: “上帝臨女(汝)。”《詩經·豈佳》:“燕及皇天,克昌厥石.” 《詩經·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道教認為,總執天道最崇高的神為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管轄三界(上、中、下) 和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和餓鬼)的一切禍福。唐代開始有玉皇大帝的塑像。一些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最高天神,如彝族的格滋、拉枯族的厄莎,壯族的布洛陀等。古代漢族祭天,為帝王主持的隆重的祭祀活動。《公羊傳·嘻公三十一年》載,東周時“天子祭天,諸侯祭土”。據說唐明皇李隆基把農曆正月初九定為“玉皇大帝聖誕”,舊時這一天,福建、台灣等不少地區流行“拜天公”的祭祀風俗,以五果六齋等供奉紙制的玉皇大帝神座。彝族、納西族等也有祭天的風俗。清道光年間《雲南通志》引《大理府志》載,當地羅武 (彝族)“臘月宰豬,登天頂以祭天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