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文物

天馬文物

1978年出土,馬踏飛燕又名[天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於甘肅省武威雷台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 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 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 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 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馬文物
  • 別名:馬超龍雀
  • 時代:東漢
  • 類別:青銅器文物
  • 出土時間:1969年
  • 出土地點:甘肅省
馬超龍雀,修復的故事,名稱來歷雜說,馬踏飛燕來由,“銅奔馬”說,“馬踏飛燕”說,“馬踏龍雀”說,“飛燕騮”說,“天馬”說,“馬神天駟”說,

馬超龍雀

今年(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際,布希總統來華訪問,國家主席江澤民將原大仿製24K鍍金青銅仿製品“馬踏飛燕”作為國禮贈與來訪的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
天馬文物
年初,為了加強我國珍貴文物出境展覽的管理,切實保證文物的安全,國家文物局發布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其中64件(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出。銅奔馬即“馬踏飛燕”便是這其中的一件。

修復的故事

其實,這件名揚中外的青銅工藝珍品,出土時可不是這樣。它被送到故宮博物院修復時,腹內鑄造時的泥子早已掏出。因為把 泥子掏出來後,它才可以站立,這充分顯示了古人的聰明智慧。銅奔馬已殘缺不全:馬的頸部有1厘米平面大小的洞孔數個,馬頭及尾巴的幾綹鬃毛掉下,奔馬的三個馬蹄心空著,等等。面對傷殘的馬踏飛燕,故宮博物院著名青銅器修復專家趙振茂先生對其認真查看後,對這樣的奇特造型,一邊稱讚古人的大膽設計、精美工藝,一邊決心一定要把其修好。
修復時,將馬頭和尾巴掉下的鬃毛清洗後茬口見新,用錫焊方法連線焊結實。把馬上的殘缺洞孔清理乾淨後,用銅和錫焊補嚴實;把縫隙填補好,磨平。有的紋飾修復時對不上了,使用刻刀和小鏨子修飾通順。修補後,用傳統的作舊方法,作出地子和銹。修復的作舊處,做的與原物上的其他地子和銹完全一致,沒有一點修復的痕跡,更不失當初的風格。後來,趙老看到馬的3個馬蹄心空著,這樣展出太不雅觀了,憑著多年的修復經驗,就用膠調合土,對上些章丹紅,好似鑄模泥土一樣填滿,經修飾後與原件的鑄模泥子一樣了。這件銅馬踏飛燕經過趙老的精心修復後,在參加全國出土文物展覽時,獲得了中外人士的好評。

名稱來歷雜說

作為中國旅遊標誌的東漢銅奔馬,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高34.5厘米,作疾速賓士狀,其右後蹄附一飛鳥,既表現其高度的浪漫主義意境,又穩定了銅馬俑本身的重心,堪稱我國古代青銅藝術中無與倫比的珍品。但是,對於其名稱長期以來卻有著較大的爭議,據云當時被定名為“馬踏飛燕”,也有學者引經據典,將其定名為“馬超龍雀”。最後可能因為眾說紛壇,無奈之下取名為“銅奔馬”。“銅奔馬”一名雖然簡明扼要,但有馬無燕,未愜人意。

馬踏飛燕來由

長期以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銅奔馬”說

銅馬俑的造型雄駿非凡,它昂首嘶鳴,馬蹄騰空,作風馳電掣般的賓士,因而,經郭沫若先生鑑定,命名為“銅奔馬”,因為是由青銅製成,也稱“青銅奔馬”,這也是對這具銅馬俑最早的稱法。

“馬踏飛燕”說

雖然“銅奔馬”的稱謂比較直觀明了,但是這具銅馬俑的精妙之處是其後蹄下踏一飛鳥,僅以“奔馬”名之,顯然不足以表現其浪漫主義意境,因此有人將其稱為“馬踏飛燕”,以表明奔馬正在作凌空掠過燕背的飛馳。據說1971年9月, 郭沫若陪同高棉賓奴親王訪問蘭州,看到了這匹珍藏在甘肅省博物館的稀世珍寶,又將之命名為“馬踏飛燕”。

“馬踏龍雀”說

針對“馬踏飛燕”說,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銅馬俑所附飛鳥,從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龍雀,因此認為應該是“馬踏龍雀”或“馬超龍雀”。

“飛燕騮”說

——為銅奔馬正名。前面幾種名稱,看似有些道理,但明眼人一細緻品味便不難發現——其中無一不帶有明顯的現代漢語構詞特點。最近有資深學者提出“飛燕騮”這個名字,無論從構詞方式之嚴謹、還是切意之準確無一不符合漢代的特點,堪稱迄今為止“馬踏飛燕”這座著名的青銅雕最貼切的名字。武威銅馬足下有一鳥,其象徵之意為人所關注。一提到馬,人們很快想到奔騰如飛,而飛燕的速度同樣也是無庸置疑的。歷朝多有以燕喻良馬之詩文,如南朝沈約詩有“紫燕光陸離”句,註:“紫燕,良馬也。”梁朝簡文帝詩云:“紫燕躍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馬,紫燕亦指良馬。李善注謝靈運詩云:“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一名飛燕騮。”在古代,武威銅馬足下的飛燕無疑是用來比喻良馬之神速,這種造型讓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銅馬應直截了當取名為“紫燕騮”或“飛燕騮”,此名恰合古意,最為雅致貼切。

“天馬”說

持此說法的人認為,龍雀是風神,即飛廉,這種神鳥,豈能是奔馬所踏之物?東漢張衡的《東京賦》中有“ 銅雀蟠蜿,天馬半漢”之句,是稱皇宮內龍雀、天馬兩件對應的銅製陳列品,因此,這具銅馬俑就是“天馬”。《漢書·禮樂志》中《西極天馬之歌》曾記載,“天馬”足踩浮雲,身可騰空飛馳,奔馬踏著飛燕,正是遨遊空中的“天馬”形象。

“馬神天駟”說

與前幾種說法一樣,“天馬”說也受到了置疑。有人提出:“天馬”在漢代專指大宛汗血馬及與此 有關的宮內陳列品。東漢明帝為置飛廉(即銅製龍雀)、銅馬(即銅製“天馬”)於洛陽,曾親自出行到西安迎取,甚至不惜下嫁 宗室女子,或令大軍征戰,才求得汗血馬,是謂“天馬”,為此作《西極天馬之歌》,為帝王祭天禮樂之一,以歌頌漢家天子的功 德。因此,無論“天馬”是指真馬還是銅馬,都只是皇室威儀的象徵,臣民不可能享用,武威東漢墓主張姓將軍怎能例外?因此,有人又提出這具銅馬俑是“馬神——天駟”。“天駟”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駟 ”,亦稱“馬祖神”。秦漢以前人們都崇“天駟”為“馬神”,自商周以來,征戰中都少不了駿馬,因而就產生了對馬祖神的崇拜與祭祀。武威漢墓主人張姓將軍生前率騎戍邊,供奉馬神,死後殉葬銅製馬神,當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樣解釋,就墓主人的官職 和職業特徵來說,都是合理的,“天駟”者猶言駟馬行空,以足踏飛燕來說明“天駟”和象徵其所處的空間位置。
應該說,以上五種說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得通,但迄今始終沒有
一個公認的結論,然而,不管最 終採用哪個名稱,這具銅馬俑終將是“中國古代藝術作品的高峰”,相信這一點是沒有異議的。
“馬踏飛燕”已被國家旅遊局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現在的名字為天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